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現代科學化的西藥中藥化可行性研究論文
第1篇:基于中藥現代科學化的西藥中藥化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及臨床意義的探討是西藥中藥化研究的主要內容,臨床上西藥的中藥學特性,通常是將西藥的臨床效果經辨證分析而得出如:維生素E之所以與中醫腎臟緊密相關,關鍵在于其具有維護生殖器官的功效性和抵御其老化的作用,而且還被認為是溫腎牡陽的好藥,因此當泌尿生殖系因腎陽不足而引起系列病變時臨床通常依據中醫理論使用維生素E治療,效果相當可觀,這足以證實了維生素E溫腎牡陽的功效,另一方式的研究是依據臨床治療效果總結中藥樣特性,通過統計已有病例進行總結分析,如:大蒜素和硝酸甘油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利血平和壽比山治療高血壓患者以及頭孢拉定治療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不同證型的療效。結果分析推斷利血平具有味道甘甜、入肝經,性質寒涼的中藥樣藥性;其功效表現為清泄肝火、平肝潛陽等頭孢拉定具有味道苦澀、性質寒涼、歸肺等中藥特性;其對痰濕癥、里熱熾盛證、火(熱)毒證及癰腫疔毒等病證等有很好的療效。大蒜素對心絞痛寒癥患者效果非常好,但卻對于熱證患者的治愈率還不及二分之一,這明顯證實了大蒜素是一種溫陽補氣的方藥壽比山對于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依據中醫分型。結果顯示對陰虛陽亢患者總有效率僅接近三分之一,而對痰濕壅盛患者總有效率可達八成之多,表明壽比山的性質偏溫,對治愈痰濕癥有很好的功效。
1基于中藥現代科學化的西藥中藥化可行性研究
現有中藥具備中藥基本內容,而現有西藥具備現代科學內容。如果能在保留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再通過研究增加其各自所缺乏的內容,那么兩者都將獲有現代科學化中藥,換言之,憑借現代科學化研究,在現有中藥基礎上令其再次獲得現代科學內容,最終獲得現代科學化中藥;以中醫藥學理論為依據來研究,在現有西藥所具備的內容上另其也獲得中藥基本內容,最終成為現代科學化中藥,以上這就是中藥現代科學化的唯一兩種方式。
1.1中醫藥學發展至今一直延續著汲取非中藥物質為中藥的慣例,其研究技術已爐火純青。
1.2現有西藥本身就是藥物,這使得研究更方便已有大量的實驗及臨床研究資料,可供參考,特別是近幾十年中西醫結合所研究的相關資料,更具借鑒價值。
1.3環境優勢沖醫集中在醫院工作對研究也帶來了很多方便基于醫院病人、病種、檢驗指標較多的優勢,能有助于在更短的時間里得到更多的有效資源,如此對確定該西藥的中藥基本內容提供充足的憑據;另外,可以中、西醫相互配合,也可同時好幾個中醫配合,如此則可獲得更精確的資料,最終得到此類西藥更準確的中藥基本內容的確定。
2西藥中藥化研究的意義
2.1提高藥物臨床療效:預防或減輕不良反應引起西藥不良反應的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大部分西藥對人體的作用表現在不同的各個方面應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變化來確定藥物用量;由于不同患者體質各不同在相同藥物的作用下,會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和反應對此中情況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目前西醫學毫無對策中藥主要通過結合患者體質情況來進行辨證論治的特色,正好補足了現代西藥的缺陷從而提高藥物的臨床療效,預防或減輕不良反應的發生。
2.2強化了中醫證本質研究:以現代科學為依據來研討產生中醫證的準確機理,進一步對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從微觀上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表征,這就是證本質研究的首要目的如今中醫學證本質研究之成果成為西藥中藥化研究的平臺的可能性得到證實,如果經臨床觀察啟、結出其中一類或一種西藥的中藥藥性和功效,那么從辨證的角度此種或此類西藥便可以使用現今實驗室及臨床正日益暴露出其藥物研究思路的狹隘性和紕漏。多數實驗證實有效的藥物,卻在臨床研究上或是效果很差抑或沒有效果,所以重新重視起關于臨床研究中的藥物研究模式成為一種必然。
中藥西藥化或西藥中藥化不是簡單的轉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眾多的中西醫藥工作者在嚴謹的科學研究和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去探索,去總結,找出其規律性,并再次深入臨床驗證西醫藥工作者遇到理論上正確但療效不佳的病例時,不再簡單地用“耐藥性”解釋,而參考中醫的寒熱虛實審查之或許就向新的研究領域邁出了一步。當我們的`中醫藥工作者在工作中把西藥用“拿來主義”態度看待時,或許也會有一片新的天地展現在面前;而中西醫藥工作者的有機結合/必將給衛生醫藥的發展帶來生機。
