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一中 王淼
一、教學目標:
(一)能力目標
1、通過圈畫原文中的關鍵詞,學習概括課文的方法。
2、通過對比材料的異同,學習本文多角度選擇材料的特點。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理解作者倡導的,與人交往時人們應相互信任、真誠相待的情感。
(三)知識積累
4、掌握(學會)詞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圈畫原文中的關鍵詞,學習概括課文的方法。
難點:理解作者所倡導的與人交往時人們應相互信任、真誠相待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品讀法。
四、教學課時: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句善意的忠告--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句話讓我們時時睜大警惕的雙眼,時刻保持戒備的心態。因為由于跟陌生人說話而引發的矛盾、糾紛乃至悲劇,時有發生。正是因此,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也就自然成為了大家公認的處世哲學。作家劉心武為何要與現實背道而馳呢?就讓我們走進作品,去一探究竟。
(二)認讀課文,感知文章情感基調。(8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讀后提問:請你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出你讀完文章的感受。
(我從文中讀出了------)
預設:感動、幸福、溫馨、母親嘴上不設防、母親的善良與熱情、以誠相待、好人有好報。
(三)快讀課文,概括事件。(15分鐘)
作者用了大量筆墨記敘了母親和陌生人說話,共記敘了幾件事?分別在第幾段?(第2段,第4-5段,第6段)請概括這三件事。
過渡:概括要全面,概括時得有什么?人物和事件,時間、地點有時也需要指出。這些要素的語言來源我們去哪找呢?盡量從原文中選取可用的詞語。原文中實在沒有,再自己想詞語。
過渡:現在以第二段為例,請同學們看投影,我們一起畫出對你的概括有幫助的詞或句子。誰?在哪?跟誰?干嘛?到什么程度?
過渡:說出剛才所畫的句子。以前老師說過概括的標準,除了內容要全面之外,語言要簡潔,讓不讀課文的人看到你的概括知道課文在寫什么。
老師和學生一起說一遍,說完后讓一名同學再重新說一遍。
(1) 在往返四川的火車上,母親與陌生人言談極歡。(板書)
預設:“絮絮”暢所欲言,“言談極歡”也有暢所欲言的意思。
過渡:請同學們依照此方法,概括其他兩件事。
(2)在去張家口的火車上,(母親與搶劫犯攀談并給他們抹藥),母親用真心(真誠)打動了兩個搶劫犯;母親的善意感動了兩個搶劫犯。(板書)
(3)在我家附近,母親認修鞋匠做干兒子。(板書)
總結概括要求:內容全面、語言簡潔。(板書:全面、簡潔)
(四)比較材料(10分鐘)
過渡:文章第二段和第四五段都寫母親喜歡在火車上和陌生人說話,內容上是重復的,只寫一個就行了。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對象不同(婦女、大學畢業生、搶劫犯),
內容不同(第一件事中把我們家的事情都告訴人家,家里人叫什么在哪上學,連屋子后面有幾顆棗樹也告訴對方;第二件事中母親并沒有把家里的事情、住址什么的告訴搶劫犯,這說明母親與陌生人說話是有分寸的,而這種分寸依靠的是母親豐富的社會經驗),
結果不同(引起共鳴,感動犯人)
(五)主題探究,情感升華(15分鐘)
過渡:這篇文章寫的是誰跟陌生人說話?(母親)
既然是寫母親與陌生人說話,文章的題目為什么不加上主語,變成“母親與陌生人說話”呢?(不僅寫了母親與陌生人說話,還寫了我對于母親跟陌生人說話的態度轉變。)
梳理態度轉變:急得踢母親鞋幫--忙用腳碰母親鞋幫--感謝母親給我找了個干哥--想跟陌生人說話。
預設:以上三點的態度,這些仍然是落實在母親與陌生人說話時我的態度上,并沒有觸動作者的心靈,我仍然不會主動跟陌生人說話, 還有一個質的飛躍,(我想跟陌生人說話)在哪呢呢?最后一句,讀最后一句話。
結尾一句是什么意思?(在母親的感召下,在這一瞬間,我將放棄父親的訓誡,以真誠和友善同一對陌生盲人歌手溝通、交流。)
文章寫母親與陌生人說話,寫我在母親的感召下態度的變化,最終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心聲?(希望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信任、真誠相待。倡導人們勇于跟陌生人說話。)
同學們能不能給題目再加一個字,體現作者的倡導和呼喚?(請)
(六)聯系實際,問題探究(5分鐘)
過渡:作者呼喚人與人真誠相待,倡導我們跟陌生人說話,那么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無原則地,隨便跟陌生人說話行不行?
