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科學教案匯編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提出與病毒相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年科學課程的學習,對科學這一門課已經比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學課上學習的內容非常貼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學生仍然對學習科學充滿濃厚興趣,能夠比較主動地去學習,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都比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學認為,科學課不需要進行考試,思想上不夠重視,所以總是抱著一種可學可不學的態度,上課不認真、實驗不做以及不按老師要求完成練習等情況還是會出現。
教學內容:
(1)交流有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預防措施
(2)探究病毒是怎樣的一類生物
(3)制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教師提問:關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預防呢?
2、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二)、猜想假設
1、流感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2.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師講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3.脊髓灰質炎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4.麻疹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6.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拓展延伸(網上學習)
1、教師講述:關于病毒,你還知道些什么?請回去以后在網上自主學習。
2、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和體會。
3、課后作業:
(1)回去查資料,了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利用作文、圖畫或畫報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第二課 細 菌
教學目的:
1、 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使學生了解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具準備:顯微鏡,三種類型的細菌的永久涂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圖片)
師:哪位同學聞一聞這是什么調味料?再看看圖片上的小孩怎么會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細菌引起的。
(二)猜想假設
師:一提起細菌,許多同學會立刻想到細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敗變質。想到這些,許多人都會皺起眉頭,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討厭細菌。事實果真全都如此嗎?
(三)制定方案
的確,細菌無處不在,那么為什么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呢?怎樣才能觀察到細菌呢?下面請同學們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玻片標本。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結果。
(由演示實驗入手,發揮高倍顯微鏡的作用,巡視并注意指導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對顯微鏡使用方法不熟練的同學進行個別指導。)
(四)實施探究
師:通過顯微鏡的觀察你發現了細菌有幾種形態?
生:細菌的形態有圓球狀的、桿(棒)狀的、螺旋(彎曲)狀的。
師:從形態上看,細菌可以分為三種:球菌、桿菌、螺旋菌。
師:是單細胞的還是多細胞的?
生:是單細胞。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學過的植物細胞在結構是什么樣的?
生: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師:你所觀察到的細菌有細胞核嗎?
生:沒有。
生:有細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體展示植物細胞和細菌細胞的結構圖,觀察比較得出細菌的結構,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一個不成形的細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莢膜,有些細菌在一定的條件下,細胞里面形成一個橢圓形的休眠體,叫芽孢,芽孢有保護作用。)
(拿出一小碗餿米飯讓前排的學生聞)
(五)展示交流
師:誰知道米飯為什么會變味?估計夏季在室溫下米飯多長時間會變味?
生:因為米飯中有細菌,細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時間米飯會變味。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那么,細菌為何會生活在米飯中?
生:因為米飯有營養。
生:因為米飯里有糖。
生:因為細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師:米飯變餿是細菌作用繁殖的'結果。大家想想,植物細胞的數目是怎樣增多的? 生:細胞分裂。
師:細菌的細胞也可以進行細胞分裂,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
(通過多媒體展示細菌的橫向分裂過程,如果環境條件適宜,細菌20多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這樣的速度來推算,一個細菌一晝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萬億億個細菌,折合重量達4000噸。)
生:現實生活中細菌能繁殖這樣多嗎?
師:不可能。細菌的生殖對環境條件的依賴性很強。溫度、濕度、營養物質等條件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外界條件不可能持續地滿足細菌生殖對環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傳播速度快是不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的結果?
師: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你問得真好,說明你的思路很開闊,能把我們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系起來,生活中有許多的問題都能用生物學知識解釋,所以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但我要說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細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細菌,冬天細菌繁殖也這么快嗎?
生:不快。
師;同樣是細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為何不同呢?
生:因為,細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溫度。
生:在夏天為什么腌肉、罐頭能長時間地保存?
生:腌肉中鹽分比較多,不利于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長時間的保存。罐頭經過高溫消毒滅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沒有氧氣細菌無法繁殖。
師:我們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過降低溫度抑制細菌的繁殖,從而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 師:大家回憶一下綠色植物的營養方式是什么?
生:自養。
師:(展示水綿圖)大家想想細菌和水綿的營養方式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水綿能進行光合作用,而細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是靠攝取現成的營養來生活。
師:同樣是攝取營養,痢疾桿菌生活在人體腸道引起痢疾,枯草桿菌卻使枯草腐爛,如果將兩者的生活環境改變一下,那么它們是否還能生存?
