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2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細致的觀察才會使描述更準確。嚴格按照規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
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
1、沙1、面粉1、裝水燒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濾紙3、鐵架臺1。(沙在使用前淘干凈。)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里溶解了
1、學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匯報觀察現象:食鹽在水里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糾正學生的匯報:食鹽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現象能使我們判斷"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1、教師講解:食鹽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們可以叫做食鹽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們則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會怎樣呢?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面粉在水里的變化,然后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匯報: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4、教師引導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樣的狀態?
5、討論:面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引導:為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采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折紙和過濾實驗的規范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面要略低于濾紙的上沿。
7、學生實驗:分別做過濾食鹽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觀察濾紙,匯報觀察結果。
8、交流實驗結果,整理對溶解的新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面粉1。
【教學過程】
一、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后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
5、學生匯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異同?
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分的呢?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征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
板書設計:略
教學后記:略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能夠提出三個以上自己感興趣的有關運動的問題。
2、能夠從提出的問題中選出自己認為最值得研究的問題,并能說明自己選擇的理由。
3、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查閱到一只三角有關物體運動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資料卡片。
4、能夠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種運動形式的奇妙。
教學重點難點:能夠提出有關運動的問題,學習查閱資料制作卡片。
教具準備:反映各種物體在運動的圖片和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播放運動錄像
談話:風在吹、水在流動、人在走路、魚在游泳,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著的世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給學習《運動著的世界》。(板書課題)
評:通過錄像引起學生探究運動而你的興趣。
2、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中的物體具有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
在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體在運動?他們是怎樣運動的?
學生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你們還能舉出那些有關物體運動的例子?自然界的物體都在運動嗎?學生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關于物體的運動,你們還想知道什么?把它們記錄下來,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問題上作出標記。學生思考,并且記錄自己的問題。
學生匯報,幫助學生意識到關于運動有許多問題,也許我們今天還不能夠很好解決,但是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大,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許多問題的答案將會被發現。
評:注意啟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說出更多的物體的運動形式。
指導學生學習搜集有關運動資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更多關于運動的知識嗎?那么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搜集有關運動的資料。你搜集資料嗎?你有什么好方法?
學生討論搜集資料的方法,匯報討論結果。
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資料,教師可以結合自己查閱資料的經驗,把自己在報紙上說晚上和網絡上查閱資料的經驗與同學交流。比如,如何通過標題查閱資料,如何進行快速閱讀,教師要特別對學生如何在網上查閱資料、選擇信息進行指導,并要提醒學生及時將有用的信息記錄下來。
你知道怎樣記錄搜集來的資料嗎?你有什么方法?
評:知道學生在網上查閱資料的技巧。
教師指導:把自己才查閱到的資料記錄下來并制成卡片是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請你參閱書中的資料卡片和自己設計一個資料卡片,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看看誰設計的資料卡片最好!
學生討論并設計資料卡片格式。
請你在下課后收集有關物體運動的資料,并且把它做成資料卡片,看看誰制作的資料卡片最好!誰的資料最完整、最準確!
評: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資料卡片的設計和制作過程,讓學生體驗到獨立完成資料卡片制作的樂趣。
3、本課小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4、板書設計:
課后小記:
有了問題之后,還要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已經找到了,那么該如何來實施呢?小朋友被難住了。此時小小的挫折與剛獲得的成功體驗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落差,促使學生要找到驗證假設的方法。這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成為他們的一種內在需要,他們渴望教師給予幫助。教師在此時介入指導,對學生無疑是“雪中送炭”,他們會很珍惜這種幫助的,這比老師提前灌輸給他們要強得多。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及每個器官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了解食道、胃、小腸等消化器官的特征和功能。
二、教學重點
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特征。
三、教學難點
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特征。
四、教學準備
教師:為每位學生準備:人體消化器官記錄單。為每組準備:模擬胃的蠕動實驗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塊并煮熟的蔬菜和饅頭;模擬食道輸送食物實驗用的透明塑料軟管、熟米飯粒。
五、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一日三餐都要吃食物,那我們為什么要吃食物?誰來說說?
生:……
師:吃了食物我們才有力氣去做事,力氣從哪里來?
那么,食物是怎樣為我們提供力氣和能量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食物在體內的旅行
一、吃下去的食物去哪里了?
