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的論文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小編與大家分享校園文化的論文,歡迎參考!
綠色建筑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摘要:本文試從綠色建筑視角予以梳理高職院校綠色校園文化體系,以期為高職院校綠色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多元化的參考樣本。
關鍵詞:綠色建筑;綠色校園文化體系;探究
高職院校的校園擁有大量的建筑、生活和科研設施,是典型的能耗大戶。同時,高職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校園是育人的極其重要的場所。綠色校園文化是綠色大學創建中一種不可或缺的載體,也是綠色大學建設情況的外在表現,綠色校園文化的建設效果關系著綠色校園、綠色大學建設的成敗。筆者以所在單位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江蘇城建學院”)為例,試從綠色建筑視角探析綠色校園文化體系建設,以期為高職院校綠色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多元化的參考樣本。
1綠色校園文化的內涵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綠色校園文化是指在學校綠色文化育人的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和提高全員綠色文化素養及審美情操,培養合格綠色人才為目標,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產、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以可持續發展觀為行為向導相互作用下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成果集合。
綠色校園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宏觀上包括:生態道德觀、和諧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微觀上包括:綠色環境的建設、綠色教育的實施、綠色知識的增長、綠色心靈的構建等。從這個內涵角度闡釋,綠色校園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維度,表現為外在和內在兩種形態,外在形態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等,內在形態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當前,綠色發展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生態發展的主旋律,更是高職院校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永恒主題,是高職院校賴以生存、發展和承擔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所在。
2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2.1綠色校園文化建設是綠色大學建設的重要內容
綠色校園文化建設是綠色大學建設的有效載體和外在表現。高職院校通過大力推進綠色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綠色校園文化的熏陶,增強其生態道德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環保責任感,并積淀于學生的深層心理結構,從而最終實現文化育人之目的。綠色大學的存在就是一種綠色文化的存在。綠色校園文化在培育綠色人才的同時,對綠色大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綠色校園文化建設,內塑素質,外樹形象,是綠色大學特色化的外在體現。只有建設好綠色校園文化,綠色大學建設才能得以豐富和發展。
2.2綠色校園文化建設是開展綠色教育的重要途徑
綠色教育是綠色校園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綠色教育將意在將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領域的相關知識融入到科學、人文、技術等綜合性教育和學生實踐活動中,使其成為學生知識結構和行為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實現綠色人才培養、促進綠色校園文化提高之目標。校園的文化環境可以影響人、培養人、改造人,從這個角度理解,綠色校園文化建設就成為學生綠色教育的重要途徑。綠色校園文化重在培育校園綠色精神。綠色精神是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的重要元素,它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哲學觀、價值觀和倫理觀的綜合表現。
2.3綠色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綠色人才的客觀要求
高職院校是承擔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機構,新時代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即是全面發展的綠色人才,理應具備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理念,將來成為我國環境保護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綠色校園文化是以綠色教育為載體的文化生態,對于培養綠色人才作用不可或缺。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的教育方式非課堂傳教式,非一朝一夕,而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循序漸進,易于讓學生接受,并形成為一種自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3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
3.1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師生在校園里直接感知到的文化形態,看得見,摸得著,它是一所學校的形象和標志,是師生員工智慧、力量、集體感的象征。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是綠色物質文化建設,它涵蓋了教學、科研、生活、環境、設施等各方面的物質構件。綠色校園文化的物質文化建設是以綠色、低碳、節約、環保等指標要素來衡量和指導的。校園綠色基礎設施的建造和綠色環境的營造,不僅能夠為綠色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還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對辦學理念、教學風格的形成,乃至教育目標的實現都有著深遠意義。
3.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屬于中介文化的維度,是聯結綠色校園文化之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制度的制定、師生對制度的態度以及制度的執行三者結合,構成了綠色校園文化的制度文化形態。從這個角度審視,加強綠色校園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設,首先要制定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綠色校園文化制度;其次要加大制度的宣傳力度,讓師生認同并自覺遵守綠色校園文化制度;再次要建立規范、持續改進的綠色校園文化管理體系,加強監督考核,做好評價,獎懲并舉,確保綠色校園文化制度執行到位。
