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模板匯編9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斜坡的啟示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知道簡單機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規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說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探究科學素養,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規律
教學難點:實驗探究斜面省力規律,斜面是變形的螺旋。
教學準備:1、分組實驗材料:測力計、平板兩塊、重物、實驗記錄、
2、演示實驗材料:平板、測量器、小車、50本書、多媒體。,
3、學生準備:螺絲釘、鉛筆、三角形紙。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出示: 填 空
1、能夠幫助人們()或()的工具裝置都可以稱為機械。
2、有些機械較復雜,它是有()或()的簡單機械構成,這些復雜的機械通常叫做()。
3、杠桿是()的機械,自行車是()的機械。
二、情景導入:
1、觀看錄像。
2、談話:工人師傅推著摩托車上這么高的臺階,遇到了困難,我們班哪位同學最聰明,能幫他出個主意?
3、學生回答。
4、觀看錄像。
5、講述:通過錄像情景,我們發現用木板斜搭在臺階上,省力了許多。像這樣斜搭的木板裝置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
6、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斜面。
7、板書:斜坡的啟示。
三、實驗探究斜面的'秘密。
(一)、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1、談話:
工人師傅用木板斜搭在臺階上就很容易把摩托車推上去,那么斜面到底省力不省力呢?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呢?
2、介紹實驗材料及注意事項。
3、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
4、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二)、探究斜面省力的規律
1、談話:剛才有哪組測出重量相等,而拉力不一樣,為什么?你能發現其中的秘密嗎?
2、學生猜想。
3、談話: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
4、出示:
斜面的坡度大小對小車拉力影響的實驗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收集、閱讀有關黃河的資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應用對比試驗研究事物相互關系的能力,認識水、土、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3.能結合課文中的資料,認識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壞,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通過現象分析本質的能力。
4.培養學生保持水土、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河的各類資料。
2.小組準備:水槽兩個,長木板兩快,土,草皮,噴壺。
教學過程
一、情境生疑問
1、初步了解黃河的有關情況
(1)師: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你從電視或其它途徑見過黃河嗎?你能說說你心里的黃河嗎?
(2)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心中的黃河。
(3)師:看來課前同學們了解了不少關于黃河的資料。
2、閱讀課本中的資料
(1)師:關于黃河,課本中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資料,大家看看,你能發現什么?
(2)學生閱讀資料并回答
(3)師:通過這些資料,你知道黃河下游的河床發生了什么重要變化嗎?
(4)師:你能猜出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嗎?學生猜測
(5)師:我們知道土會被水沖走。黃河水這么黃,是不是黃河水中有很多泥沙?這些泥沙是從哪里來的呢?請同學們看書本43頁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組內討論、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組內討論、交流。
4、分組匯報。
師: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現在每組請一名代表將討論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一下。
生:黃河水中的泥沙是黃河水流經黃土高原時沖下來的;無植被保護,土壤隨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釋疑
1、完成模擬實驗。
(1)師:為了驗證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確,我們將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模擬實驗。大家先看書。
要求:①弄清實驗目的,準備哪些器材;②設計操作的步驟及方法;
(2)指導學生準備器材;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現象;
(4)學生分組歸納、小結,得出結論。
(5)每組的派一名同學向全班同學匯報實驗現象和結論。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多一些。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說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說明水中有較多的泥沙。……
教師總結:當往只裝有黃土的木板上澆水時,黃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渾濁的水漿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澆水時,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鎖住,土壤被保護起來,所以流下來的水還是比較清的。看來,剛才同學們實驗后認為“植物對土有保護作用”是正確的.。通過這個實驗,你還想到了什么?
生:黃河中上游流經黃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禿禿的,土質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黃河的水是渾黃的。
三、閱讀資料,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1)、師:同學們都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那么它一直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嗎?黃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請閱讀書本44面的資料,說說你的想法!
(2)、學生閱讀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師:如果這些行為一直持續下去,你認為會有什么后果?
