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夏衍
一、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脈絡,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理解文中有關語句的概括作用
3、認識包身工制度的殘酷野蠻的反人道本質,接受情感教育
二、 教學重點
本文的表達方式和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 教學難點
典型場面、人物描寫和抒情議論片段所表達的深層意思,語言特色
四、 教學方法
講讀法 討論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課文導入
《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文章體裁:報告文學
《包身工》屬于報告文學,中國最早的報告文學的代表作。
報告文學,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散文的一類,是文藝通訊、速寫、特寫、采訪報告等的總稱,是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可以寫人,可以寫事,也可以寫問題。因為它是“報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為它是“文學”,就要求反映出來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許一定的藝術加工。 其特點::新聞性、文學性、真實性。
二、 介紹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號端先,浙江杭縣人。著名劇作家、電影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早年留學日本,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太陽社,是左翼作家聯盟的發起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主編《救亡日報》和重慶《新華日報》副刊。解放后,任全國文聯常務委員、文化部副部長等。曾寫過許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考驗》等話劇劇本,并把小說《祝福》《林家鋪子》等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
三、 文章的結構把握
段落 、記敘 、說明、議論
1-8 (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來源和身份
9-17 (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發展的原因
18-25 (18-23)上工的情景 (24-25)在中國的紗廠因剝削包身工而飛躍膨
大的趨勢
26-33 總結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慘命運,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滅亡
四、 在了解課文結構的基礎上,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描寫包身工一天活動的段落,
感受她們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慘遭遇。
A)分別朗讀1-4段,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 這一場面描寫按什么順序著筆,下邊的分析哪一項不符合原文:
A、先寫打雜再寫包身工;B、先寫地下再寫樓上;C、先寫群體再寫個人;D、先寫環境再
寫人的活動 (D)
2、 試用一個詞概括穿拷綢衫褲的男子的形象。(兇惡)
3、 用扼要的詞語概括一下這幾段中所描寫的包身工住宿的環境的特點。(地方窄,空氣濁)
4、 分析描寫樓下包身工起床情況的這句話:“打呵欠……小便。”
(1)試用一個詞語概括句中所描寫的情況(亂哄哄)
(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情況?(住的地方太狹窄)
(3)這句話用了7個短語,這些短語按什么順序排列?產生怎樣的表達效果?(按起床時動作先后的順序排列,這一連串動作的記敘與描寫具體表現了騷亂的情況)
5、 分析描寫樓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樓的句子“蓬頭、赤腳……”
(1) 用一個短語概括這句子描寫的情況。(狼狽不堪)
(2) 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綢衫的男子的威迫)
(3) “沖”這一動作表現了包身工當時怎樣的心態?(害怕)
(4) 這句子結構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表達效果?
(這句話把描寫包身工起床后趕忙下來的短語放到主語前邊,突出了她們當時的狼狽相,更深刻地表現了她們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憐)
6、 第二段最后兩句寫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覺的遲鈍,是一種怎樣的心態表現?為什么會有這種心態的出現?
(表現了包身工長期受非人的折磨而變得麻木的心態)
7、1-4段和第5段都寫到包身工住的條件的惡劣,兩者運用的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1-5段寫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紹惡劣的住宿條件,這是群像的描寫,寫的是“面”,作者還寫了群體中的個體即“點”。“點”寫的是誰?
(前面用敘述、描寫方式通過寫起床情況表現了住地的狹窄,空氣的污濁,后者用說明方式直接作介紹。前者形象、具體,使人有如臨其境的感覺;后者準確,使人有全面的了解。兩者結合給人較完整的認識。這樣寫法顯示了作者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技巧的熟練);(十五六歲,沒有名字,手腳瘦得像蘆柴棒,被人叫作“蘆柴崐棒”的人)
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點”的描寫。請同學朗讀13-15段、21-23段,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在這里寫“蘆柴棒”受虐待是為了說明什么?
(目的在說明包身工沒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現她們受殘酷的壓迫。)
2、場面描寫著筆有輕有重,表現有主有次,14、15段的場面描寫重點是“蘆柴棒”的慘,打雜的“兇”,還是老板娘的奸?(打雜的兇)
3、分析打雜的怎樣給“蘆柴棒”“醫”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寫打雜的虐待 “蘆柴棒”的主要動詞找出來,體會它們的作用。
(摔、踢、潑三個詞表現了打雜的“兇” )
小結:這一段場面描寫用詞準確,文字緊湊,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潑三個動作,一個兇似一個。“蘆柴棒”的“跳”使這個場面描寫達到了高潮,寒風的冷,“蘆柴棒”突然的跳,襯托了打雜的“兇”,突出了“蘆柴棒”受虐待的慘,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話既與上文“假病!老子給你醫!”相照應,又表現了她的殘酷,無人性,更顯出了“蘆柴棒”遭遇的悲慘,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發指。這一段“點”的描寫與“面”的描寫相配合,大大豐富了文章的內容,深刻地表現了主題。
4、選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點”的描寫,寫“小福子”受懲罰,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討論:
小福子為什么受懲罰?小福子受到什么懲罰?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懲罰?小福子受懲罰的時間有多長?
