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具體生動地寫景狀物的方法。
2. 能力目標:品讀文章精煉生動的語 言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對比中體味魯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學習生活。
教學重、難點:
1.品讀文章精煉生動的語言。
2.在對比中體味魯 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學習生活。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屏顯播放歌曲《童年》開頭片段)
聽到這首歌我們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 那時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魯迅也不例外。今天,我們 一起循著先生的足跡,走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進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導學生從作者姓名、籍貫、身份、代表作、作品風格等五個方面介紹作者。
二、走進文本,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
2.掃除文字障礙。學生提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討論解決,重點識記。
三、交流感受,質疑問難
1.讀過文章之后,你們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說說你對文章哪個地方有疑惑。
2.學生談初讀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結:這么短的時間,就有這么深刻 的見解,很為你們高興。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價值,相信這節課我們會解決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賞析
1.(由學生的感受引入主問題) 剛才有同學說百草園很好玩,有同學說三味書屋后面的園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魯迅,你喜歡哪個地方的生活?為什么?跳讀課文,用批注的方式寫出喜歡的理由。
2.學生依例自主閱讀、批注,教師巡回指導。
3.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意見。
4.全班學生共同交流。
小組發言人代表本組發表意見。
答案預設:
喜歡百草園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園的景色很美。
①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品析第二段,反復誦讀,感受美景、品味雅詞。
如:A.“碧綠”“紫紅”寫出了繽紛的色彩;
B.“光滑”“肥胖”“輕捷”寫出了有趣的情狀;
C.“長吟”“低唱”“彈琴”給人聽覺上的愉悅;
D.“又酸又甜”寫出了 充溢于口的味覺感受;……
②教師引導:魯迅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們小時候最喜歡吃什么?從吃的零食方面,學生把自己的童年與魯迅的童年進行比較, 總結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園有美麗的景色:絢麗多彩的顏色,悅耳動聽的聲音,活靈活現的情狀,新鮮美好的味道。下面我們大聲齊讀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園這有聲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學生齊讀)
(2)百草園的事很有趣。
引導學生對聽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鳥兩件事簡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讓學生復述。
喜歡三味書屋的生活。
(1)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 言并指導朗讀。學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對“三味書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從“我”問老師何為“怪哉”的奇思妙想,從“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子書”“人聲鼎沸”的熱鬧讀書場面,從先生“總是微笑起來 ,而且將頭仰起, 搖著,向后面拗 過去,拗過去”的略帶迂腐的神態中, 我們可以感受到三味書屋的風趣和快樂。品味語言:“人都到那里去了! ”(通過句末用嘆號而不用問號,來揭示先生外嚴厲內溫和 的性格,并讓學生模擬朗讀體味。)
②三味書屋的學習雖然枯燥, 它后面的園卻可以玩。如:爬上花壇折臘梅、攀上桂樹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都讓人感受到“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仍然是充滿了童趣和歡樂的,這與“百草園”的快樂自由是相連貫的。
③上課時老師自己讀書入神,學生可以玩紙盔甲、畫畫。
引導:在 這樣寬松的環 境中,魯迅都是在玩嗎? 雖然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魯迅還是很勤奮的,你從文中那些句子看出來的?
(2) 如果沒有學生喜歡三味書屋的生活, 可引導“你為什么不喜歡三味書屋的生活”?引導學生把少年魯迅的讀書情況與自己的的讀書情況進行比較。
答案預設:少年魯迅在私塾的學習生活枯燥無味,上課就是死記硬背;還只能學語文這一門學科;畫畫還要偷偷摸摸的;問個問題老師不但不答,還要挨罵。現在上學比較有趣:可以問問題,不用死記硬背。老師對我們很和藹,還有許多有趣的科目,像音樂、美術、體育。還可以選自己感興趣的學校課程來上。
5.比較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生活的異同。
(小組討論后各抒己見,說“異”說“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預設:
①“同”--都是兒童之樂,都表現出兒童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草木蟲鳥的獨特感受、對有本事的人的某 種崇拜、對自由歡樂的追求、對成人世界的無知,等等。
② “異”--百草園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土,三味書屋是嚴肅凝重的學堂; 百草園之樂源于自然的厚賜,三味書屋之樂源于對知識與快樂的追求;百草園生活可謂“快樂無極限”,三味書屋里只能暫借片刻逍遙;百草園里有樸素自然的情趣, 三味書屋里有于平淡中開掘的美好情調,等等。
五、聯系生活,體驗反思
不論是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的生活, 都是魯迅先生難忘的童年記憶。請同學們以《難忘童年那段記憶》為題,說一說自己童年的故事。
張語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