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家長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專家指出--
好習慣比分數更重要 記者 蘇婷
北京小學有個美麗的國旗廣場,每天早晨來上學的孩子們一進入學校,就要自然放慢腳步,面對在國旗廣場上飄揚的五星紅旗行一個少先隊隊禮。學生們做這件事是沒有人監督的。幾年前,北京小學就取消了學校門口的值周制,而把值周要檢查的內容如戴好紅領巾、向國旗敬禮等,通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和強化變為學生的自覺習慣;
北京第一實驗小學有位教師對學生有個“獨特”的要求:寫字之前要洗手。因為小學生的手總喜歡東摸西抓的,容易在本子上留下污跡。這是一個心理準備的過程:我要寫作業了,寫作業是件很嚴肅的事情,我把手洗干凈了才可以寫并寫好作業;
北京府學小學也有個“規矩”:凡是本校學生,每人上學期間要有兩雙襪子,每天回家要洗襪子,第二天穿干凈的襪子來上學。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對小學生來說,不僅腳丫子舒服了,還會有一種新的開始的愉悅:向往整潔的一天。
像以上學校這樣做的還有很多。從細微處著手,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今天已經成為許多教育者的共識。不少學校都在積極探索可行和有效的方法。日前,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舉辦的《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關系的研究》高級研修班上,記者了解到,這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從2001年立項至今,已有近20個省市的300多所中小學在進行相關研究。這些子課題包括兒童整潔衛生習慣、低年級學生獨立睡眠習慣、生活自理習慣、專心學習習慣、小學生勤儉節約習慣、經常閱讀習慣、合理消費習慣、改變“拖拉”不良習慣、遵守規則習慣、獨立思考習慣等的養成研究。
在當今這一代孩子中,不少人由于嬌生慣養,“慣”出“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曾經參加過中日學生夏令營的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特別將中國與日本的孩子進行比較:日本的學生有個習慣,吃飯前總要說幾句話,意思是“感謝賜給我美好的食物,我要吃飯啦。”說了之后就吃,不能剩飯。集體就餐時,吃完飯,日本孩子會站起來向廚師鞠躬:“辛苦啦!”而中國孩子在餐桌上挑食、剩飯是常見的事……一些雖是細枝末節方面的習慣,卻很可能成為日后影響個人的形象并連帶影響其他行為的“禍根”。所以好習慣必須要從小養成。但是現在有些家長卻還是更多地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孩子能考個高分數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其他全都可有可無。殊不知,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何來優異的學習成績?而且,缺少了良好的各種行為習慣,即便能有好成績,也必定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
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關系的研究》課題組是從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個方面進行重點研究的。經過反復論證,該課題組最近在有關報告中“濃縮”了學生應具備的好習慣:做人的核心是擁有愛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規則;學習的核心是勇于創新。在每一個方面,又有4個具體指標,即基本好習慣。這12個指標包括: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
研究者還特別指出,在兒童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一個危險存在,那就是將這一過程變成奴役兒童的過程。常常是成年人在研究、制定規范,然后拿一套東西強迫孩子去照做,可以想像事情的效果。我們的許多教育活動往往失敗在把太多的教育變成一種從上對下的要求,而缺少孩子自身發出的主動需求。習慣養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學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強制。在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們感覺到:“我特別希望有這個好習慣。好習慣多了,我才是一個好學生……”這樣的教育才是積極的,因而才會是有效的。
[好習慣比分數更重要]相關文章:
4.
7.學習好習慣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