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學活動教案匯總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對象:大班幼兒
活動目標: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法來證明水的溫度變化。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相關的溫度計、量杯、記錄紙、筆
2、場地準備:音樂廳(分組活動)
活動過程:
一、幼兒集中討論
1、教師在桌面上擺放熱水,讓幼兒猜測:“不動這杯熱水,它會怎么樣?”請幼兒大膽的說己的猜測。
T:不動這杯熱水,它會怎么樣?(水會變冷)
2、教師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法證明水變冷了。
T:你用什么辦法知道水變冷了?(用手摸、嘴巴嘗、溫度計測量)
二、幼兒分組實驗
1、教師請小朋友按照自己預想的辦法進行分組實驗,并且運用多種方法記錄實驗結果。(溫度計兩人一組)
T:小朋友的想法都很棒,請你們按照自己的.方法來試一試,并且將自己的結果用多種方法記錄下來,溫度計小組的小朋友兩人一組合作完成,好嗎?
2、幼兒進行實驗,教師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將它記錄下來,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的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證明。
三、教師(集中幼兒)
請幼兒分別說說自己的記錄方法及結果,教師重點鼓勵一些有創意的幼兒將自己的方法介紹,使幼兒在經驗中獲取新的知識與信息。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周圍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使幼兒感知身邊濕的物品與干的物品的不同特性。
2、培養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和動手實驗的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盤子、水、樹葉、花瓣、小紙片、熊貓紙片、布、毛線、塑料布、地毯、吹塑紙剪成的'各種圖形、手套、盤子、用布剪成的各種面具、畫好的大灰狼等。
活動過程
1、試一試:哪張紙片能吹動起來?
2、方盤子里放干紙片,圓盤子里放濕紙片。
(1)干的紙片容易被吹起。
(2)濕的紙片不容易吹起。
3、探究的問題。
(1)熊貓能站在指尖上嗎?
①在手上蘸點水就能讓熊貓紙片站在指尖上。
②干的熊貓紙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讓熊貓紙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干、濕兩種不同手套有什么感受?
①濕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脫。
②干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脫。
幼兒討論:生活中的現象。
(1)褲子尿濕后不易脫下來。
(2)下雨淋濕衣服后也不易脫下來。
(3)洗澡后馬上穿衣服會很難穿。
4、畫一畫:把自己探索的過程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拓展思路
雨后讓幼兒做值日生,感知濕的落葉粘在地上不好掃,也不容易吹走,請幼兒提出解決的辦法。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對探索自然事物感興趣。
2、能大膽地進行操作實驗,與同伴進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取紙屑。
活動準備:
1、塑料小棒或塑料筆桿(彩色筆)、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紙屑。
2、記錄單。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猜一猜,想一想”,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教師出示裝滿紙屑的`籃子,請幼兒思考。
師:如果不用手直接拿紙片,用什么辦法可以取出籃子里的小紙片。
(2)教師提供彩色筆,繼續讓幼兒探索取出紙屑的方法。
2、教師示范“摩擦起電”實驗,讓幼兒嘗試實驗。
(1)教師實驗,幼兒認真觀察結果。
(2)讓幼兒實驗,嘗試用彩色筆取出小紙屑。
(3)教師根據幼兒實驗進行提問,并進行小結。
小結:水彩筆在頭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紙片吸起來了,是因為水彩筆與頭發摩擦以后產生了靜電,這種現象就叫摩擦起電。