小結: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這話很能體現出她們悲慘的處境。文章對小福子受罰的敘述與描寫正體現了這一點。她只因為整好了爛紗沒有裝起這一點小事就遭打,“拿摩溫”打她,東洋婆罰她頭頂皮帶盤心子,向著墻壁站立,罰了兩個小時,趕不出一天的活,帶工老板又打她。此外還會被餓飯、吊起、關黑房子等懲罰。小福子受罰的描寫表現了包身工受罰的隨意性、殘酷性、多樣性和時間長等特點,典型地表現了她們受壓迫的慘重。具體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課文的內容充分,典型突出的點上的材料使課文內容深刻鮮明。點面結合,相得益彰,增強了課文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C)全班朗讀26-33段,請同學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分析26段,并回答:
1、這一段是寫什么的?(是寫包身工的悲慘遭遇的)
2、這一段共有三句話,各從什么角度去表達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從面上作概括的敘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寫,第三句舉典型人物作點上的描寫)
3、第一句開頭有六個短語,表述了豐富的內容,試指出每一個短語所指的內容:
“兩粥一飯”指:(惡劣的飲食)
“十二小時工作”指:(長時間的勞動)
“勞動強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義務服役”指:(超經濟剝削)
“豬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條件惡劣)
“泥土一般地被踐踏”指:(受壓迫的慘重)
4、這一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起了什么表達作用?
(排比:加強了語勢,增強了感情色彩。反復:表達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使讀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運的悲慘。)
提問:27、28段,29、30段各主要寫什么?(寫老板娘剝削包身工的狠心)
提問:主要寫什么?(以“蘆柴棒”為例,具體地揭露包身工受剝削的深)
小結:26-30段是課文第四部分的一個層次,作者作者從總體(面),從個體(點),又從反面寫老板的狠作反襯,揭示包身工命運的悲慘。
第二課時
一、 包身工的悲慘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經濟原因是什么?
6-8段 由包工頭“招工”的實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實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發展的三個原因。
24-25 以大量確鑿的數據闡明包身工制度發展的實況。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脅和三大罰規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惡。
明確:文章用記敘、描寫的表達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動,使讀者對包身工的悲慘遭遇產生觸目驚心的形象認識。中間穿插的對包身工制度的產生、發展、趨勢等的說明、議論,又能使讀者對包身工制度獲得理性認識。
二、 這種“吃人”的制度還會存在嗎?
學習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問題:
1、 作者在這幾段中作了怎樣的聯想,這些聯想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確: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聯想到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通過聯想把包身工和墨鴨比較,指出墨鴨養活船戶,包身工養活船戶,包身工養活帶工老板,但船戶對墨鳴沒有怎么虐待,帶工老板卻殘酷壓迫包身工,連一點施與的溫情也沒有,強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壓迫的慘重,人不如禽的命運。
32段由包身工的處境聯想到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指出20世紀的工人卻和16世紀的奴隸受著同樣慘無人道的待遇。
33段聯想到美國進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紀美國資產階級的話,既控訴了資本主義對包身工的剝削壓迫,又表現了作者對包身工制度必然滅亡,新社會必然出現的信心。
2、“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謀利的制度”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為什么要用“飼養”這個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用他們多年熟練了的,可以將一根稻草講成金條的嘴巴,去游說那些無力‘飼養’可又不忍讓他們的兒女餓死的同鄉”這一句中也用了“飼養”一詞,其作用與表達的感情有沒有不同?
明確:用“飼養”一詞是運用了比擬(擬物)的的修辭方法,這詞在兩句中作用和表達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資本家不把包身工當人,表現了作者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寫農民的貧困,無力撫養兒女,只能像飼養牲畜那樣對待他們,表現了作者同情。
3、 第32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開頭連續用了五個“沒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現了作者對包身工處境的同情;又用“沒有……”和“有時是……”對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殘酷,野蠻,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怒。
4、“黑夜,靜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著什么?黎明象征著什么?用“畢竟”一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黑夜象征著舊社會,黎明象征著光明的新世界;“畢竟”一詞表現了作者對新社會出現的堅強信念。
小結:人吃人的社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是我們得記住:要趕走帝國主義,要推翻人吃人的社會制度,人們的先人曾獻出了無數的眼淚、血汗與生命。幸福不是無代價可以得來的,我們要居安思危,懂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地來之不易的。為了今天的幸福,為了更幸福的將來:愛黨、愛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應該是我們青年一代的責任。
三、 寫作特點:
1、 選材精當,有感性地表現了包身工生活情況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議論,具體地統計數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況的材料,也有點上的反映個別典型的材料。
2、 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3、 結構安排恰當。
4、 語言生動有力。
四、 作業
閱讀1932年一.二八凇滬抗戰的相關歷史
課后練習題五
板書:
包身工
夏衍
從清晨到晚上 從現象到本質 從歷史到現實
↓ │ │
第 1.清晨四點一刻 │ ↓
一 包身工被迫起身 │ 2.追述包身工的
的情狀 │ 來歷,揭示包身
│…………蘆柴棒………………………… 工制度的形成
↓ │ (說明)
第 3.四點半,包身 │ ↓
二 吃粥的凄慘景象 │ 4.大量雇傭包身工的原因,
↓ …蘆柴棒……… ……… 揭示包身工制度發展
第 5.五點鐘,包身 │ (議論描寫說明)
三 工被趕進廠的情 │ ↓
況(至六點鐘) │ 6.揭示包身工制
│ 小福子 │ 度的膨大(說明)
│←………………………………………………│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慘命運的結局←─┘
(面) (點)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
第
四 抒發對包身工深表同情,對帝國主義、反動派憤慨并嚴正警告的激情
[包身工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包身工的語文教案
2.高一語文《包身工》教案
3.包身工教案設計內容
5.包身工教學課件
8.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9.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