文學是一門藝術,能給人帶來美,并使人學會欣賞美。語文課要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發現美,這是不容置疑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此可知,除了智育,語文還承載著德育、美育的使命。學生既要在語文的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更要學會欣賞文學作品中蘊藏的美。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讓其擁有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正確的審美觀和敏銳的洞察力,使學生把學習語文看作是一個享受美的過程。
一、感悟美:
1、圍繞文本,賞析語言文字。
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詩文。用語言文字描繪自然的美,抒寫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表達人間的真愛。文本便成了美的載體。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的佳作,若教學時只局限于對語言文字的認知和語文技能的形成,不強調同時關注與之相對應的心靈感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欠缺。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課本中的美文,選取恰當的語段,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深情誦讀。體會詩文中韻律的美、語言的美。從而領悟作者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并教會學生閱讀時圈點旁批,賞析用得生動、形象的詞語和描寫優美的句子。駕馭語言,進入作者文章的意境之中,把閱讀看作是一種美的享受。如何其芳《秋天》一詩,教師可讓學生反復朗讀,熟讀成誦,感悟詩歌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引導學生細細咀嚼“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等虛實相生的詩句,定能品味出詩人創造的一種既來自塵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鄉村世外桃園般的生活,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使學生認識到原來美就在語言中,從而促使學生養成習慣,從文字中欣賞作者意境之美。
2、圍繞美文佳作,分析修辭手法、文章結構等表現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教師要有目的地提出預習要求,督促學生利用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探究、討論并進行交流,逐步掌握感受美的方法。如《濟南的冬天》一篇,作者老舍是怎樣用擬人手法寫冬天沉睡著的濟南的,“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里,作者賦予了老城與小山人的性格,使人感到這是一個溫馨的世界,生機勃發,因為它不僅僅是自然的再現,而且是心靈的感應與溝通。于是,被心靈感受了的自然景物便充滿了生命的律動,靜物變成了動物,死物變成了活物。“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并不著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干啥還希望別的呢!”這“慈善”一詞,是作者用心靈在熱愛自然,感受自然,因此自然便有了生命,這自然的生命是作者給的,作者是把有生命的自然交給了讀者。
二、體驗美、創造美:啟發聯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女作家張潔說:“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個人的瞳仁,實際上是長在自己的心靈上的,他們只能看見各自心靈上所給予他們的那個界限之內的東西。”這就是說,在文學藝術領域,形象產生于客觀與主觀的遇合,它是情感與理智的合攏。同樣一個對象,一個景觀,如果是純客觀的,也許并沒有什么特別深刻的啟發性,但如果人帶著自己的全部閱歷在吸收生活信息時,對一個聯想豐富,情感活躍的人而言,靜靜地注視"裊娜"兩個漢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現出公園里迎風擺動的楊柳細枝,神話里美貌仙子的輕柔飄帶,舞臺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條體態。錢理群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聯想和想象在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重要形式--詩歌表演中更能指導其欣賞作用和創造精神渲泄得淋漓盡致。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三、發現美:結合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融入自然,回歸社會。
1、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自然美景,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生活。學生感受現象世界時,幫助他們弄清什么樣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樹葉是在“傾訴”?海洋是在“呼吸”?小鳥是在“歡鬧”?老牛是在“嘆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與生命同構的運動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飄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輝……不都具有著生動的表現,不都能從中折射出不同的人類情感么?不管是月亮在烏云間的穿梭運行,還是海燕在惡浪上的拍翅沖擊,它們都像在展示著自身與命運的較量。和學生同聽一首樂曲,同讀一篇文章,同看一場電影后,讓他們先談一談這種感受。使學生領悟到這才是真正的美的感受。并以此為素材,組織學生互相交流,用語言把欣賞到的美景和獨特的情感表現出來。
2、綜合性學習的視角伸向廣闊的、豐富多彩的自然和社會空間,要開發課堂之外,與學生成長緊密相關的課程資源。程少堂說:“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善良和悲憫情懷,首先就要把學生培養成情感豐富的人。要讓學生學會感傷,學會有魅力地流淚,這是語文獨特的任務。”教師這個組織者、引導者,要在這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中挖掘出情感點。在綜合活動構想中,要思考如何使課程資源的情感點、學生的情感點和教師的情感點之間架起一道暢通無阻的橋梁,引導和促成三者之間產生和諧共振。只有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才能“天人合一”,才能有高峰體驗……在尋找、發現美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
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巧妙引導學生在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贊賞,使學生的審美觀、鑒賞力得到塑造與升華。展示語文文本的和諧美,在語文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體現語文學科的個性所決定的語文課的個性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氛圍和個性魅力,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興趣,受到更好的人格熏陶。
[新課標下更應展示語文文本的和諧美(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教師團隊展示口號
9.年會團隊展示口號
10.公司團隊展示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