1、食物經過了哪些主要消化器官
(1)首先要考考你:我們平時吃的食物從嘴里又去哪里了?
學生回答。
還可能到哪里?(學生補充回答)師反饋:不錯,食物就像一位游客在我們體內旅行。
。2)我們身體里哪些器官與食物的消化吸收有關?
二、探究人體的消化器官。
1、剛才同學們說到的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這些器官都與食物的消化吸收有關,你們想知道這些重要的器官張什么樣嗎?它們都是怎樣參與把食物變成能量的?
好!讓我們看看食物旅行的第一站:口腔
。1)口腔里有什么?食物在口腔里發生了什么變化?
口腔:牙,舌,唾液。(功能:食物被磨碎了)
問:為什么要把食物磨碎呢?(容易吞下去)
沒有磨碎就咽下去了會怎樣?(卡住喉嚨)
。2)喉嚨我們把它叫做“食道”。食物就是通過食道被運輸到胃里的。
實驗一:在一根塑料管中,裝入幾粒米飯。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米飯向前移動?實驗中的塑料管相當于我們消化器官的哪一部分?
方法:蠕動
這個器官有什么特點?
食道:直、光滑、軟
功能:把食物運輸到胃里
。3)這就是食物旅行的第二站:胃。胃是什么樣的呢?像什么?(袋子)
實驗二:在一個塑料袋里裝上水、切成小塊饅頭和蔬菜。如果我們反復捏擠這個袋子,里面的食物會變成什么樣子?我們的哪一個消化器官的活動像這個袋子?
功能:暫時儲存食物,分解、磨碎,使食物成為食糜
磨細成為食糜的東西又去哪里了?
。4)第三站:小腸。小腸有什么特點?
小腸:長、彎曲
功能:消化和吸收食物營養最主要的地方
師:小腸比較長,就可以把食物中有用的東西充分吸收后為我們提供能量,但它能吸收完嗎?(不能)留下的殘渣就要到下一站進一步被吸收。
。ㄎ澹┑谒恼荆捍竽c。它的特點是什么?比小腸粗,短
功能: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儲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糞便)
2、出示消化過程圖
3、小結:原來食物就是這樣在體內旅行的。
師講述:食物在口腔被咬碎之后,經過食道來到胃,胃把小饅頭進一步分解,變成粥一樣的食糜,逐步送入小腸,小腸再進行消化吸收,最后只留下殘渣來到大腸,大腸吸收其中的水分。這就是食物的消化過程。
現在,同學們已經了解了食物在體內的旅行路線。請同學們拿出鉛筆試著畫一畫食物從口腔出發,依次去了哪里。
三、總結。
有了這些消化器官,食物才能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和吸收。為我們提供能量讓我們菜有力氣去學習和生活。
那消化器官重要嗎?怎樣保護好自己的消化器官?吃食物要養成哪些好習慣?
小結:
(1)細嚼慢咽,不“囫圇吞棗”;
。2)飲食有節制,不暴飲暴食、不貪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3)起居有規律,定時排便。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過程與方法: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教學重點】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教學難點】
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說明書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紙帶,膠帶紙;噴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降水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征,那么,我們怎么判斷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降水量的多少來區分雨的等級的。
二、探究內容:
。ㄒ唬┯糜炅科鳒y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簡易雨量器
生根據制作說明書,嘗試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簡易雨量器,討論:雨量器的口徑大小是否對測量有影響?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測量降水也可以嗎?
