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第三學段小說單元對比分析法教學嘗試》
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 楊劍釗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世界名著與一般小說的差異;(2) 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差異。
2.能力目標:(1)領略世界名著的獨特魅力,把握作者巧妙的構思,學習欣賞文章;(2)學習寫作短篇小說或微型小說。
3.情感目標:(1)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2)人格的成熟和心理的健康;(3)習慣決定命運;(4)勇敢地面對生活和適應生活。
教學重、難點(或教學設想) 1.世界名著和一般小說的比較
2.世界名著中象征手法的體悟
3.意識流小說的解讀
課時安排:1課時教 學 步 驟 及 內 容
1.知識目標:
(1) 世界名著與一般小說的差異;
①《項鏈》與《荷花淀》比較
共同點:女性的性格發展
切入點:結構布局
漂亮--家貧
《項鏈》:一波三折 借項鏈--丟項鏈 促使性格的發展(虛榮--現實)
賠真項鏈--借假項鏈
《荷花淀》:一撈一丟 ----------- 與性格的發展關系不大(夫妻關愛)
②《差異》與《等待散場》比較
共同點:微型小說
切入點:故事情節簡要鮮明
《差異》:故事情節簡練,主題鮮明;對人生有指導意義。
《等待散場》:故事情節出現漏洞,讓人無法理解;題材俗套,語言冗繁。
③《藥》與《春之聲》比較
共同點:題目為實物,一為藥材,一為歌曲。但皆有雙關性,顯出獨特引人。
切入點:象征手法的運用及表現的象征意義
《藥》:結尾“烏鴉”的象征意義隱秘、高深莫測,引人思考,久久不得其解,成小說的一大探點和亮點。
《春之聲》:結尾“嶄新的火車頭”及“破舊的車廂”,象征意義直白明了,探究意義不大。
(注:從小說修辭學的角度來說,結尾是大多數作者的弱項,所以為了凸現小說的意義,一般在小說的結尾予以象征化,既有助于強化小說象征的效果,又可以幫助作者擺脫“弱項”的尷尬。由此,可見《春之聲》之乏力處。)
(2) 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差異。(見下表)
意識流小說 傳統小說
人物 地位被降低 中心地位
情節 否定情節功能,
打破時空限制 具有戲劇性特點
(《藥》:血被吃;《項鏈》:真變假)
環境 主要是人的心境 刻意描寫物質環境,以塑造人物形象
主題 通過人的心理反映 通過人物形象的言行反映
2.能力目標:
(1)領略世界名著的獨特魅力,把握作者巧妙的構思,學習欣賞下列文章,并思考問題。
①閱讀《狂人日記》,思考《狂人日記》是意識流小說嗎?為什么?
②閱讀《堅硬的稀粥》,思考其象征意義是什么?在我們的周圍有沒有這種現象,試分析。
(2)寫作短篇小說或微型小說,或改寫《藥》。
改寫題目提供如下,予以參考:
《華小栓黃泉見夏瑜》
《夏瑜大鬧閻王府》
《夏瑜夜見魯迅先生》
3.情感目標:
(1)(《藥》)讀書人的社會責任感,讀書、學習,受教育的重要性。
(2 )(《項鏈》)如何對待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自由勇敢地面對,才能真正地走向人格的成熟和心理的健康。(“生活是多么奇怪,一件小事它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3)(《差別》)做一個重視細節的人。細節決定一切,習慣決定命運。
(4)(《荷花淀》)婦女男性化是戰爭年代的必需;在和平年代,應婦女女性化,表現出各自的性別特點。
(5)(《春之聲》)覺醒的中國,覺醒的人民,祖國的希望在前頭。
[高一語文第三學段小說單元對比分析法教學嘗試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