(4)、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你認為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條件受到了破壞和保護嗎?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
使同學認識到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激發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通過了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培養同學一分為二看待問題的態度,使同學認識到科學技術要為人類造福。
2、行為與習慣
讓同學了解科學技術在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同學將學科、愛科學的熱情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懷著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認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協助同學了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引導同學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的利與弊,并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能持有正確的態度。
3、知識與技能
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關注生活中的科學技術,培養同學觀察問題的能力,增強同學對科學技術的了解,培養同學對資料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通過爭辯賽等活動,增強同學的參與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4、過程與方法
同學通過關注周圍的生活和收集有關科技資料,認識到科學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世界,讓同學通過爭辯賽、故事會等活動,認識到科學技術既能造福人類,也會危害人類,我們應正確對待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
課時布置: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1、請同學觀察周圍的生活,看看我們的衣食住行中有哪些科技產品,收集有關資料,對這些科技產品作大致了解。
2、請同學訪問家長或者親朋好友,了解以前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和現在有哪些不同。
3、收集一些科學家生長經歷的小故事。
導入
播放錄像,請同學觀看神舟五號載入飛船勝利的局面。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看到的是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發射勝利的局面,也看到了航天英雄楊利偉叔叔從太空中凱旋歸來,神舟五號的發射勝利使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振奮與自豪,這說明我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已經處于世界前列了,想一想,為什么我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呢?這要歸功于我國科學家的奮發努力和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同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感受到科學技術帶來的好處。
教學互動一(衣)
1、教師給大家介紹一下吳家嘴村小學六(2)班的討論會,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扮演五依蒙和朱愛先兩位同學,進行發言,先說說衣服與科技的關系。
2、再請班級同學根據已收集的資料對王依蒙同學的發言進行反駁。
3、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一些服裝上的商標牌展示給大家看,讓大家看看服裝的面料成分是什么,其中包括著哪些科技成分。
4、請同學扮演科學家,充溢自豪感地為介紹智能服裝。
教學互動二(食)
1、教師請同學說說今天家里吃了什么飯菜,再請同學說說這些飯菜和科技有無關系,有怎樣的關系,例如所吃的'蔬菜是大棚蔬菜,米飯是雜交水稻生產的,一些肉類食品是養殖加工生產的等。
2、教師為同學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和安藤百福發明方便面的故事,并讓大家談談感受。
3、請同學根據所收集的資料,說說食品生產中還有哪些科技發明。例如罐頭的發明、雜交水果的培植等。
教學互動三(住、行)
1、教師給同學展示摩天大樓和磁懸浮列車的圖片,讓同學說說我們的居住與出行和科技有什么樣的關系。
2、讓同學根據生活中的觀察說說我們周圍有哪些技術先進的建筑和交通工具。
3、教師為同學介紹磁懸浮列車。
4、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跨越時空的來信”,想像未來的交通工具是怎樣的。
教學互動四
1、將同學分成四個組,就“衣食住行”每組就某一方面來談。
2、再請每組同學設想一下50年以后我們的衣食住行將會是怎樣的,請每組派代表上臺來發言。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螺絲構造。
2、體驗為螺絲與螺帽配對的喜悅。
3、嘗試小組分工與合作。
活動準備:
不同種類和大小的鐵制螺絲和螺帽若干,籃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探索發現
1、教師:我們教室里變成了三大組,每個組的桌子上有螺絲和螺帽,請各組小朋友為螺絲和螺帽配對。
2、幼兒操作,老師觀察指導。指導要點:對于個別不愿意參與的幼兒給予提醒與指導。
二、交流共享
1、請三個組的代表說說自己小組是怎樣為螺絲和螺帽配對的。
2、說說在為螺絲和螺帽配對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新的發現。
3、提問
(1)你們發現螺絲有哪些形狀?請用手指給其他小朋友看。
三個組進行搶答,獲勝的一組得到一顆五角星。
(2)你們發現螺帽有哪些形狀?
(3)你們覺得螺絲像什么?螺帽像什么?
(4)你是怎樣為螺絲和螺帽進行配對的?
請表演給其他小朋友看看。
4、小結:螺絲和螺帽有的.是圓形,有的是三角形,相同形狀的螺絲和螺帽才可以配成對。
三、模仿游戲
1、教師:今天我們教室里來了這么多的螺絲和螺帽,
我們大家一起玩一個關于螺絲和螺帽的游戲好不好?