3、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摩擦起電”。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以及記錄單。
(2)共同檢驗不同材料的實驗結果。
4、討論:為什么有的材料能成功實驗?(塑料)
活動延伸:
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與頭發摩擦產生靜電,還可以在哪里摩擦后也能產生靜電,請小朋友去試一試。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螃蟹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實踐中感知肥皂的主要特征,了解肥皂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
2.樂于參與活動,能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臟手帕一塊、水四盆、大肥皂1塊、小肥皂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臟手帕,引起幼兒注意。
提問:
這塊手帕干凈嗎?(不干凈)手帕臟了怎么辦?(要放在水里洗一洗)
是不是放在水里洗一下就干凈了呢?教師邊問邊把手帕放在水里搓一下,然后拿出來給小朋友看:手帕洗干凈了嗎?(啟發幼兒觀察手帕病沒洗干凈。)
教師接著問:那怎么辦呢?(啟發幼兒講述要在手帕上擦點肥皂。)
二、教師進行操作,引導幼兒觀察手帕怎么干凈的。
教師拿出一塊干肥皂在手帕上擦了幾下,可肥皂擦不上去。(引導幼兒講出肥皂要沾些水。)
教師在肥皂上沾了一點水,擦在手帕上,說:請小朋友看看,現在手帕洗干凈了嗎?(如果幼兒說:“還要搓一搓,搓出泡沫后再放到水里洗,手帕就會洗干凈了。”教師可按照幼兒說的,搓出泡沫,然后放在清水里洗凈,再拿出來給幼兒看,幼兒會發現手帕已變干凈了。)
三、向幼兒介紹肥皂的性質、用途和使用方法。
教師作啟發性提問:手帕上的臟東西到哪兒去了?(引導幼兒觀察臟東西到水里去了。)
臟東西怎么會到水里去了呢?回答后讓每個幼兒用手指觸摸沾上肥皂是怎么樣的。(又粘又滑)
教師小結:肥皂碰到水后,就變得又粘又滑了。擦在手帕上,經過揉搓就會產生泡沫,手帕上的臟東西就被粘住帶到水里去,所以手帕就變干凈了,而盆里的水卻變臟了。
教師讓每個幼兒按照洗手帕的方法把自己的手洗干凈,先把手弄濕,擦上肥皂,雙手互搓,搓出泡沫后,再放在清水里邊搓邊洗。通過洗手的練習,使幼兒懂得肥皂的性質(遇水后粘滑,搓動時有泡沫)和用途,并學會了正確使用肥皂的方法。
教師做小實驗:把一小塊肥皂浸在熱水里,讓幼兒觀察肥皂塊漸漸變小,直到變成肥皂水,使幼兒懂得肥皂會溶解于水的特點。
四、復習歌曲《肥皂泡》。
活動反思:
肥皂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孩子們在洗手時只是草草的使用,并不是想用它把手洗干凈,而感興趣的是搓出來的泡沫。因此,僅用看看、問問、猜猜的方法認識肥皂,既不能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又不能達到發展幼兒思維的目的。
而這次活動,我把認識肥皂的.教學和洗手帕結合進行,是從幼兒的年齡出發,考慮幼兒的情緒、愛好和心里的因素,它巧妙地利用了幼兒求知欲,好奇心強,喜歡自己探索、自己動手等特點,讓幼兒主動地了解實物的特點和規律,這于傳統的注入式相比,顯然是好多了。
其次,本活動從“手帕臟了怎么辦?”這個問題開始,逐步打開幼兒思考是閘門。通過教師邊提問邊操作,邊讓幼兒自己動手實踐,使幼兒懂得手帕臟了要洗;要把手帕洗干凈,一定要擦上沾了水的肥皂,搓出泡沫;由于肥皂又粘又滑,手帕上的臟東西就會被肥皂泡沫粘住帶到水里去,成為一塊清潔的手帕。隨著手帕由臟到干凈,幼兒也隨之掌握了肥皂的性質,了解了其用途與使用方法了。
第三,次活動在讓幼兒認識事物時所采用的方法是從形象到抽象,從具體到概括。這樣,幼兒通過各種形象和動作的刺激與反射,所獲得的知識便會記得牢,經久不忘。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體驗,理解牙齒的切、撕、磨。
2、初步認識牙齒,了解牙齒的名稱和部位。
3、提高幼兒動手制作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大嘴巴一個、小嘴巴每組一個、食物模型若干。
2、牙簽、蘋果片(每幼兒2片)。
3、VCD動畫片、牙齒模型兩個、(門牙、尖牙、磨牙)三種牙齒的圖片。
活動過程:
導入:今天,老師邀請了幾個特殊的好朋友和你們來玩,我們看誰先來了?(牙寶寶)(出示動畫)牙齒是干什么用的?(吃東西)
一、通過體驗和觀察來認識牙齒。
(請幼兒品嘗蘋果片并引導幼兒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齒把蘋果咬下來的?我們叫它什么牙呢?(門牙)門牙長在哪里?
2、我們用了哪些牙齒把蘋果嚼碎的?我們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長在哪里?
(請幼兒模仿吃雞腿)
3、我們怎樣吃雞腿?哪些牙齒把雞腿撕下來的?我們叫它什么牙?(尖牙也叫犬牙)尖牙長在哪里?