設置情境:如果有外地打工的人在校門口,背個大包問你新華街七里怎么走?你跟不跟他說?(對自己的利益不受影響吧,能幫助別人可以幫助他。)
明確:主動跟陌生人說話,理論上是對的,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接觸社會時應有的警惕還是需要的。并且我想,文中作者的母親在跟陌生人說話時也不是沒原則地傻說,也是見到什么人說什么話。對于未成年人來講,社會上應有的警覺還是需要的,我們對未成年人要有保護。
補充:讓我們在《深深的海洋》中,深情朗讀課文最后兩段,再次體會作者所倡導的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間!
(六)作業:續寫作者和盲人歌手的對話內容,不少于200字。
(七)板書
十、跟陌生人說話
1、在往返四川的火車上,母親與陌生人言談極歡。
2、在去張家口的火車上,母親用善舉感動了兩個搶劫犯.
3、在我家附近,母親認修鞋匠做干兒子。
概括要求:內容全面、語言簡潔
功利:過于追求利益(自我防范、保護)在語境中理解詞語的含義。
超越:勝過
防守:
教學反思:
拿到一篇文章(文本)自己解讀,認為這篇文章的教學價值,主要有三點:第一,概括事件能力的培養;第二,材料異同的比較;第三,課題沒有主語。這三點就是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話。
有了這些思考之后,進行教學設計。
共記敘了幾件事?分別在第幾段? 帶著學生概括第一件事。然后,讓學生依照此方法,概括其他兩件事。帶著概括的步驟:先提出概括的要求,內容要全面,“概括時得有什么?”將這些要素落實到文本中,在文中勾畫詞句。讓學生將這些內容連起來,這就是對內容全面的強化。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出語言簡潔的要求,整理剛才概括的句子。通過這個學習過程,讓學生知道如何概括事件。
課題為什么沒有的主語?這個問題帶著學生一同探究解決并不難,所以把這個教學重點的落實,作為解決教學難點--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的一個臺階。
這篇文章寫的是誰跟陌生人說話?文章的題目為什么不加上主語,變成“母親與陌生人說話”呢?是因為,文章不僅寫了母親與陌生人說話,還寫了我對于母親跟陌生人說話的態度轉變。引導學生梳理“我”對母親跟陌生人說話的態度轉變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急得踢母親鞋幫--忙用腳碰母親鞋幫--感謝母親給我找了個干哥--想跟陌生人說話。而作者想跟陌生人說話是通過文中最后一句話傳遞出來的,這就自然拽到對文章最后一句話的理解上,解決了教學難點。
以上兩處教學環節的設計,第一處概括事件重在方法指導,讓學生通過過程體驗學習概括事件的方法。第二處主題探究重在給學生搭設臺階、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能力,怎樣教會學生學習,我們也一直在思考。語文學科也在追求一種,給學生一種方法,訓練強化這種方法。通過量的積累產生質的變化,最終形成能力。例如,學生拿到一篇文章,初讀后說出閱讀感受,已經成為閱讀的一個固定環節。我讓學生梳理行文思路,學生自然會速度文章,用已學到的幾種方法,進行梳理。今天學的概括事件的方法,我還會進行強化訓練,學生概括事件時,自然想到內容全面,動筆到文本中畫相關信息,組成句子;再想到語言簡潔,進行整理概括。
總之,一句話,今天的教是了明天的不教。
張語晴
[《跟陌生人說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9.說話算數課件
10.形容小聲說話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