3、小結
4、模擬降雨,初步感知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
。ǘ┙邓康挠^察和測量
1、討論: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的“降水”溢出;讀數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視線與雨量器內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導記錄“降水量填充圖”
3、指導學生課后開展降水量測量和記錄活動。
三、課后作業。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測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時的雨水。
2、模擬降雨,說說你是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的?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反思。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6
教材簡析:
《食鹽地水里溶解了》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溶解〉的第一課,主要通過實驗,讓學生辨別常見的幾種物質是否溶解在水中,認識溶解的幾個特點,形成關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親身實踐“鑒別各種物體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使學生感受“溶解”的幾個特點。
教學準備
1、9種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質。(生活中常見的)
2、實驗必備儀器。(燒杯、玻璃棒、聚氣瓶、勺子、濾紙、漏斗、鐵架臺)
3、探究用的表格,1張。
教學流程:
。ㄒ唬┕适乱,質疑激趣
1、老師講一個關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
2、學生談談對溶解的認識。
(二)演示實驗,學會操作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燒杯、聚氣瓶、玻璃棒、勺子,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在燒杯內裝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鹽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輕輕攪拌;
第四步:做好實驗記錄,匯報實驗情況。
(三)親自實驗,了解“溶解”
1、小組分工合作
將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4人,根據各自的特長,組內分好工。
2、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安全性。
3、小組討論匯報
各小組在實驗的基礎上,分析討論所做實驗是“溶解”實驗還是“不溶解”實驗,說說依據。
(四)分離實驗,解釋“溶解”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漏斗、濾紙、鐵架臺、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課件演示實驗步驟
第一步:折濾紙:先把濾紙對折,再對折,然后把濾紙打開,一面三層,一面一層,跟漏斗一樣的'形狀;
第二步:放濾紅:把濾紙小心地放入漏斗內,濾紙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點水把濾紙濕潤,使濾紙與漏斗緊貼。
第三步:放漏斗在鐵架臺鐵圈下放好一個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鐵架臺鐵圈內,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將燒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體沿著玻璃棒流進漏斗,不能漫過濾紙。
3、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做好實驗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哪些物質和水混合后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五)總結實驗,拓展延伸
1、解釋溶解
觀察實驗表格,了解溶解的特點,知道溶解是指:物質放入水中后,變成肉眼看不見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的一種現象。
2、布置課外作業,
學生課后研究如何幫冬冬把鹽找回來。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會對我們的聽力產生傷害,保護聽力就是要避免我們的耳朵聽到過高或過強的聲音并控制噪聲。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保護聽力的資料,了解我們的聽力經常受到哪些傷害,知道保護聽力的.做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和在公共場所保持肅靜的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知道各種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學準備】
錄音準備(噪音和輕音樂)、發音罐、報紙、毛巾、棉花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們的聽覺器官,需要精心呵護,那么我們該怎樣避免我們的聽力受到傷害呢?————出示課題:保護我們的聽力
二、遠離噪聲
1、聽兩段錄音:課間10分鐘吵雜的聲音和一段優美的輕音樂,聽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組討論:生活中有哪些聲音屬于噪音?噪音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過高過強的聲音都會影響我們的聽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組討論。
2、分組活動:做一個發聲罐,使發聲罐發出聲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報紙、毛巾、棉花等)能想辦法使發聲罐的聲音變輕呢?
3、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減少噪音的方法?小組討論
4、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場合需要我們控制音量?為什么?
四、課后延伸
1、經常使用耳塞聽音樂好嗎?為什么?
2、閱讀P42“呵護自己的聽覺器官”,從哪些地方需要我們注意保護聽力,如何保護聽力?
3、介紹電子擴音器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的鳥類,了解鳥類的共同特點,知道鳥類也屬于脊椎動物。
2、通過實驗探究鴿子羽毛的特點,懂得羽毛的這些特點對鴿子所起的作用。
3、觀察各種鳥的鳥喙,看一看各種鳥的喙有什么不同,它們各自適合吃什么樣的食物。
4、觀察各種鳥的足,了解這些鳥足的特點,并想一想這些不同的足適合在什么環境下生存。
5、通過探究,懂得鳥各部位的特點,與它生存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是適應環境生存的需要。
【教學重點】
分別探究鴿子的羽毛、各種鳥的喙和足,看看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教學難點】
探究鴿子羽毛的特點及作用。
探究各種鳥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點,分別適合在什么環境下生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鳥的`圖片、鴿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鏡、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各種各樣的鳥
1、教師引導:同學們,在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鳥,他們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會飛,有的不會飛。大家知道哪些鳥類呢?
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鳥的名稱,并說一說這些鳥的特點。
2、出示課本第8頁上面7種鳥類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并說一說這些鳥的名稱。
3、剛剛我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鳥,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鳥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
預設:
鳥身上長著羽毛,有翅膀,大多數鳥都會飛。
鳥都是卵生的。
鳥有鳥喙,但是沒有牙齒。
4、出示課本第8頁下面的三幅插圖,引導學生看一看,說一說這三幅插圖中分別是什么動物?