二、在游戲《猜猜我是誰》中,加深對牙齒的初步認識。
小朋友,猜猜我是誰,我住在嘴巴的中間,長得方方的(門牙);我長得尖尖的,住在門牙的兩邊(尖牙);我長得比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三、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制作興趣。
(出示大嘴巴)“嗨,小朋友,你們好啊!我是大嘴巴,你們瞧,我有一口健康的牙齒,我的牙齒像一部切碎機,我每天要吃許多東西,喳喳喳,瞧我的'牙齒多厲害呀!我餓了,請小朋友給我拿東西吃吧!”請幼兒給它喂食。
小嘴巴也餓了,它非常想吃東西,可沒有牙齒,我們快動手給它裝上牙齒吧!
四、幼兒分組給小嘴巴制作牙齒并請幼兒給它喂食。
活動延伸:
1、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牙齒對我們很重要。怎樣保護牙齒?
2、自由表演音樂動畫《刷牙歌》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新鮮的事物總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戰斗陀螺》的動畫片讓無數的孩子如癡如醉,戰斗陀螺更成了小朋友們愛不釋手的玩具。自由活動時間,小朋友們都急著拿出來玩兩下。玩的過程中,我發現小朋友們在議論紛紛,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它為什么能夠不停的旋轉?”“為什么有時轉得快,有時轉得慢,有時轉的時間長,有時轉的時間短?”“為什么轉動時,我們看不清上面的花紋?兩個金屬陀螺碰撞時為什么能夠產生火花?”等等。大班的孩子對轉動現象已經不陌生了,在他們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本次的活動正是從幼兒的生活實際中生成的,它符合幼兒的興趣愛好。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力求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實驗、探索,交流,激勵幼兒主動探索的精神,萌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1、了解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積累旋轉的知識經驗。
2、在操作中發現了解物體旋轉的原因。
3、探索讓物體旋轉的方法,嘗試根據不同的旋轉原因進行分類。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可以旋轉的物品、圖片。
人力:風車、拉線小風車、音樂盒小風車、陀螺、戰斗陀螺玩具、時鐘、大轉盤、小童車、回旋鏢、地球儀、飛盤、溜溜球、果汁機、球、呼啦圈、輪胎、風火輪
風力:風車、跳舞娃娃、旋轉木馬。
電力:電子鐘、電動釣魚盤、電動燈籠、電動螺旋槳、錄音機磁頭。
水力:一次性塑料杯、吸管、飲料
圖片、掛圖:方向盤、車輪、鑰匙、風扇、水龍頭、削皮機、洗衣機、水車、大風車、微波爐、攪拌機、龍卷風、旋渦、紡車…
2、每桌一盒水彩筆、若干張作業紙。
3、實物投影儀、展示板、膠水、抹布。
4、認知準備:有關物體旋轉的知識。
5、錄象片斷《生活中的旋轉》
活動過程:
1、活動前引導幼兒收集相關信息。
請小朋友回家后找一找哪些東西可以旋轉,將收集到的物品以及圖片帶到幼兒園來。(豐富的操作材料是順利開展科學探索活動的保證。而來自于幼兒周圍生活,由幼兒親自收集的材料,不僅能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使幼兒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培養幼兒真正熱愛科學的品質。因此我們鼓勵幼兒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收集大量的能旋轉的物體,收集的過程也是一個質疑和探索的過程。)
2、分組探索《怎樣使物體轉起來》
小朋友回家后收集了許多可以旋轉的物品。現在請你們試一試怎樣才能使它們轉起來?(幼兒自由探索怎樣使物體轉起來,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物體旋轉的原因,鼓勵幼兒用較流利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寬松自由的環境,幼兒運用自身多種感官進行探究,尋找答案,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以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始終關注幼兒的探索過程,根據他們的需要及時提供適當的幫助,不斷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兒進行更深層的探索。活動中,一位幼兒發現用吸管攪動飲料,可以使飲料轉起來,實驗完他把吸管扔下準備離開,這時老師發現吸管也跟著旋轉起來,而該幼兒卻沒有發現這一現象。于是教師適時的引導他“你再看一看,現在出現了什么現象”,激發了幼兒深入探索的興趣,使他了解到“吸管隨著水的旋轉可以不停轉動”。)
3、交流討論《怎樣使物體轉起來》
(1)、同伴間自由交流。
你們互相講一講,你玩了什么東西,是怎樣使它旋轉起來的?