生:能,因為細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生:能,因為細菌適應環境能力強。
師:不能,因為痢疾桿菌只能寄生在生物體內,而枯草桿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體內。 師:枯草桿菌生活在動植物遺體中并獲得營養,我們稱之為腐生。現在,同學們總結一下細菌包括哪兩種異養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師:細菌用手摸不著,用眼看不見,我們無法了解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但是同學們真的很聰明,一想到身邊的有關細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細菌的生活習性,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 師: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動植物死亡,每時每刻都產生出大量的尸體、枯枝落葉和糞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沒有像我們想像那樣“垃圾”堆積如山,想一想,這些東西最終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細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動植物的遺體、遺物。
師:一提到細菌就感到害怕和厭煩。這種觀點全面嗎?
生:不全面。
師:現在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細菌和人類的關系呢?
生:細菌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比如,有些細菌能幫我們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桿菌能制醋。
生:枯草桿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認為細菌多數還是有害的,如大腸桿菌能使人得腸道病,痢疾桿菌使人得痢疾????
第三課 饅頭發霉了
教學目標:
1、用顯微鏡觀察物體上的霉,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物體發霉的基本條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學準備:
發霉的饅頭、顯微鏡。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認識和觀察饅頭或其他物體上的霉及其形態。
學生用眼去觀察饅頭上的霉,觀察沒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回憶以前見過的霉。 知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霉的形態。
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話好圖,并對顏色進行描述。
二、猜想假設
2了解霉的功與過
讓學生了解人類對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沒給人類和動物帶來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誕生情況。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適霉生長的環境條件。
根據生活中物體發霉的事例,推測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會發霉。
交代實驗的方法,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的條件進行對比實驗。
四、實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發霉和物體發霉的辦法幾依據。
夏天食物最容易發霉,大人們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發霉。
五、展示交流
指導學生認識真空包裝防止事物發霉。
指導學生認識太陽曬防止物品發霉。
指導學生認識利用干燥劑方式食品的發霉。
六、拓展創新
電冰箱能保鮮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體在什么環境下容易發霉。
第四課 食用菌
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了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 提出問題
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樣的環境里生活?( 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觀察蘑菇.
二. 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 菌絲,柄, 菌褶,菌蓋. )
是怎樣吸收營養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借助于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征,并參閱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二、猜想假設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艷,外形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后傷面變色。這些經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常常變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說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遇到銀器并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三、制定方案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于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地有經驗的群眾請教。
四、實施探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霉和曲霉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它們都能產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五、展示交流
.霉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聽取其他同學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3、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愿意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
教學重點: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學難點:
1、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用水杯做模擬萬有引力的實驗。
教學具準備:
米尺,裝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繩),畫重力方向記錄圖。
教學過程:
一、生活現象揭示物體都要落地
1、談話: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些現象。(出示動畫:雨點落到地上、樹葉飄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書從桌子上掉下來、水龍頭打開水流下來、球扔出去后掉下來)
2、雨點、樹葉、杯子里的水、書、自來水、球,它們最終都會怎么樣?(板書:落地)
二、感受物體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談話:如果老師松手,米尺會怎樣?(演示)怎樣讓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抓尺子的游戲。
出示游戲規則,邊講解邊請學生上臺演示。
(1)游戲由甲乙兩個同學相互配合來完成;
(2)甲同學將右手抬起與腰齊平,張開右手虎口;
(3)乙同學提起米尺,將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學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學的手);
(4)當乙同學放下米尺時,甲同學迅速捏緊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兩次游戲后,甲乙同學相互交換再做兩次游戲。
(6)甲乙同學完成游戲后,將米尺交給另外兩個同學玩。
注:(1)沒有輪到游戲的同學請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甲同學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學生游戲,觀察手的運動方向,體會手里的感覺。
4、游戲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5、師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抓老師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學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這股力來自哪里呢?
6、揭示:我們把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書: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師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組輪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9、指名說說: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如果你放手,水桶會怎樣?
10、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在地面上的物體,它們都會被地球吸引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談話:重力使物體向哪個方向落的呢?我們可以用箭頭來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畫↓)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圖。
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指向地心)
(4)小結:地球表面的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們把這個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豎直向下。(板書:豎直↓)
5、出示下雨、樹葉飄落、水打翻、書掉下來、水龍頭滴水、扔球圖,讓學生畫畫這些運動的物體受到重力的圖。
(1)談話:掉落的雨點、飄落的樹葉、掉落的書本、流下來的自來水、扔出去的小球,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畫一畫。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會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
四、解釋牛頓的第一個問題
1、談話:蘋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點從天上落到地上、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一樣,非常平常。大科學家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會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頓和蘋果落地的故事嗎?