3.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職院校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它是由師生員工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總結、提煉出的經驗理論,包含辦學理念、內在靈魂和價值取向。具體表現在人的倫理道德、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對于藝術的品味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即求真、向善、審美的有機統一。作為精神文化的一個分支點,綠色校園文化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內涵,其精神文化包括:追求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發展的價值觀、道德觀。換言之,就是追求教師與學生、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發展。
3.4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是人的觀念與思想的外在反映,是精神文化在人身上的動態表現,是一種習慣了的行為。綠色校園文化之行為文化建設是要將綠色文化的理念落實到師生員工的行為上,使綠色行為日常化、生活化、習慣化,讓點滴綠色行為匯聚成整個校園的集體行為。綠色校園文化之行為文化按照主體劃分,包括:管理人員綠色行為文化、教師綠色行為文化、服務人員綠色行為文化、學生綠色行為文化等;按照工作性質劃分,包括:綠色管理行為文化、綠色教學行為文化、綠色科研行為文化、綠色服務行為文化、綠色生活行為文化等。
4基于綠色建筑視角的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4.1樹立綠色理念,塑造綠色校園精神文化
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確立綠色理念,其基本理念包括三個范疇:一是以人為本的綠色教育理念,二是和諧、可持續發展理念,三是低碳觀念指導下的綠色生活理念。建設綠色校園文化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和諧、可持續和低碳觀,將綠色理念傳遞給每一位師生員工,沉淀心理,觸及靈魂,根深蒂固。江蘇城建學院一直根植于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并伴隨產業結調整、轉型升級發展而同頻共振。“十二五”期初,在同類型院校中率先、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并以建造新校區綠色校園為契機,謀定而動,敢于亮劍。首先,學院黨委領導班子成員集體發聲:立綠色理念、育綠色文化、辦綠色教育、謀綠色發展、創綠色大學,并反復多次組織專題學習、研討、交流,使師生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求得認同,引起共鳴。其次厘清發展思路,撥正決策導向,確立綠色發展戰略,專門制定綠色校園文化建設規劃,明確創建綠色大學目標,成立綠管會和綠建辦等專職機構,配齊人員,有效運作,把創綠的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實。
4.2完善綠色硬件,凸顯綠色校園物質文化
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是綠色物質文化建設,包括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路一橋、一景一品等所構成的硬件設施,是綠色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層,是物化的知識力量,讓師生直面感受,深刻感悟,啟迪心智。筆者以為,綠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主要包括綠色建筑本體、綠色人文景觀、人才成長環境等。江蘇城建學院新校區占地800畝,總建筑面積26.6萬平方米,所有建筑均為國家星級綠色建筑。其中三星級(國家最高級)綠色建筑2幢,二星、三星等高星級綠色建筑面積超總建筑面積的50%,踐行了綠色校園的“綠色、節能、低碳”內涵,運用了建筑外墻保溫技術、建筑遮陽技術、立體綠化技術、太陽能光伏技術、雙熱源熱泵熱能循環技術、雨水收集利用與生態水處理技術等數十項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技術。
同時,注重綠色人文環境打造,兩公里綠色建筑文化長廊、碳足跡計算器、建筑產業現代化展示中心、裝配式建筑展示館,以及由若干綠色建筑技術、建筑節能技術知識展示牌構成的“校園大課堂”,綠色人文氣氛濃郁。此外,更新教育理念,實施綠色教育,制定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教育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使之適應綠色教育和可持續發展要求。
4.3實施綠色管理,夯實綠色校園制度文化
加強綠色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包括制定綠色校園文化制度、引導師生遵循綠色校園文化制度和強化監控、貫徹執行綠色校園文化制度等三個層面內容。江蘇城建學院在確立綠色發展理念、建造綠色校園、創建綠色大學的過程中,堅持依法治校,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制度建設上,制定了《綠色校園文化建設規劃》等上位制度和《能耗監測管理辦法》等下位制度,以及《綠色校園生活手冊》等普適性規范讀本。在引導師生遵循綠色校園文化制度上,加大制度的宣傳力度。同時,倡導綠色管理,綠色、節約、環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崗位工作中。通過引導,逐步實現了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和長效化。在強化監控、貫徹執行綠色校園文化制度上,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將貫徹執行綠色校園文化制度同加強教育政風行風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強化問責。久而久之,師生員工的綠色素養普遍得到提高。
4.4重視綠色生態,弘揚綠色校園行為文化
綠色的校園社會生態對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的確立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學生的價值選擇和道德取向,甚至身心健康發展。江蘇城建學院以建設綠色校園、創建綠色大學為契機,注重開展綠色活動,促進學生綠色行為習慣養成。一是舉辦與綠色建筑知識相關的專家報告會或環保、低碳教育相關的講座,讓學生系統接受綠色知識,懂綠,愛綠,傳綠,透綠。
二是建立綠色教育實踐基地,將武進國家綠建區和校園省級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示范區作為學生專業認識實習的實踐基地,讓學生親身體驗綠色,提高專業興趣和綜合素質。三是成立師生綠色志愿者聯盟,聘請師生代表作為綠色監察義務員,巡查校園,及時糾正與綠色校園不匹配的行為或現象。四是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無車日、愛鳥日等節慶,組織師生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展現綠色文化的元素,傳播綠色文化的音符。
五是開展綠色監察或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學生走上街頭,做好綠色交通的“協管員”;走進社區,結合專業知識,開展室內環境檢測、燃氣安全檢修等;走向山川、江河,對生態破壞和水污染等情況做好跟蹤調查和義務咨詢。六是倡導低碳行為,從衣食住行方面培養良好的低碳行為習慣,講生態文明,過低碳生活,倡綠色消費,樹綠色新風。
參考文獻
[1]朱本義.論大學校園綠色文化建設[J].中國電力教育,2010(9):177~180.