(“知識是在孩子們的探究之后、討論之中形成的。”通過剛才的探究操作,每個幼兒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他們渴望表達和交流,并在觀點的相互碰撞中,明晰和構建新的知識與經驗。因此我們為幼兒創設了寬松自由的討論環境,鼓勵幼兒與同伴互相講述自己的探索過程與結果,發表自己的見解。并通過“你發現的秘密真有趣”“還有別的想法嗎”等鼓勵性語言,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每一個人觀點和想法的接納與認可,從而更加積極踴躍的參與討論。在相互交流討論中,三個小朋友圍繞“怎樣使風車旋轉”各抒己見。第一個小朋友說“我用手不停的撥風車,它就轉起來”,第二個小朋友馬上大聲的說“我在奔跑,風車也能不停的旋轉,我用盡力氣拼命地跑,風車就轉得飛快”,第三個也不甘示弱“我把風車放到空調前面,空調吹出的風使風車不停的轉呀轉”…… 幼兒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見解,在相互交流討論中豐富了生活經驗;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2)、請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的發現。
(幫助幼兒進一步理清講述思路,使幼兒更深入的了解一些較典型的旋轉現象,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如:大部分幼兒只是簡單的認為是人使車輪轉動起來的,教師通過“人并沒有碰到車輪,車輪為什么會轉?”“腳蹬帶動哪兒轉了?”“鏈條使哪兒轉了起來?”等問題,逐步深入的引導幼兒發現“人轉動腳蹬,腳蹬帶動鏈條,鏈條帶動車輪旋轉”這一復雜的現象。還有一位小女孩發現自己旋轉后,裙子飄舞起來,象站在圓圓的荷葉上,她高興地大聲嚷嚷:“我是個荷花仙子。”)
4、引導幼兒討論物體旋轉的原因,并進行簡單的小結。
(幼兒根據剛才的探索發現對物體旋轉的原因進行了分類歸納:電力、風力、人力、其他)
5、幼兒設計標記。
用什么標記能表示電力、風力、人力和其他旋轉的原因呢?
(幼兒通過回憶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出了“電力、人力、風力、其他力量旋轉”的不同標記圖,如:有的幼兒結合生活中見到的高壓電線上的警示符號,設計了相應的符號表示依靠電力旋轉的標志圖。)
6、幼兒共同推選大家認為比較合適的標記符號,將標記貼到展示板上,并將自己手中的圖片分類按標記粘貼到展示板上。(幼兒按旋轉原因分類的過程就是一個鞏固復習新知識的重要環節。)
8、觀看錄象《生活中的旋轉》
剛才小朋友找到了這么多使物體旋轉的方法。誰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旋轉,它們旋轉有什么作用?(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提供了直接經驗和實際背景,才能使幼兒感受和體驗到所探究和學習的內容對自我的意義,也才能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引導幼兒了解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將幼兒的學習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通過回憶生活中哪些東西會旋轉,幫助幼兒拓展了相關經驗,了解到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活動中,幼兒發言積極踴躍,有的說:“我家的電風扇會轉,能讓我覺得很涼快。”有的說:“我家的鬧鐘會轉,它能告訴我幾點了,還能準時叫我起床。”還有的說:“果汁機會轉,能讓我喝上甜甜的果汁。”愛跳舞的小朋友還說:“花樣滑冰運動員的旋轉,動作輕盈,真美!”)
9、活動延伸
活動區探索活動,讓它們都轉動起來。(幼兒到活動區操作探索,思考運用老師提供的輔助材料,動腦筋想辦法讓物體旋轉起來,幫助孩子養成動手實踐的行為習慣,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活動評價:
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探索空間,給予幼兒充分的動手操作實踐,以及和同伴交流討論的時間,努力做一個“熱情而積極的鼓勵者、支持者,有效而審慎的引導者”,時刻關注幼兒的活動。活動中及時根據幼兒的需要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因勢利導給予啟發幫助,使幼兒在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新知識。整個活動以疑激趣,以趣激學,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效實現了師生的互動作用;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變被動為主動,主體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養了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和求異思維,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6-12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7-24
(經典)科學活動教案08-01
科學活動教案07-25
科學活動教案10-13
科學活動教案[集合]07-31
[合集]科學活動教案08-05
(合集)科學活動教案07-28
科學活動教案(精華)07-21
科學活動教案【必備】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