2、邊介紹邊出示牛頓與蘋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個問題)。
3、牛頓在300多年前提出的問題,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板書: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4、牛頓是怎么解釋的呢?(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結:牛頓說的“垂直向下”和我們說的“豎直向下”是一樣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和大科學家牛頓的解釋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們只要對一些現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五、嘗試解釋牛頓的第二個問題
1、看到蘋果落地,你會想到些什么呢?
2、牛頓還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頓想到的第二個問題)你沒有想到吧?
牛頓思考問題的`深度比我們更深,想到的問題更具有探究性,這就是大科學家牛頓比我們高明的地方,我們應該向牛頓學習。
3、對于牛頓的第二個問題,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學生討論,說說)
4、在解釋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來做個“滴水不漏”的小游戲,好嗎?
5、講解游戲規則,教師演示,請一個學生演示。
(1)用手緊緊握住系著水杯的繩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轉。
6、學生游戲。
7、談話:當我們把水杯傾斜甚至倒過來的時候,水會怎樣?為什么會掉下來?
當水杯快速旋轉時,水有沒有掉下來?水為什么沒有掉下來?
提示:剛才我們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樣運動的?
(板畫:水杯繞手圓周運動軌跡圖)
8、你能對牛頓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月亮為什么不掉下來”的作出解釋了嗎?
(提示:月球是圍繞地球轉動的。那么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和剛才的旋轉水杯有什么聯系呢?)
9、可以說,沒有牛頓對“月亮為什么不掉下來”的解釋,就沒有今天的航天事業。
請看——(播放神五載人飛船發射的視頻)
六、課堂總結
(時間充裕)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產生了“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的疑問,并帶著這個疑問進行大膽地假設、實驗、分析、總結,并圍繞“蘋果為什么落地”作出了兩個非常科學的解釋,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學們在生活中也會對一些現象產生疑問嗎?(請學生說說)
你有過像牛頓一樣,對這些疑問去大膽地假設、實驗、分析、總結?
你愿意像牛頓一樣,對這些疑問去大膽地假設、實驗、分析、總結?
(時間不足)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科學實踐是充滿樂趣的,愿你們能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板書:
20、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保持與發展對身邊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養興趣,善于猜想,樂于合作交流。認識了生活中常見的力重力。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
3.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準備: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猜想假設
(1)、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1、談話: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是金屬制成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哪些物品是金屬制成的'?人們為什么用金屬制作它們?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三)制訂方案 實施探究 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
(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五)、拓展創新:
1、談話:想一想,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的資料,如果要制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為什么?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對大班幼兒來說,應進一步了解樹木與人類的關系,知道亂砍亂伐樹木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從而激發幼兒愛護樹木的情感,讓幼兒了解樹木的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這是一個難點。于是我們結合了長江發洪水的事情,讓幼兒觀看錄像并帶問題去思考、實驗樹根有什么本領,讓幼兒親自比較一下種樹和沒種樹的泥土被水沖后有什么不同,從而進一步了解樹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作用,知道水土流失會造成洪災,激發幼兒保護樹木的情感。
一、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了解樹木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知道亂砍亂伐樹木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激發幼兒愛護樹木的情感。
二、活動準備:
錄像、玻璃缸、花盆、水、泥土、杯子、毛巾。
三、教學過程
(一) 看錄像,感知洪水的危害。
1、看錄像,了解發生了什么事。
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看錄像好嗎?看看錄像里講了一件什么事?(幼兒看錄像)
提問:錄像里發生了什么事?
2、再看錄像,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提問:(1)洪水使人、房子都怎么啦?
(2)你們看了錄像,心里怎么樣?
(二) 體驗理解樹根的作用:
1、討論:發洪水的原因:
(1)是呀,莊教師和你們一樣,看了這個錄像心里真不高興,我也很難受,洪水毀壞了我們的'家,讓我們無家可歸。可莊教師就是搞不明白,今年怎么會發這么大的洪水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幼兒講述。
(3)是呀,莊老師也從報紙上看到,亂砍亂伐樹木是發洪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那為什么亂砍亂伐樹木會造成洪水呢?