預設:
這三幅插圖中的分別是企鵝、鴨子、母雞。
5、教師引導:企鵝生活在南極,鴨子和母雞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兩種動物。其實,企鵝也好,鴨子和母雞也好,它們都屬于鳥類,并且都是脊椎動物。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能夠完成不同物體吸熱和散熱性能的對比實驗,知道不同物體吸熱和散熱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夠設計并完成物體顏色對吸熱和散熱性能影響的實驗,知道深色的物體比淺色的物體吸熱和散熱快。
3、能用物體吸熱、散熱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認識到不同物質、同質不同色的物質吸熱和散熱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學難點是做好水和油吸熱、散熱性能的對比實驗。
【教學準備】
油、水、燒杯、溫度計、酒精燈、火柴、石棉網、三腳架、彩色筆或墨汁等。
【學案】
《4吸熱和散熱》學案
一、我看書:看書,熟悉課的內容。
二、我思考: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
三、我能做:
1、找兩個同樣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側挖一個小圓孔,再剪同樣大小的一個紙板和一個金屬板,如書24頁圖示,準備實驗用。
2、觀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熱板的顏色,想一想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過住沙漠地區人的服裝有什么特色嗎?什么會這樣?
四、我總結:通過探究性學習,我知道了:
五、我提問:我經過思考,還不懂的問題有: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完成油和水這兩種不同物體的吸熱和散熱性能的對比實驗,知道不同物體吸熱和散熱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夠做實驗記錄,并畫出油和水這兩種不同物體的吸熱和散熱曲線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前面我們學習了熱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遞方式,知道冷熱變化會導致物體形狀和體積發生變化。
2、今天我們來研究不同物體的吸熱和散熱現象,好嗎?
。ú捎瞄_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出示問題也是導入的一個方法,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熱的現象和有關問題有了一些了解。)
二、學習新課
。ㄒ唬┭芯克陀偷奈鼰岷蜕嵝阅
1、質疑:我們都知道,給物體加熱,物體的溫度會升高;停止加熱,物體的溫度會降低。那么,如果我們同時給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熱,它們溫度升高的速度會一樣嗎?如果同時停止加熱,它們的降溫速度會一樣嗎?
2、學生預測。
3、實驗一:我們怎樣設計實驗證明?實驗中應注意什么?
(1)學生設計實驗。(教師要提示學生注意安全)
。2)師生共同實驗,做好實驗記錄。
①同時加熱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鐘,每隔1分鐘測量并記錄水和油的溫度。
加熱時的溫度變化
時間(分鐘)
溫度(℃)
水
油
②停止加熱后,每隔一分鐘測量并記錄水和油的溫度,也測量6分鐘。
停止加熱后的溫度變化
時間(分鐘)
溫度(℃)
水
油
、蹖W生根據數據畫出曲線圖。
。3)實驗小組討論與小結:通過這組對比實驗,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熱和散熱的規律嗎?
。4)實驗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在獲得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油的升溫速度比水快;在同時停止加熱的.情況下,油的將溫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說,不同物質的物體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同的。
。ǘ┭芯考埌搴徒饘倨奈鼰岷蜕嵝阅
1、蓋有紙板和金屬片的兩個鞋盒放在陽光下曬,10分鐘后測一測盒子里的溫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2、學生猜測:
3、按步驟做紙板和金屬片的吸熱、散熱性能的對比實驗。
。1)把蓋有紙板和金屬片的兩個鞋盒放在陽光下曬,10分鐘后測一測盒子里的溫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2)再把它們拿回陰涼處,8分鐘后測一測盒子里的溫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3)實驗小組討論與小結: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4)實驗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這個實驗在次說明金屬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比紙快。也就是說,不同的物體,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同的。
三、總結
1、通過油和水、紙板和金屬板的吸熱和散熱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2、不同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一樣的。通常情況下,固體的吸熱、散熱性能優于液體。
四、作業
1、完成實驗記錄。
2、調查:詢問家長,海水和海邊沙灘的溫度是否一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設計并完成物體顏色對吸熱和散熱性能影響的實驗,知道深色的物體比淺色的物體吸熱和散熱快。
2、能用物體吸熱、散熱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不同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一樣的,固體的吸熱、散熱性能通常由于液體。
2、那么通知不同顏色的相同物質吸熱和散熱的性能是否相同?今天我們一起繼續探究。
二、探究不同顏色、同種物質的吸熱與散熱性能
1、提問:不同顏色的同種物質吸熱、散熱的性能一樣嗎?
