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當主人 教師作首席
--淺談平等互動式對話交流
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中學 趙孝云
即將定稿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說:“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由此可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只是“傳道受業解惑”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可作“首席”,但一定要與同學們建立平等關系,與同學們共同奏出優美的旋律;可作“熱線”,與同學們在教學中親切交談,讓他們感受到教學的鮮活與新穎;可作“導游”,引導同學們在語言文字里探幽、發微,欣賞語文的無限風光,還可作引導者,引導學生深研文本,讀出感受,發現疑問,討論交流疑問,解決疑難問題。
根據這一教學思想組織教學,確實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本人在執教《米洛斯的維納斯》時,針對文中關于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的觀點,即失去了雙臂反而使得維納斯更加秀麗迷人的觀點,誘導學生去討論、思考:如果完好無損呢?難道斷臂所形成的殘缺美比無損所具有的完整美更美好嗎?同學們展開討論,甚至辯論,見仁見智,平等交流后理解深化了。同學們認為正是由于雙臂的殘缺才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使每個欣賞者可以憑自己的最美好的想象去為維納斯創造一雙秀美的玉臂。一千個欣賞者就有一千雙玉臂--殘缺生發了無窮無盡的想象。有形的和無形的結合到一起,虛實相生。如此的同學們與課文的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對話,提出疑問,通過教師的引導,再經過討論、交流,消除了疑問,獲取了知識。再如執教《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我采用平等互動對話式交流方式進行教學,讓同學們讀課文,談海倫凱勒是怎樣度過三天的,讓他們的視線進入到課文的每一個角落,暢談自己喜歡的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當老師,講解讀本中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讓學生與學生對話,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讓他們與作者對話,讓他們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讓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進行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我再給予簡要評點、引導,形成了動人心弦的課堂交流。的確,運用這一方法教學,無論從課堂氣氛,還是從教學效果上來看,都不是傳統教學所能比擬的。
(此文刊發在江漢大學《學語文報》2003年6月26日第1版)
[學生當主人教師作首席(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0.小學生教師節的廣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