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有序性、有趣性、有效性,這是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講究的。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說是師生共同完成的一篇優質作文。課堂教學也應同寫文章一樣,講究起承轉合,層次分明,結構謹嚴。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感知、理解、消化教材,做到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活而不亂。
合理的課堂程序,活躍的課堂氣氛,是為最終取得切實的課堂效果服務的。不論采取何種教學方法,語文課都必須在落實基礎知識、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智力上下一番硬功夫,使課堂教學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的有序性,有趣性,有效性,是因人而異,因教材而異,比較靈活的。教師要圍繞教學目的,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安排符合學生認識、思維規律的教學程序,選擇最能激發學生興致、活躍氣氛的教學方法。教材不同,教學對象不同,對“三性”的把握也就應該靈活一些。下面結合《小石潭記》一文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對“三性”的把握。《小石潭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教材要求背誦。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集體朗讀,再結合注釋獨立閱讀,然后設計提問,逐一共同探討。問題一:找出這篇游記中作者行蹤的變化。問題一提出,學生看書很專注,幾乎沒有異議就肯定了答案:小丘→西行到竹林→從竹林下去到潭邊→靜坐潭邊→離開石潭。問題二:作者在整個游覽過程中描寫了哪幾個景點?學生對此問題很有一番爭議,有的說描寫了三個景點,即石潭、源流、潭的四周。有的說是四個景點,將石潭分成潭底石、潭中魚兩個景點。有的說是五個景點,加進了竹林。對問題探討熱情的高漲,有助于學生分析思維能力、論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通過爭論,最后形成統一意見,即三個景點。潭底石與潭中魚是從兩個方面來寫潭水之清洌的,屬同一個景點;隔竹聞水聲并未描寫竹林,而是用以引出石潭,竹林不是描寫景點。問題三:文中對上述三個景點的觀察角度是否一樣?對我們寫作有何啟示?學生得出的結論是,景點一是近觀、俯瞰;景點二是由近及遠,仰望;景點三是環視。對三個景點的描寫采用的是立足觀察。我們寫景可以采用定點觀察法。問題四:作者這次出游,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了怎樣的情懷?此問一出,一些學生脫口而出:抒寫了作者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尋求歡樂的情趣。雖有道理,但還只是大概的。要真正深入其里,作準確分析,則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以下重點語句:“聞水聲,如鳴佩環”、“皆若空游無所依”、“怡然不動”、“淑爾遠逝”、“似與游者相樂”、“斗折蛇行”、“其岸勢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通過對重點語句與詞語的品味,學生才深刻體會到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由“聞水聲”之有如“鳴佩環”,寫一睹潭水風采的急切心理,突出心之“樂”。潭魚由安寧到受驚嚇再到輕快歡游,寫出作者在大自然中暫時解脫煩惱后,感受到物我無間之樂。由環境的“寂寥”引發“凄神”、“悄愴”之感,則又淡淡流露出悵惘哀怨的心境。作者總的情感變化是由歡暢轉為憂傷。問題五:在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之后,盡量借用課文詞語,用詩歸納課文內容。對此,學生興趣極高,躍躍欲試。
本課在教學中以提問環環相扣,推動教學程序的遞進,以求有序;分析探討景點與觀察角度,以詩歸納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情,以求有趣;注重落實詞句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又指導寫作知識,以求有效。實踐證明,課堂教學注意了有序、有趣、有效,自然會取得理想的實效。
作者郵箱:hnyzbzzhouzhien@126.com 作者郵箱: hnyzbzzhouzhien@126.com
[有序有趣有效(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井然有序的近義詞
3.有趣的事日記
4.有趣的數字教案
6.與春節有關的有趣故事
7.有趣名人故事大全
8.
10.成語謎語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