2、學生猜測,提出自己的觀點。
3、提問:怎樣設計實驗證明?
4、學生提出假設并設計實驗。
5、學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學生分組實驗。
7、學生匯報數據,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8、師生共同總結:同一物質,深色升溫快,降溫也快;淺色升溫慢,降溫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吸熱、散熱現象
1、談話:我們通過實驗證明:不同物質的吸熱、散熱的性能不一樣的;不同顏色的同一種物質的吸熱、散熱的性能也是不一樣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熱、哪些地方要散熱?人們是怎樣做的?
2、學生展開討論、交流。
3、觀察教材中的插圖,思考這些現象與物體的吸熱、散熱性能有什么關系?
4、學生討論交流。
5、小結:冰箱后面的散熱板漆成黑色是因為深色物體的散熱性能更好;沙漠地區的人們常穿的白色長袍吸熱性能差,而且寬大的長袍中可形成氣體對流,因此會使人感覺涼爽;海水和沙的吸熱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溫快,海水升溫慢,所以水中涼快,而沙灘溫度高。
四、學生設計并制作一個保溫杯
1、談話:我們通過研究,已經發現不同物質、不同顏色的同一種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一樣的。你們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嗎?我們要來比一比,哪個小組制作的保溫杯效果最好。
2、學生討論,設計圖紙,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3、展示交流,教師給予適當點評。
4、評一評:哪個實驗小組設計的保溫杯好?
五、總結
1、油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比水快,同種物質,顏色深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比顏色淺的快。
2、不同物質、不同顏色的同一種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六、作業
1、能解釋生活中的利用吸熱和散熱原理的現象。
2、完成實驗記錄。
板書設計:
4、吸熱和散熱
油快快
水慢慢
不同的物質吸熱和散熱的速度不同。
物質吸熱快散熱也快,吸熱慢散熱也慢。
深色快快
淺色慢慢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0
教材分析:
科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學科學必須要學自己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科學。本課采用建構主義和探究教學的思想著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科學,在動手動腦中學知識,重視從學生的視角來展開研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的開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發學生進入聲音世界,指出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然后安排了兩個造聲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想出辦法制造聲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最后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規律,建立起“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設計思路:
本課所呈現的教學活動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點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結構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制造聲音,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多法驗證——歸納結論,拓展應用。本課教學的關鍵,貴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自主設計實驗,強調多法并舉和方法創新。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知識與能力:能夠用間接觀察法觀察物體在發聲時的變化和停止發聲時的變化,建立振動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學會尊重事實,學會通過收集第一手資料來探求事物之間的聯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現象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系。
教學準備:
課件、保鮮袋、小鼓、鼓槌、音叉、尺子、橡皮筋、綠豆、鈸、干凈的透明瓶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受聲音,提出問題
1、談話:老師這兒搜集了好多種聲音,想試一試你的耳朵靈不靈,猜一猜這些聲音都是什么物體發出的,有興趣嗎?
播放制作的聲音課件:國歌聲、雨聲、鞭炮聲、鳥鳴聲、歡呼聲、打雷聲……
學生匯報。
提問:你能從這些聲音中知道些什么?
2、保鮮袋發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這只保鮮袋發出聲音。
學生實驗、交流方法。
3、身體發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我們每組請一個人上來做,老師也參加。
提問: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4、小結:我們周圍充滿了各種聲音,有自然的,有人為的,它們為我們傳遞了各種信息。
5、關于聲音,請提出你感興趣的問題吧!
學生提出關于聲音的諸多問題,選擇“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設計意圖:一是將學生帶入到輕松優美的聲音中,讓學生放松身心,愉悅性情,同時也感受到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二是想辦法制造聲音,可激發學生對研究聲音的興趣,讓學生知道發聲的方法很多,豐富學生對于制造聲音的感性認識。]
二、制造聲音,觀察現象,猜想原因
1、提問: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體發出聲音?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
學生交流。
2、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呢?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可以用耳聽、手摸、眼睛看的方法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3、提出實驗和觀察要求:下面老師給你10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制造聲音,這兒老師有兩點建議:
。1)制造聲音時不易用力過猛損壞器材,控制好聲音的大小。
。2)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注意觀察每一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比一比誰的發現最多!
