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使語文課“讀”起來
石門縣維新鎮中心學校 盛孝華 13786674219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現代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好文章是讀出來的,美文尤需美讀”。《新課標》也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鼓勵學生多朗讀,在朗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加深體驗與領悟。”可見,朗讀在語文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束縛,瑯瑯書聲漸漸在校園里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對課文進行細瑣分散、支離破碎的分析,“讀”成了課堂的點綴,或僅僅被作為控制教學時間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致使學生的語文朗讀水平大幅度下降。鑒此,我認為必須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重講輕讀”的現狀,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讓語文課“讀”起來。
怎樣讓語文課“讀”起來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會讀。
時下,語文課堂上最時髦的朗讀方式就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以為這樣的朗讀既激發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又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課標理念,兩全其美。我不這么認為:其實不然,這樣的朗讀,學生跟著感覺走,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我認為教師只有做好朗讀的指導,告訴他們“讀什么”和“怎么讀”,才會使朗讀起到應有的作用。在語文課上,教師不僅要做好朗讀示范,還要擔當好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深入研究各種讀的技巧,適時教給學生讀的要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會各種類型的“讀”。
1、在朗讀前,可以先告訴學生在朗讀中使用一些固定的標號進行識別標記,如停頓、拖音、上揚、下降、重音等,都用不同的標號記錄,這樣形成一種習慣,有助于今后的朗讀。
2、在指導朗讀時,注意語言技巧的指導。指導學生學會朗讀中的頓挫,注意重音和語氣。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對“春風圖”的描寫,一幅“春風圖”寫出了春風溫暖、柔和的特點。而春風的這一特點,又是通過觸覺、嗅覺、聽覺表現出來的。這一幅充滿春天氣息,充滿春的活力的畫面,需要深情的朗讀才能在學生眼前凸現出來 。我在教學這課時,讓他們不僅要注意停頓、速度、節奏,更要注意語調、語氣。如“母親的手”“撫摸”要語重而情深,令人覺得溫煦而舒坦;又如“泥土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醞釀”讀重音,給人以嗅覺上的美感;還有“清脆”“宛轉”“應和”“嘹亮”讀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響起一支充滿青春活力的春天交響曲。
3、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朗讀基調。
如教學七年級下冊教材中艾青的現代詩《我愛這土地》。詩的第一節以一只鳥兒生死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朗讀的感情基調應該是悲壯,因為詩中用了“激怒的風”“悲壯的河流”,詩人借助這些形象來表達自己悲憤的情感。第二節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但最終落在問號上,托出了他那顆真摯的心:“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節時,就應是深沉而悲壯的感情基調。讀出那種懷著悲壯的情感書寫抗戰現實,讀出詩人為祖國母親奉獻一切的赤子之情。適當的語調的指導,能夠讓學生正確把握感情基調,激起學習的興趣,進一步理解文章。
對課文內容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與理解,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不要簡單強調學生該用什么語氣讀,而應讓學生在反復讀中去充分感受、體會,并精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探討,一起品味。這樣,可滿足學生渴望與人交流的心理,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來。同時,任何一個故事都有氣氛的問題,是幽默風趣的,還是富有哲理的?是沉重不幸的,還是輕松愉快的?不同的氣氛要用不同的語調,不同的節奏,不同的嗓音來表現。是輕松愉快的作品,我們要用明亮的嗓音,跳躍的節奏來朗讀;氣氛是莊嚴,沉重的,我們要用低沉的嗓音,緩慢的節奏來朗讀……
第二,激發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樂讀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及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學生只是應教師的要求被動地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經”,甚至讀“望天書”,那么會讀得很辛苦,聽得也難受,很感人的文章被他們讀得“蒼白無力”,很優美的散文被他們讀得“索然無味”,韻味很深的詩句被他們讀得“稀里嘩啦”。
以情動情,使學生在愛與憎,悲與歡的心靈火花的撞擊中與課文內含的理念相溝通,產生共鳴效應。也只有通過教學設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才能使學生樂讀、愛讀。
1.創設意境,讓學生樂于朗讀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感染學生;也可以通過配樂朗讀或播放朗讀錄音熏陶學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以體驗情感,也可以鼓勵有朗讀專長的學生,進行帶有個性理解的朗讀,帶動其他同學主動參與;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朗讀熱情。
如教學臺灣詩人余光中《鄉愁》。這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此詩作者結合自身經歷,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借助四個關鍵意象,再現了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鄉別的情景,抒發了詩人思鄉懷親、眷戀祖國的深情。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膚淺,對鄉愁的體會少,難以理解詩中蘊含的對故鄉親人祖國思念之情,所以對詩歌所抒發的感情領悟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在教學中采用有感情朗讀與看畫面、聽配樂朗誦的方法,為學習詩歌創設情景,進行情感鋪墊,便于學生運用聯想,想象進入詩人所再現的情景,從而聯系自已生活經歷,領悟詩歌感情,收到較好的效果。
2.評價激勵,讓學生愛讀
課堂上教師的評價往往能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而對學生的積極性、發展性的評價則能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我在教《小溪流的歌》這篇童話故事時,巧妙地化指導于激勵之中。
如:在指導朗讀第二段時,就采用了評價激勵的手段。這段文字寫得很優美:“小溪流一邊奔流,一邊玩耍。他一會兒拍拍岸邊五顏六色的卵石,一會兒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腦袋來的小草。他一會兒讓那些漂浮著的小樹葉打個轉兒,一會兒撓撓那些追趕他的小蝌蚪的癢癢。小樹葉不害怕,輕輕轉了兩個圈兒,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癢,就趕快向岸邊游;長了小腿的蝌蚪還學青蛙媽媽慌張地蹬開了腿。”
好,現在誰來讀讀這段文字?我的話音剛落,班里的伍中慶搶先舉手朗讀了這段文字。
“你的朗讀那么歡快,那么歡暢,真使人舒服啊!聽了你的朗讀,老師仿佛感覺到了小溪流歡快活潑的情景,誰再來把這種感覺強調一下。”
“你的朗讀真符合你這個快樂女生的性格,讓我們一齊來唱響這美妙的小溪流的歌聲吧!……”
從那一張張紅通通的臉蛋,一雙雙閃光的眼睛,一只只高舉的手兒,我知道,如此熱情洋溢的話語,學生聽后,心里暖洋洋的,學生朗讀的興致被充分調動起來,朗讀的熱情也頓時高漲。
語文課堂就是“讀”的課堂,有了朗讀興趣,有了朗讀熱情,學生便會“孜孜以求之”,充分發揮朗讀的功能,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降低教學的難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讀”是我們語文課的主旋律,只有在課堂上教師以聲傳情地范讀、指導學生朗讀,創造出最佳教學情境,教師、學生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才能激發起教師和學生的雙重積極性,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
愿我們的語文課“讀”出精彩!
盛孝華
[怎樣使語文課讀起來 教學反思(九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0.九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