[2]肖慶華.大學校園綠色文化建設研究[J].大學教育,2012(4):84~85.
[3]冉光學.綠色校園文化建設分析[J].教育藝術,2012(11):372~373.
[4]袁樂,徐黎明,周煒煒.建設類高職院校綠色校園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江蘇省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新校區為例[J].職教通訊,2013(35):16~20.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營造
【摘要】當前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重物質輕內涵、內容片面、功利化與娛樂化傾向明顯等方面的問題,所以需要轉變校園文化建設的傳統思維,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但校園文化的建設需要經歷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所以參與者必須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構建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并制定科學的校園文化建設規劃,采取有效的校園文化建設措施,形成全員參與共建的良好氛圍,最終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精神風貌。
【關鍵詞】高等教育;校園文化;校園氛圍
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高校的體現,是一所高校獨特的精神風貌。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是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手段,還是高校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社會轉型的加快,很多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的短板以及滯后性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并時刻遭受更多元、更復雜的西方文化和不健康價值取向的沖擊。因此,加強高校校園文化的重塑與建設,是高校順應改革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在校園文化的構建上要有創新思維和時代觀念,堅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學校團委、院系、職能部門的協調作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有效推進。
一、高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高校校園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是多才多藝的,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不僅會給在校教職工和學生更多自我展示的舞臺,同時可以讓校園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更多的學生接受校園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校園內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形成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有效促進。例如,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能歌善舞,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他們創編和組織的文化藝術活動,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受到在校大學生廣泛歡迎的同時,也是無形中實施了人文素質教育。
(二)增進學生交往,活躍校園文化氛圍
各學校在大力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大多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所以能夠有效增進學生之間的交往,讓校園文化氛圍更加活躍。尤其是不同院系的校園文化,在建設過程中又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校園文化在建設與交流過程中,可以有效增進學生之間的交往和交流,在相互配合和共同娛樂中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讓參與者都可以感受到豐富的校園文化魅力,并逐漸形成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改善學生行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學生在身心素質、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上都呈現出了很大的差異性,很多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開始出現偏差,改善學生行為并糾正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就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增加隱性教育的比重,促進學生思想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改善,最終起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例如,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與推廣,可以讓大學生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興趣偏好、運動條件和課余時間參與體育運動和交往,充分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文化價值和魅力,不僅可以改善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還緩解和排遣內心的不良情緒,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并提高綜合素質。
二、高校校園文化與良好氛圍的營造策略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加強內部管理和開展外部活動的重要推進動力,是校園有效實施人才培養戰略的有效推進劑。所以高校應積極培育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使大學生都能夠了解、認可校園文化,并將其作為約束自身行為的重要標尺,在高校內部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全局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群體開始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校園文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這雖然豐富了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形式和手段。但同時也會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消極的影響。尤其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拜金主義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腐朽思想,很容易通過網絡對大學生施加影響試圖以文化殖民的形式達到“文化同一”與“文化控制”。再如,西方國家的政治觀、民主自由觀、享樂主義等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很多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也遭受了很大的沖擊,這將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以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建設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健康、和諧的高校校園文化中實現健康成長。