第2篇:分析中藥西藥在藥物性肝損傷患者中的應用
文獻對于西藥所致的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病機制已有一些認識,但對于中藥致肝損傷的機制則有待提高。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與損肝藥物的使用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探索不同種類損肝藥物所致肝損傷在臨床上存在的差異性很有必要。現將我院收治的94例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全部病例均為2004年?2007年在我院住院診治的藥物性肝炎患者94例,男42例,女52例,平均年齡39.9±16.2歲。診斷符合Maria藥物性肝損傷的量化標準,且評分&10分。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或膽汁淤積性肝病和肝細胞癌。
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
1.一般情況
本組中藥引起者34例,男性10例,女性24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1.9±13.5歲,應用損肝藥物的時間為7d?1年,平均為29.4±17.6天;西藥引起者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5~70歲,平均年齡38.7±17.5歲,應用損肝藥物的時間為2d~4年,平均為23.5±12.4天。兩組發病時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用藥情況34例中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患者均為口服中成藥制劑或單味藥,而西藥組60例患者中口服藥物15例,靜脈用藥45例。
3.臨床表現及肝功能損傷情況
中藥組患者出現乏力26例(76.47%),黃疸24例(70.59%),納差20例(58.82%);西藥組乏力42例(70.00%),黃疸18例(30.00%),納差36例(60.00%),其中兩組黃疸發生率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x2=13.69,P<0.01),兩組黃疸水平無顯著性差異。
4、療程與預后兩組患者入院后即停止損肝藥物的使用,給予保肝、退黃及支持治療,但是中藥組中有4例出現肝衰竭,西藥組中有2例出現肝衰竭。其余患者在給予相應治療后,均治愈出院。
三、討論
近年來,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認為,約40%的肝炎和25%的急性肝衰竭是由藥物引起的。在我國藥物性肝炎所占的比例約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因此,應引起臨床醫師的足夠重視。
本組病例服用中藥的女性高達70.95%,明顯高于西藥組的46.67%,這與有關文獻報道一致。本組西藥所致的肝損傷以抗結核藥物最高(35.29%),也與文獻報道相一致。通過本組病例臨床資料的對比分析,可發現中藥與西藥所致的肝損傷存在較大的臨床差異,在臨床表現方面中藥組以乏力和黃疸為主,西藥組則以乏力和納差為主;在肝功能損害方面,中藥組ALT明顯高于西藥組;在肝損傷臨床類型方面中藥組以肝細胞型和混合型為主,西藥組則以肝細胞型為主,高達70.00%;在肝損傷程度方面中藥組則以輕度和重度為主,重度損傷高達35.29%,西藥組則以輕度和中度為主,重度僅占16.67%,表明中藥所致的肝損傷肝功能損害程度比西藥所致的肝損傷為重。
文獻報道中藥所致肝損害重于西藥,死亡的4例均因服用中藥所致的重型肝炎。同樣,本組病例中藥組34例中有4例發生肝衰竭,而西藥組60例中僅2例發生肝衰竭,足見中藥所致的肝損傷重于西藥所致的肝損傷。
【中藥現代科學化的西藥中藥化可行性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中藥比拼西藥初一作文04-15
醫院中藥飲片規范化管理探析論文12-18
中藥藥劑學相關論文03-15
淺談中藥藥劑學論文05-08
傳統中藥鑒定方法分析論文04-11
中藥炮制的發展實踐論文02-10
關于中藥前景發展分析論文02-10
工程項目管理的科學化的論文01-06
公路系統科學化水平論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