2、螺絲和螺帽的要求:
三個組自己推薦哪些小朋友當螺絲,哪些小朋友當螺帽。
3、游戲設計:
請幾個當螺絲的小朋友站成橫、豎兩排,組成“丁”字形狀。
然后再請幾個扮演螺帽的小朋友在“螺絲”縱排的空當中快樂地鉆s形。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去找找螺絲和螺帽藏在家中的什么地方。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過程與方法: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們的存在;用多種方式對物質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證據)來加以證明,建立保護大氣不受污染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證據證明空氣的存在。
教學難點
對無法看到的`現象(空氣的存在)如何把現象放大,讓學生感知到。
教學準備
水槽、硬紙袋、塑料袋、集氣瓶、磚塊、吸管、風車、面巾紙、香水、記錄紙(氣泡圖、維恩圖、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師:出示黑袋,如果不打開,你能用什么辦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學生摸并判斷,教師分別拿出驗證:蘋果、乒乓球、礦泉水。
2、師:抖抖空袋子,問“還有什么?”(空氣)
二、證明空氣存在
師:關于空氣,同學們能介紹一下空氣是什么樣的嗎?
1、空氣知識的了解(同學們對于空氣都了解些什么?小組討論一下并匯報,教師進行歸納板書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問題
師:空氣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那它真的存在嗎?你有哪些證據可以說明這個袋子里有空氣?
3、小組討論開始實驗研究研究方法(教師巡視,參與各種方法驗證)
4、生交流匯報
5、師:有些東西我們看不見,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氣無所不在
1、師取一袋學生空氣提問:這里面的空氣哪里來的?(教室)
2、師:我們身體中也有空氣,水里面也有,那粉筆中呢?
3、師提示可以把粉筆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氣會怎樣?(有氣泡產生)
4、師:空氣就在我們周圍,它無處不在!(板書課題)
四、空氣與我們
1、師:動物需要空氣,植物也需要,那我們人呢?
2、觀看空氣被污染圖片,說說你的想法。
3、:我們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節電、節氣、低碳、環保,這樣我們才會擁有更加清新的空氣,更加美麗的地球。
五、比較水和空氣
1、師:空氣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學生觀察杯中的水和空氣討論匯報
3、師利用維恩圖空氣與水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六、結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空氣,你有什么收獲?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教科書中提到的幾位我國古代科學家的主要成就,簡要了解他們的生平。
2.提高搜集、和利用各種資料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檢查學生搜集資料的情況,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相關資料,幫助他們完成作業,以保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應對教科書中提到的幾位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做足夠詳細的調查準備,并根據學生的接受水平加以。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4頁的文字,并討論一下這個笑話說明了什么?(我國是最早采用十進位制記數法的國家。)
2.小組準備。教師引導:“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像十進位制這樣的'發明有很多,但許多都沒有留下發明者的姓名。不過在史書中也詳細地記載了一些科學家的偉大貢獻,以及他們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奮斗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課上,老師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請同學們分別搜集教科書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學家的資料,這五位科學家是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李時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們的動人事跡。”
教師按照布置作業時的要求,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介紹其中的一位科學家。各個小組對每個成員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后,向全班做介紹。
在小組準備過程中,教師巡視并給予必要的幫助。
3.全班交流。在小組介紹的過程中,教師應適當予以補充和糾正。
4.教師。可以對每個小組的介紹給予有針對性的,并強調這些古代科學家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對于人類的偉大貢獻,應對他們表達由衷的敬意。
布置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
1.與家長共同欣賞教科書第28~29頁“我給我家寫家史”的內容。
2.告訴家長,在下次的品德與社會課上,每個同學要完成編寫家史的任務,需要聽取家長的意見,請他們幫助自己選取材料。
科學教案 篇7
重點
①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②能用多種方法論證地球是個球體。
難點
現在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意義。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利用絡或書刊收集世界各國古代人類關于地球形狀傳說的資料或圖片。
教學器材:收集相關圖片、資料;籃球、直尺、鉛筆;相關投影片;地球儀。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無際,它不斷的吸引著我們人類去探索,你知道人類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質只存在于哪個星球嗎?
(板書)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提問)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你知道古人對地球形狀有哪些看法嗎?
(學生交流)介紹、展示自己資料。
()老師可根據情況做適當的補充(結合相關投影圖片):
1.印度人認為世界是由幾只巨象的背撐著,世界的中央是高聳的山脈,巨象站在一只大烏龜的龜背上,烏龜則騎在一只盤踞的眼鏡蛇身上(書中有插圖,可讓學生自己看圖敘述)。
2.埃及人認為天被高高的山撐著,星星則從天上垂下,太陽乘著一艘小船,順著一條大河流到各地。
3.人則認為天像一只圓圓的大鍋蓋,蓋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撐的,形成了“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的說法,后來隨著人們視野的擴大,很多現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平,于是人們臆想的大地變成了一只倒扣的盤子,天像一頂半圓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的說法。
(提問)在今天看來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在古人卻一直是一個難解的迷,你認為古人只能觀察到“天圓地方”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問)請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夠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進一步出觀察巨大物體形態特征的方法嗎?