(二)強化人本化的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
為了有效增強高校內部的組織凝聚力,高校要加強校園人本文化的建設,即在組織內部的管理活動中,要體現對學生個性化素質和積極行為的充分尊重,科學評價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營造出和諧、團結、友愛的校園文化氛圍。尤其是對于有家庭困難或遭遇突然變故的學生,組織上有多給予關心和幫助,以便讓學生更有組織歸屬感。
同時,由于當前學生的學習、就業壓力在不斷增大,很多學生也會面臨生活壓力,所以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高校只有積極建設“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滿足學生在學生、生活和職業發展上的各種需要,保障學生擁有積極的學習心態,讓學生在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下進行開展學習,才能保障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質量。此外,高校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專業知識和人才,在平時要重視高規格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并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形式,豐富學生的培養渠道,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強化校園品牌與特色文化的建設
品牌是高校區分競爭對手的重要標志,高校要積極建設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并實現與校園品牌建設相結合,讓校園的人才培養理念、教學過程、校園文化活動等滲透出校園的特色文化,賦予高校更多的文化內涵,展現良好的校園形象,這樣高校才能增強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大學生對高校教育的滿意度,而且很難被其他高校效仿和超越。
對此,高校在校園特色文化的建設上,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在改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的基礎上,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為重點,細化校園服務細則,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實現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充分適應。例如,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要積極建設學習型組織,可以定期創編和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尤其是與自身專業密切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有效檢驗自身的專業水平,還可以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逐漸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效應,實現自身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四)強化全員參與意識,共建特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息息相關,會涉及到大學生學習、生活、娛樂、休閑、科研、實習的的方方面面,所以校園文化建設的管理工作要面面俱到,每個學生也要增強自身的主體意識,要把自己看成是校園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并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中來。
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的完成,會經歷很多時間,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真正有效的校園文化建設,一定要樹立全員參與共建的意識,在前期要做全面的校園文化需求分析和策劃,細化工作職責,并在建設過程中做好信息反饋和考核評估等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文化需求的充分適應。同時,為了鼓勵大學生更好的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高校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建設文化團體,組織和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對校園滿意,對校園文化滿意,樹立起對母校的積極情感,并自覺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各項服務管理工作中來。
結語
總之,高校的校園文化構建,需要結合自身的專業設置情況和大學生的文化需求特點,積極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的管理機制,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創全員參與共建的良好局面,以增強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凝聚力,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在構建校園文化的具體實踐中,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做到與時俱進,善于取人之長、補已之短,積極培育優秀的校園文化,使其更好的服務于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楊陽.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著力把握好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04)
[2]蘇碧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學理論,2012,(09)
[3]周宇宏.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途徑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21)
[4]范紅麗,武永樂.創新人才培養視域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35)
[5]陳波,劉杰.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1).
【校園文化的論文】相關文章:
1.校園文化論文
5.校園文化師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