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應該是涼的-雜文隨筆
商場里在展銷一款無葉電扇。負責推銷的是一個樂呵呵的大嬸,說話帶天津味兒。一個小朋友把手探進去試了試:“不涼。”大嬸彎下腰:“不涼?這么大風不涼?”作勢要捏孩子的臉,“說謊話鼻子要變長的!”小朋友一溜煙跑掉了,逗得人們咯咯笑。
貪圖涼快,我已經在電扇的體驗區坐了半小時。這段時間,一臺電扇都沒賣出去。來往顧客覺得新奇,常有停下來看的,這時大嬸就興沖沖地上前搭話。她的天津腔里好像帶著一種本事,甭管別人愛答不理,她總能讓自己敞敞亮亮的,全身透著熱情洋溢的勁兒。比如,她把宣傳單往顧客手里塞,顧客擺手不要,她說:“嗨,這么大張紙!路上拿著扇扇風也好啊,拿上拿上!”被她這么一吆喝,笑意也會爬上對方的`臉龐。
她讓我想起小時候的集市,人頭涌動,一股活潑的生氣彌漫其間。我猜,這也許是它為什么被叫作“生意”。我還想起了過去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販,想起他們南腔北調的吆喝聲。最懷念一個推著自行車賣面包的。他在樓下一吆喝,我就喊:“面包!別走!”他悠長地應一聲:“好!”我找爸媽要了錢,穿上鞋,咚咚咚地跑下樓。那是個三十來歲、胖乎乎的大叔,把一疊零錢塞進鼓鼓囊囊的兜里:“慢點跑,小心摔跤。”
今天,再要買面包或者買別的什么,就方便多了。網上下個單,連錢都可以一塊付了,不一會兒就會有快遞上門。打開門,簽收包裹,道聲辛苦,關門拆包。也許還可以曬個單,拿到一點返券。像工廠流水線一樣,我們井然有序地、平穩地、甚至精準地完成了一單交易。互聯網世界的產品經理為我們優化了其中每一個環節,沒有一絲冗余。
但我仍時不時想起小時候的那些生意。雖然麻煩,也沒有那么經濟,那種慢節奏的交易里卻飽含著生活與生活的相遇、人情與人情的交融,以及怡然自得、歲月靜好的佇望。有人逛遍了小城也沒能買到合意的東西,有人守望了一天也沒做成幾單生意,但會有不期而遇的驚喜。誰都樂呵呵的,沒那么著急,“過日子嘛,誰不是這樣。”
我的一些做互聯網的朋友常常抱怨日子難過。他們的心情隨著報表上的數據上下起伏。一個朋友說起他周末要組織一場路演,唉聲嘆氣,仿佛這只是流水線上枯燥無趣的一環:“鬧哄哄的,真不想去。”我安慰他:“就當逛商場湊個熱鬧,隨便玩玩唄,也挺有意思的。”朋友說:“我哪有你那么好的閑情逸致,我是要出數據的。”有別的朋友深表理解:“靠路演做推廣效率太低了,拉到的都是想占便宜的老頭老太太,拿完獎品就刪掉了。”
和他們相比,我常常感謝自己這份職業。相比互聯網的“大”,無論咨詢還是講課,我做的事都未免太“小”了,小到我從來都不需要考慮數據和KPI。我一個小時只能與一個人對話,對我來說,這個人就是這段時間的全部。
這一個小時限制了我,同時也成全了我。在這一個小時里,我進入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與他同在。有時我感到難過,有時又會由衷地欣喜,我專注地沉浸于感受之中。在這過程里,體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踏實、沉著、篤定,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做一件清清楚楚的事。提供服務,換取收入,毋庸置疑地確認著生活本身――這一瞬間,它脫離了數據而存在。正如商場里的大嬸,在一段時間沒有開張的生意里,她在乎的不是銷售提成,不是細分市場,不是公司財報更不是上市,她只是在乎對這個孩子來說:風應該是涼的。
我忽然想起來,我甚至忘了問路演的朋友,他們究竟在賣什么樣的產品了。
【風應該是涼的-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涼薄雜文隨筆07-02
西風獨自涼雜文隨筆07-04
夏夜與涼床雜文隨筆07-03
幕微涼雜文隨筆07-02
墨爾本的風的雜文隨筆07-02
躁風雜文隨筆07-01
躲風雜文隨筆07-01
晉風雜文隨筆07-01
走廊的風雜文隨筆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