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東 《語文學習》2017.3
歷代名家評論《始得西山宴游記》,多著意“始得”二字,可知它對文章的重要性。確實,這篇游記既然寫游西山的經過,加之游西山的時候還飲酒取樂,那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樣,起一個叫《游西山記》或者《宴游西山記》這樣的題目呢?“始得”,定有奧妙。柳宗元緊扣“始得”結構全文,老師們解讀文本也基本是扣住這兩字展開的。
柳宗元此文在情景交融上非同一般,是在于他筆下不僅僅客觀再現了現實世界,更是提升了客體的審美意識。可以說,本文以自然山水之美與作者人格之美相互映照。而能夠獲得這樣的轉變就發自“始得”,老師解讀此文是不能輕意放棄這個可挖掘礦藏的。梁磊老師把此具化為對“西山是否高峻挺拔”的討論,從而去追溯柳氏文字背后的心靈體驗,讓學生明白了“物與我的融合與契合度不僅僅取決于山水本身”,更在于怎樣把關于中發乎情訴于筆物化到自然景物上,去酣暢淋漓表達出來。而戴啟江老師緊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來解讀“始得自我”在“于是”,也是取得了和梁磊老師異曲同工之妙的。戴老師對存在于局部的具有特殊審美的詞語的挖掘極到位,如鏡頭鎖定的“于是”,師生合作解讀出了相對于西山的“從此地”之意,相對于蒼然暮色的“從此時”之意,更有相對于心凝形釋的“從此心”之意。由此,柳氏上下求索、四方突圍,去安頓自己日瀕崩潰的靈魂之旅,和師生細研深究、小處突破,去捕捉文本孕集情感深刻厚重的發現之旅,又比較巧妙地契合起來,實現了課堂和文本的圓融。
而我覺得,“始得”的文本價值,還不僅僅在于此。“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間隔了一條湘江。它從朝陽巖起到王茂嶺止,綿延數里之長。課堂教學緣“始得”而進山登高,我們還可以讀出柳宗元更為深刻復雜的情感。窮西山之高而獲得了精神和審美上的滿足,從而顯得輕松愉悅之時,柳宗元的相對和諧的感受,應該也僅是暫時的。我欣喜地看到毛華玲老師向這方面的主動探求。她設置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可以將文章標題改為“喜得西山宴游記”嗎?學生探究西山的景物的優美,如“縈青繚白,外與天際”;探究句式節奏的明快,如“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探究人物心情的悠然,如“悠悠乎與顥氣俱”“洋洋乎與造物者游”。最后得出主旨是“西山宴游之喜”。主問題教學,最重要的是讓你的主問題既包住文章又深入文章。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它首先是文本的,又是個性的。一番蓄勢張本后,毛老師卻轉向探討文本結構藝術之妙。文章緊扣“始得”,前后照應,氣脈貫通,由此途徑切入,也可謂匠心獨具。只是,西山,只是作者精神的慰藉,只是他人文世界的一種等待和期盼,卻不是永遠的歸宿。毛老師沒有在審美閱讀中繼續追問下去,甚為可惜。
實際上,這所謂的心曠神怡也是如梁磊老師所言“暫得一時歡”,它染上了柳氏壓抑、憂傷的悲劇味兒。“大家能否設想一下,從西山歸來的柳宗元會如何呢?”梁老師的這一問很是拓深了文本的深意,原來,所謂“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只是暫且解脫,被貶永州后“惴栗”才是“恒”生之情。西山美景地處荒僻而未被眾人欣賞,柳宗元一方面固然著力表現景美,另一方面對自然美的被棄置遭埋沒又深感痛惜。而文字背后的這一層“發現”在高培圣老師和張衛老師的課堂上也被發現了。對“意有所及,夢亦同趣”的“夢”字理解,學生提出那“有可能是一個噩夢”,高老師一下敏銳抓住這個有價值的問題,通過對柳氏現實和夢境的交織呈現,窺察柳“夢”,從而得出柳氏“悠其表、憂其里”的心靈世界。“喜”不是真正的解脫,是更深沉的迷惘與苦悶。張老師更是單刀直入,指向學生認為節奏明快、情緒歡快的“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句。柳宗元明確的游覽目的、急切的動作,體現出“窮山之高”的堅定與執著。西山如此“怪特”而無人欣賞,表明柳對西山不幸遭遇是同情珍重的,更是憤懣不平的。那么,這樣的課堂之“得”應該更能激蕩起學生之思的!
我又想,學生對文章的“始得”又從什么時候、從什么環節開始的呢?如果文言文教學是文言并舉、雙線推進的話,學生之“始得”必定是在“文經”“言緯”雙線交叉之點上實現的。錢夢龍先生幾十年前曾說:目前文言文教學的最大弊病是有“言”無“文”。而我們現在很多課例似乎又走向反面,變成有“文”無“言”。學生在基本的文言字詞句式還不是透徹了解的基礎上,就被老師“強扭”著去品咂文本的人文精神、思想文化。這恐怕是另一種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的教學,也必將使學生喪失對文章之美自覺鑒賞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我倒覺得,我們還是要老老實實來教文言文,立足在“言”的基礎上,通過對文言字詞等的把握逐步推進到對文章內容的發掘。我覺得張衛老師的課例是在作這方面的實踐:從“始”和“其”的詞義辨析中突破語言文字的“外殼”,努力發現和把握細微的差異,思考真正的“意思”。從句式修辭的同類比較中搜索文本的信息連接,發現“言”中承載的靈魂,獲得柳宗元賦予文本的生命密碼。
當然,對于文本中一望而知、或者通過工具書很快能解決的文言知識,老師是沒必要去重復重復再重復,而招致學生厭煩的。細讀上述鏡頭,我還想說明,教師要用智慧去架構課堂,除了站得高看得遠進得深外,更要從誦讀、識記等基礎入手,使學生培養語感,自覺體悟,逐步縮小古今距離,形成文言文的思想方式。這應該也是教學的驅暗追明、撥云見日吧!
文言文的教學既是扎扎實實的,又是靈動新穎的。都在奔一個方向的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看,也別有風景。
[從始得說起--《始得西山宴游記》鏡頭點評 教案(蘇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