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鞏真曾在澳大利亞旅居兩年,他曾寫下題為《澳洲孩子怎么學語文》的文章,這篇文章發表在1999年5月12日《中國青年報》上,現將其中一段內容摘錄如下,與老師們來共同探討澳大利亞的習作教學與我國習作教學有什么本質上的差異?
我曾在澳大利亞旅居兩年多,那里的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方面。
澳洲小學從三年級就開始讓學生寫研究報告;蛘哒f,他們的作文是從寫研究報告開始,并且貫穿始終的。我見過當地小學生寫的報告題目有“埃及金字塔”、“人的心臟”、“國家的管理研究”等。教師給出研究題目,并且告訴學生報告的內容和寫作格式,由學生自己去圖書館和國際互聯網上查找資料,探討研究完成。
這種教學法有一舉多得的好處。因為研究報告的寫作和一般作文有很大的區別。它要求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最后用文字作客觀的表述。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知識,鍛煉了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同時也學習了寫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研究報告有很強的實用性。在現實中,大多數的工作崗位都要求在崗人員有研究報告的提供和寫作能力,比如在企業工作要會寫市場調查報告,投資分析報告;搞科研要寫科學論文;在任何部門工作都會碰到寫規劃和總結的情況。因此,寫研究報告幾乎是每個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
語言文字不僅是表達的工具,而且更是思維的工具。報告的寫作要求學生掌握確實充分的事實根據,進行嚴格的邏輯推論,并且使用非情感的、客觀的語言表述。這一切都有助于學生從小養成理性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工作態度。如果我們中小學的語文教學能在提高實用性方面作一些改革,不僅有利于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從長遠來看,也會有助于改變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我指的是改變中國人長于情感式的議論為長于理智的思考和行動。
我想用我孩子所在的Burwood小學的一個教學實例來說明。
Burwood公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要完成一項關于國家管理的研究報告。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五人。五人分別研究國家總督、總理、國家機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然后,學生分頭去圖書館和互聯網查找資料。
完成資料收集后的學生并不馬上回到自己的組里,而是和其他組中收集同一類資料的同學進行交流。比如,各組中研究國家機構的同學聚在一起,討論國會和聯邦政府的發展歷史、職能、組成和工作程序等等。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每個人所掌握的專門資料都更加充實。然后,每個學生都帶著幾乎同樣翔實的資料回到自己的研究小組中去,進行關于國家管理的綜合討論。
下一步的做法是每個研究小組都成為一個內閣,每個成員擔任一個“部長”,如“教育部長”、“財政部長”、“環境部長”等等。他們根據對國家的研究結果提出“本屆政府”的執政綱領。
“競選”的日子到了。每個小組都推出代表“執政”講演。六年級其他班的同學作“選民”參選,場面十分熱烈。最后由“選民”投票選出新一屆“總理”。
在這次研究活動中,學生不僅學習了寫作和演說,還學習了行動,比如學習收集和整理資料,學習互相合作進行團隊工作,學習提出設想和用行動去實現設想。當然,通過這次活動,“國家”對于學生們來說,也不再僅僅是每周一次的國旗、國歌和校長的訓話了。
[澳大利亞的小學生怎樣習作? 夏建萍(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4.今天怎樣做教師
10.小學生教師節演講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