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 2003-07-25
原始新聞:學生上網七成男生游戲五成女生聊天
近日,新聞報聯合上海明略市場策劃有限公司針對中學生上網習慣、上網目的,對上海市11所中學的344名初、高中學生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發現中學生熱衷網上行,七成男生玩游戲,五成女生愛聊天。
一位接受調查的中學生說,沒有上過網的同學常常會被譏笑落伍,因此大家常常標榜自己是經常上網的小網蟲。特別是網上玩游戲,他和同學都樂此不疲,每次都玩得天昏地暗,盡現“英雄本色”才肯罷休。(新聞報)
新聞關鍵詞:學生上網
怎么看待學生上網?
中考、高考已經落下帷幕,等待分數和發榜的孩子們大都松了口氣,要好好地放松一下。但這個時候,不少家長們卻開始緊張擔心起來。由于假期中學生的自由時間比較多,家長很難管理,所以孩子們常常會沉湎于上網、打游戲、看電視,不少家長對孩子們過度放松乃至放縱的行為深表擔憂。
在不少網吧,都可以看到很多學生在上網。一家網吧的老板說,由于中、高考剛過,畢業的學生都迫不及待地來這里放松自己,等放假以后,估計來網吧的學生會更多。
雖然對孩子們的行為感到擔心,但是卻并不難理解。平時繁重的學習壓力,使孩子們失去了多少娛樂、休閑的時間?正因為平時被“憋”得太厲害了,所以,當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出現強烈的反彈:抓緊時間大玩一場。不用說孩子,就是換了成年人,恐怕也會作出這樣的選擇。
因此,孩子們假如只是適度地放松、娛樂,我們無需太過緊張。但如果他們沉溺其中,屬于“過度放松乃至放縱”,并且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后果,那么就不能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孩子畢竟自控能力和判斷能力比較差,需要引導和幫助。但家長對網絡知之甚少,是很多家長無法引導、監督孩子正確使用網絡的直接原因。
怎樣引導學生上網?
簡單地“禁止”,絕不是辦法。在知識經濟網絡時代,上網也是人們生存和發展必備的技能。而且網絡世界確實很精彩,電腦游戲的魅力也遠不是沒有上網經驗的人所能想象的。
那么到底應該怎樣引導孩子正確上網呢?
首先,父母和老師應該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所需所想,經常與孩子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共同參與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以此來消除與孩子間的隔閡。在此過程中,父母和老師可有意識地要求或指導孩子慢慢地減少上網時間與次數,直到恢復到正常的上網水平。
青少年由于求知欲旺盛,對于新事物大多全身心投入,所以,家長和老師應采取轉移式的心理干預,積極采取措施轉移孩子注意力,將青少年的求知欲引向正確的軌道。如學校經常性地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智力游戲、競賽,長期主辦各種興趣小組;在學生空余時間較多的假期,可針對學生的特長與興趣,舉辦各種特色培訓班;積極鼓勵青少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有益的夏令營,帶孩子外出旅行等。
家長與老師對青少年上網不能一味地橫加指責與干預,而是要盡可能掌握青少年在網上搜尋的內容。在控制孩子上網時間與次數的前提下,家長和老師應進行趨利避害的心理干預。對于青少年上網尋求健康或有益的內容,或進行正常而健康的交友、聊天,應該予以指導與支持,以利于取得孩子的信任,與孩子建立溝通渠道;對孩子上網時間過長、上網次數過頻和上不健康的網站,家長與老師應對孩子進行引導與制止。
青少年之所以迷戀黃色網站,根本原因是青少年對性的渴望欲和神秘感。由于我國性教育滯后,未對青少年及時進行教育疏通,他們轉而借助黃色網站宣泄。因此家庭與學校應開展正常的性知識教育,消除青少年對性的神秘感和性苦悶。對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性生理現象和性困惑,切不可因覺得不便談而敷衍了事。
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波動期,自控力較差,極易受新鮮事物吸引而不能自拔。老師與家長應對青少年進行強化式的心理干預,幫助他們樹立堅定正確的奮斗目標,培養青少年的控制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其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上網欲望。
新聞觀點:找回“落網”的孩子
網絡的吸引力有多大?
對于城市里的青少年來說,網絡的吸引力絕對不亞于地球的吸引力。在一個個五花八門的網名下,陌生和新鮮的感覺使得他們對網上世界產生了種種美好的遐想。
當然,網絡的安全問題和網吧的規范問題此前已經討論得很多,無須贅言。但網絡對青少年教育和成長的積極作用卻從未被正視過,直到前不久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人們才發現了網絡的巨大優勢。那時互聯網成為了中小學生對抗病毒、堅持學習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北京市的中小學師生,充分感受到了這種既無交叉感染之憂,又能學習交流的學習方式的優越性。
根據北京教育信息網服務中心的技術統計,自4月24日市教委“北京市中小學課堂在線”開通以來,每天點擊率超過百萬次,五月份高峰期日點擊率在四百萬次;最高日點擊率近570萬次;到6月17日已超過2億次;截至6月20日總訪問人數已達2百萬;到目前為止,注冊會員已超過8萬人。特殊時期考驗了北京市基礎教育的師資力量、信息化建設多年來的積累、考驗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們的社會責任感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如今,“非典”斗爭宣告勝利,從今天起,全市中小學開始放暑假,網絡又將在孩子們的暑期學習生活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或許對于一個父母都忙于工作的孩子來說,網絡就是他最親密的伙伴兒;或許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除了完成暑假作業和看電視之外,網絡是他惟一的生活樂趣;或許是一個暫時離開集體生活的孩子,對群體參與和交流的虛擬回歸。
暑假來了,網絡占據了孩子的生活空間。
誰把孩子們送進“網窩”?
記得本主播小的時候,一放暑假最樂意去的地方就是我家斜對面胡同里的東城區少年宮(當然那時候對于電腦和網絡的認知還處于“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人類有群居生活的天性,離群索居,自是索然無味。過去每當放暑假,孩子們爭相到少年宮參加航模小組、書法小組、英語小組、舞蹈班、合唱團……收費非常低廉,置身其中樂趣多多,即使做家庭作業,也是住在胡同附近的幾個同學每天定點到一位同學家的大棗樹下搬出小桌一塊寫。孩子之間的人際互動從沒有間斷過。
不知為什么,近幾年的暑期生活反倒不如以前豐富多彩。一放假,孩子們一頭鉆進了空調房間不再出來。條件好的,家長帶著來次長途旅行;條件一般的就窩在家里看電視上網打游戲;在家上不了網的就到網吧去泡上一天。網絡成了孩子們的精神家園和快樂大本營,或許未必出于孩子們的本心。
不要總是站直了腰板說網絡對于孩子的成長如何如何,應該腳踏實地地幫孩子們找點網絡之外的快樂。我相信,只要把少年宮、社區、體育場館等社會單位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孩子們都能從中找到群體的快樂,誰又愿意終日昏天黑地地守在電腦前孤獨上網呢?
[新聞關注:怎么找回落網的孩子?]相關文章:
3.活動總結新聞稿怎么寫
6.怎么教孩子學拼音
9.《新聞兩則》課件
10.有關新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