(提問)人類是直到利用人造衛星拍攝到地球照片后才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的嗎?
(提問)那你知道人類都通過觀察哪些現象,完成哪些活動開始逐漸認識地球是個球體的嗎,你能提出一些證據嗎?
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老師可根據情況做適當補充(結合相關投影圖片):
1.兩千五百年前,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坐在海邊的高山上,看著海上的船,他發現船桅桿會先出現,然后船身才出現,所以他認為地球的`表面應該是彎曲的。
2.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現月食時,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圓弧形的,因此他推測地球是圓的。
3.在哥倫布之后,過了二十多年,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他向西航行經過大西洋,再繞過南美洲南端,越過太平洋,他的船隊終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繞地球一周的創舉,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
(實驗驗證)學生利用老師的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人們觀察到“在海邊看遠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桿頂最后消失,觀駛向岸邊的船只,先看到桅桿頂,后看到船身”這一現象能說明地球是彎曲的。
(承轉)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認知過程后人們終于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
(板書)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觀察:觀察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承轉)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確證了地球是個球體,可通過科學測量人們又有了新發現。
(學生觀察)“地球大小”的圖片,說出地球赤道半徑、極半徑的長度,描述地球形狀。
(練習)計算出地球赤道半徑和極半徑二者的差值,體會“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說法的含義。
(學生觀察)“精確測量的地球”圖片
(介紹)通過科學測量人們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且經過更精密的測量發現地球也不是一個規則的橢球體,北半球稍微細長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點,夸張的說,有點像“梨”,稱為“梨形體”,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窮盡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觀測和計算精度的提高,人們對地球形狀將會有更新的認識。
()現代測量顯示,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是陸地面積的50多倍,它為我們了廣闊的空間。在太陽系中論大小地球排列老五,與太陽比,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地球與太陽比起來又顯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滄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
(學生計算一人日行40千米,繞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書)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意義
(學生討論)你認為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什么意義?
老師可做適當的引導(以下內容可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不必涉及過多、過深):
繪制精度較高的地圖,首先就要詳細而準確地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研究地球氣候、植被、生物等資源的分布規律,探求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成因都離不開對地球形狀的研究。
進行雷達探測、火箭、衛星的發射,無線電通訊的轉播等人類活動時都不能忽視地球形狀對其的影響。(見上圖)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時,離不開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能正確的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了,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循序漸進、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并體會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的需求。
教案點評:
教會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觀察圖片、設計實驗驗證等多種方法了解前人對地球形狀、大小的認識過程,感受人類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是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完善的,使學生從小就有敢于質疑的勇氣,這比教給學生現在人們認識的地球是什么形狀更重要;而對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提出:“現在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還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問題,利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知識的有用性。
科學教案 篇8
【設計思路】
1、本課教學內容共分4個部分:不同的天氣,生物預告天氣,預測未來的天氣,了解天氣預報中的新內容及閱讀與拓展。
2、不同的天氣是讓學生通過交流的形式,了解自然界里各種各樣的天氣,感知不同的天氣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讓學生們嘗試用簡單的圖畫來記錄天氣情況。
3、生物預告天氣是簡單介紹生物中為什么能預告天氣的道理,有很多生物都有比我們人類更早地知道天氣的本領。讓學生收集和天氣有關的諺語、兒歌等。激勵學生去觀察動物和植物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系。使學生養成長期注意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良好習慣。
4、預測未來的天氣是讓學生討論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可以了解明天的天氣,利用課本第40頁兩幅衛星云圖,從衛星云圖上可以看到本地區當天的云層情況,嘗試推測當地第三天可能出現的天氣情況。
5、了解天氣預報。為了更好地關注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根據天氣預報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行為。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界各種各樣的天氣,感知不同的天氣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2、激勵學生去觀察動物和植物的變化與天氣的關系。
3、使學生能堅持觀測天氣和長期測量和記錄天氣數據。
4、在觀察和研究天氣的活動過程中,使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
教師和學生觀察天氣,認識天氣,預測天氣。
【教學難點】
推測天氣變化的經驗和用物象預告天氣的活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各種天氣的圖片,生物預告天氣的諺語和圖片,各種了解天氣情況的途徑和方法的`資料,衛星云圖的放大圖,各種天氣預報的新內容,20xx年9月3日、4日的當地報紙。
2、學生準備:搜集各種天氣的資料(包括文字的圖片的、音像的)準備參加下次活動時交流。嘗試通過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氣。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自然界里有各種各樣的天氣,你有沒有關心天氣的變化?你看過(聽到)天氣預報嗎?