(4)幼兒講述。
(5)你們想知道嗎?我們來做個實驗。
2、實驗(一):
(1)你們來看莊老師準備了什么?對!你們看這一半的泥土種了樹,那另一半的泥土沒有種樹。莊老師還準備了什么?(水),這水就代表雨水,等會兒我們用水沖沖看,看看下雨以后兩邊的泥土有什么不一樣。沖的時候,莊老師有一個要求:你自己沖的時候要看清楚兩邊的泥土有什么不同,別的小朋友沖的時候,你也要看仔細,等會兒把你發現的告訴大家好嗎?好,我們一起沖,先把袖子卷起來。下大雨啦!(幼兒沖水)
(2)幼兒、老師實驗。
(3)提問:你們發現兩邊的泥土有什么不同?(沒有種樹的地方泥土沖掉得多,種樹的地方泥土沖掉的少)我們再試試看,下大雨時,兩邊的泥土是不是一樣?
(4)你們本領真大,發現了種樹的泥土流失的少,沒有種樹的泥土沖掉的多。莊老師也想試試看,是不是這樣?
(5)老師沖:“下雨了,下大雨了”“哎呀,真的,沒有種樹的泥土流失得多,種樹的泥土流失得少。那為什么種樹的泥土沖不走呢?有什么道理嗎?”
(6)幼兒討論。
(7)老師祟一棵樹的樹根,“是呀,大樹的樹根就像一只大手一樣,把泥土都緊緊地抓住了。所以,大雨來的時候,種樹的泥土就沖不走了,而沒有種樹的泥土因為沒有大手抓住泥土,所以雨水一沖,泥土都沖走了。”
實驗(二)
(1)那么,這么多泥土沖走了,有什么不好呢?我們再做一個實驗。
(2)出示兩個玻璃缸,(一只有很多泥土,一只只有一點泥土)“這兩個玻璃缸代表兩條小河,一條“河”兩條的泥土上沒有種樹,所以泥土沖掉得多,都沉到這條河的河底。而另一條河兩邊種了很多樹,所以下大雨時,泥土沖掉得少。”
(3)出示兩桶水,你們看,莊老師還準備了兩桶一樣多的水。這水代表什么(對了,是雨水)。我們來看看下大雨后,這兩條灑會有什么不同?
(4)下大雨了(把水倒進泥土少的缸里)哎呀,雨水滿出來了。發生了什么事?洪水就爆發了。
(5)為什么下雨下得一樣多,一條河的河水滿出來了,造成水災。而另一條河卻沒有發生洪水泛濫呢?這些泥土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幼兒討論)
(6)今天,我們做了兩個實驗,你們知道了什么道理?我們今天又知道了大樹的另一個本領:樹根有抓住泥土、防止泥土流失的本領。
(三) 內化遷移,愛護樹木:
(1)大樹的本領真大,我們要怎么愛護它?我們還要多種樹,不把樹亂砍掉。這樣就不會發生洪水,我們就能很好的生活了。
(2)可是,現在還有許多人不知道大樹的本領,我們該怎么辦?
(3)幼兒討論。
(4)好,我們一起去宣傳樹木的好處,讓更多的人知道大樹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讓我們先去告訴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讓他們也一起來愛護樹木。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丟棄會給環境帶來污染。過程和方法: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難點:布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
重點: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組派一位學生把垃圾帶到學校來進行分類和稱重統計。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的圖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
3、教師準備彈簧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
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組派一名同學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帶到學校來做分類統計工作。(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在家稱量好再把數據帶到學校來進行統計,但一定要事實求是。教師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帶到學校來做分類和稱重演示。)
課前布置:
1、調查走讀生數量
2、要求將垃圾家庭垃圾帶到學校。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先自學課本第一課,將垃圾在家里分類后進稱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類、稱重和填寫記錄表
1、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垃圾。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師演示垃圾的分類和稱量。
2、學生分組分類,稱量并填寫“我家一天產生的垃圾統計表”表。(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衛生。)
三、關于垃圾的討論
1、請學生說說各種垃圾的。
2、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張大表格,統計全班所有家庭產生垃圾的總重量。
3、學生匯報后填寫表格,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閱讀北京人均日產垃圾量資料,分組交流你對垃圾產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師引導至少提煉以下幾點:
(1)人們的家庭生活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2)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商場、學校也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丟棄后,會給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學的處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四、課堂小結
討論并記錄通過學習懂得的與垃圾相關的知識,也記錄下學習了這節課產生的一些思考。板書設計:
一天的垃圾教學反思:讓學生將垃圾帶到學校合適嗎?在尊重事實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的要求下,如何幫助學生的一天的垃圾。對于以住校生為主體的學生,這確實比較困難。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擺弄電動玩具,讓幼兒對電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并樂意用短句進行表達。
活動準備:
每個幼兒一個電動玩具,內有電池;另備電池若干。
活動流程:玩玩具——找電池——了解電池——延伸
重點提問:
電池寶寶藏在什么地方? 電池寶寶長得怎么樣 ?