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關注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有關天氣的一些問題(板書:我們關心天氣)
2、不同的的天氣
(1)小組交流對不同天氣的體驗
①說說自己曾經遇到過哪些天氣。
②在不同的天氣里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③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氣是怎樣?有什么樣的感受?把這寫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2)討論:在不同的天氣里,我們應該怎么辦?
①同學們知道的生活常識可真不少!知道怎樣保護自己。那么在好天氣里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②當你遇到惡劣的天氣時又該怎么辦?
(3)用圖畫記錄天氣
①看來天氣的好壞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老師想每天都在日歷上記錄天氣的情況,怎么記大家幫助我想一個既方便又形象的辦法嗎?
②為各種天氣設計一種符號來記錄。
出示記錄天氣的表格。
③誰愿意把你們設計的符號拿到前面來給同學們展示一下?(實物投影儀展示)看看天氣預報中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各種不同的天氣。
④請同學們用符號記錄當天的天氣。
(4)鼓勵學生堅持用簡圖記錄一周的天氣。(或者長期記錄)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識與能力:
了解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和輕重的關系:大小相同時,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重量相同時,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方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根據實驗、分析研究結果,“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大小、輕重有關”。
教學準備:
教師:水槽、木塊、石頭、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體積的物體、小刀等。
學生:第一組材料:木塊、土豆、泡沫塑料、蠟燭、橡皮泥、曲別針、石頭、抹布等。
第二組材料:同體積不同重量的物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知沉浮
1.觀察現象;將木塊,石頭,玻璃片放入水中,會是什么現象?
2.提出問題;看到這些現象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3.揭示課題今天我門就從觀察身邊的物體開始,研究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板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收集事實推測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體)師:大家先猜測一下,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觀察.把推測正確的放成一堆,把推測錯誤的放成一堆.
2.學生分組活動,填寫實驗報告單.
3匯報小組是怎么操作的,有沒有猜測錯誤的?你們是根據什么猜測的?
4.師:還有什么疑問嗎?(或者是討論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呢?
三、觀察事實,實驗證明
1.師:物體的沉浮到底與什么有關呢?大家的意見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組材料來進行再次研究,你們小組認為物體的沉浮與大小有關系,就請將物體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沒有規律,能得到什么結論;如果你們小組認為物體的沉浮與輕重有關系,就請將物體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觀察沉浮有沒有規律,又能得到什么結論。
2.學生分組活動。
3.匯報(引導學生根據事實說話):你們小組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觀察到的是什么樣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4.師:剛才我們用大小不同、輕重也不同的物體看不出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系。假如我們用輕重相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看它的大小對物體的沉浮有沒有影響時,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5.教師演示輕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的沉浮情況。
①教師演示稱物體的輕重,然后將物體從大到小排列,最后點名讓學生猜測物體的沉浮情況。
②師操作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③討論:物體的沉浮和大小有關嗎?(改:什么情況下有關系?)
④:輕重相同時,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書)
6.師:物體的沉浮和輕重有沒有關系呢?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怎樣進行研究呢?
7.教師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材料,學生以組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8.匯報: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書)
9.投影片出示4個問題
討論:
①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
②物體的沉浮和它的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③我們用輕重不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大小對沉浮的影響,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們用大小不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的輕重對沉浮的影響,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全課,拓展延伸
1.你感覺這節課自己和同伴的表現如何?有什么收獲?
2.關于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你還有什么問題?還想研究些什么呢?
(學生可能談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變?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呢?)
3.以小組實驗材料。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12-04
(精選)科學教案11-23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經典]科學教案11-15
科學教案(精選)12-20
科學教案[經典]10-01
科學教案(精選)10-03
科學教案(經典)09-28
科學教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