游戲
一、 情況分析
經過一個階段的游戲,在“超市”游戲中幼兒已有了“收銀員”、“理貨員”的角色意識,并能和顧客進行簡單的對話。如:“歡迎光臨”、“再見”及介紹優惠產品。這些表明D#錐的角色意識逐步加強,游戲中的主動性越發明顯? “娃娃家”是
小班
幼兒最喜歡的游戲,幼兒的生活經驗能在游戲中得到表現。現階段常見幼兒自語“我去買菜”、“寶寶來洗澡”。但常出現“一窩蜂”現象,一個幼兒去買菜,一家子都跟著一起去;一個幼兒買飲料,一家子都去買;有時人人在燒菜,有時人人圍者娃娃轉…… 上周我和一幼兒都理了一個新發型,幼兒們圍著我們
議論
紛紛,有的還給“娃娃”剪頭發。幼兒對理發有了一定的`興趣,我班的角色游戲又生成了一個新主題“理發店”。
二、 游戲目標:
1、 讓幼兒知道自己在游戲中所扮演的角色,會在游戲中做一些和角色相關的事。
2、 引發幼兒愿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
三、 游戲準備:
1、 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題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電視機、遙控器等;理發店的剪刀、梳子、吹風機、剃刀及洗發水等。 (2)、觀察、捕捉幼兒游戲動向,根據幼兒游戲行為、發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 知識準備 帶領幼兒參觀理發店,了解相關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長的配合,幫助幼兒積累相關主題的語言、行為。以“做客”、“理發”等內容展開討論,啟發幼兒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職責,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角色用語、角色行為。
四、 重點觀察
“娃娃家”、“理發店”中幼兒游戲情況。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激發幼兒對滾動現象的好奇心。
教學難點: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象。
課前準備:
1、塑料球、沖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表演,引出問題
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么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東西可以滾動嗎?C:氣球可以滾動!C: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C: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C: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
2、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么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后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為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為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后)咱們來數數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
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幼兒實驗,操作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這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著正方形,他就認為這是正方形在滾動)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只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4、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
T:你們剛才都試了,誰能滾動啊?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5、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
T:剛才你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什么?把你的發現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愿意來告訴老師?C:我發現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并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課后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活動結束后,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為在孩子的生活經驗里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象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象混為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勉勵孩子跟著幼兒教師與小伙伴一塊兒說一說玩一玩,啟發孩子區別小鴨子與小雞的突出特點。
教學預備:自制玩具小雞與小鴨子
教學過程:
1、看小故事表演:幼兒教師手拿小雞與小鴨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雞與小鴨子的動作與特點(動作盡可能簡易,例如小雞小鴨子各自從兩邊上,在中間碰頭,小鴨子叫叫、小雞叫叫,小鴨子與小雞抱抱)勉勵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且與小鴨子小雞一塊兒叫嘎嘎嘎、嘰嘰嘰。
2、判斷小雞與小鴨子的特點:幼兒教師展示玩教學用具小雞與小鴨子,讓孩子觀測和察看扁嘴巴巴小鴨子與尖嘴巴巴小雞的.不一樣,且勉勵孩子向動物表示慰問。例如:扁嘴巴巴小鴨子你好,尖嘴巴巴小雞你好。(用教學用具嘉獎慰問聲音嘹亮的孩子)
3、教學游戲:誰不見啦,幼兒教師輪換將小雞與小鴨子藏在身后,讓孩子說一說誰不見啦,勉勵孩子從尖嘴巴扁嘴巴區別兩者的不一樣。
4、教學游戲:小雞小鴨子做伙伴,讓喜愛小雞與小鴨子的孩子各自站在兩邊,跟著幼兒教師手上的玩具一塊兒玩,小雞小鴨子碰頭后,叫著擁抱一下。(教學游戲可重復開展)
5、教學完結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匯報實驗中的發現: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組長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并記錄、
1: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3、是充足的氧氣。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對種子萌發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12-04
(精選)科學教案11-23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經典]科學教案11-15
科學教案(精選)12-20
科學教案[經典]10-01
科學教案(精選)10-03
科學教案(經典)09-28
科學教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