學生按要求使它發出聲音,然后完成課后記錄表。
。1)橡皮筋:將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張開這兩個手指,用左手手指拔動橡皮筋。
(2)鋼尺:一只手在桌子邊緣按住鋼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鋼尺另一端,松開。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錘敲擊音叉。
(4)鼓、鼓槌、綠豆:將綠豆撒在鼓面上,將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擊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輕輕地連續吹氣。
4、交流與猜想:
。1)各種物體發聲時分別有什么現象?
(2)盡管不同的物體用不同方法發出的聲音不同,但它們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現象?
(3)由此推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5、小結:各種物體在敲打、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發出聲音時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即物體發聲時都有振動現象,由此可以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設計意圖:在以往執教這一課的諸多課例中,由于教師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怎樣制造聲音上,忽視了對發聲物體的觀察,導致了學生動手多,觀察少,對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推測缺乏深入的思考,只關注外力作用。為避免重蹈覆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活動目標,通過交流明確了觀察方法和要求,展開了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保證學生有針對性地獲取充分的感知信息,讓學生的'猜想有根有據。]
三、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歸納結論
1、預設實驗方案:你能想辦法讓我們看到或感受到物體發聲時在振動嗎?比如,老師擊鼓后怎樣看到鼓面在振動,你可以設計個實驗來證明給大家看。其他的發聲物體如音叉、小瓶、氣球、水、鑼、笛子等都可以設計一個看得見振動現象的實驗,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做法妙!
學生選擇材料,討論實驗方案。
2、交流:
。1)選擇什么材料,怎樣進行實驗?
(2)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交流時可以對設計不完善的實驗進行修改,對設計中沒有用的材料提示學生運用。)
3、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傾聽和指導。
4、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5、歸納結論:以上實驗現象可以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固體、液體、氣體振動都可以發出聲音。
[設計意圖:教師啟發學生想辦法讓振動發聲現象顯性化,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充分表達、交流實驗方案與實驗結果,體現了個性的張揚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四、應用所學,升華認知,感受快樂
1、教師擊鑼、鑼聲發出的聲音很長,怎樣去做才能使鑼聲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鑼面或用其他物體的接觸鑼面。)
2、手摸喉嚨發聲,感受發聲時的現象。
3、欣賞歌曲(假如幸福拍拍手):讓我們隨著優美的歌聲,用心體會振動發聲帶給我們的快樂。
[設計意圖:聯系現實生活,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并能使學生有用所學知識去改變生活的意識。]
五、拓展應用
1、老師送給你一件小禮物:麥桿,試一試能讓它發出動聽的聲音嗎?
2、課后制作會發聲的麥桿。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初步感知和認識溶解現象可以發生在多種狀態的物質之間(液體和固體,液體和液體,液體和氣體);
過程與方法:能借助實驗進一步觀察多種物質之間的溶解現象,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一些常見的溶解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交流中,將看到的新的“溶解”現象與已知的作比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探究更多溶解現象的欲望。
【教學重點】
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氣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實驗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體;雪碧(汽水)、注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準備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學生觀察咖啡放入水中攪拌之后的現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觀察到的什么現象說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們已經知道食鹽、砂糖、肥皂、咖啡等固體物質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體、氣體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酒精,觀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食用油,觀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問: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嗎?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嗎?
運用同樣的方法,觀察更多的液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解現象。
問:哪些液體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觀察溶解在液體中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開雪碧(汽水)瓶蓋,觀察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這杯水里有空氣嗎?你是怎樣想的?(生活經驗的提取)
用試管裝1/3的清水,在酒精燈上稍微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小氣泡出現。
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4、課后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膠水在水中會(下沉)。
2、牛奶帶入水中會(溶解)。
3、你能區分液體之間的溶解或不溶解嗎?請舉例來說明。
五、課后反思: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2
教材分析
《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是四年級上冊《呼吸與消化》單元的第8課。本課主要在學生對消化知識原有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比對消化器官圖和模擬實驗,認識食物在身體內的消化過程及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再次感受食物的消化需要多個器官共同參與完成。
本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環節,由《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一課引入,讓學生思考并有依據地推測“食物從口腔進入人體后,會經歷怎樣的旅行,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第二部分“探索”環節,在學生提出自己對消化過程的想法以及對照人體消化器官圖的活動過程中,肯定學生的合理想法并著重引導學生修正或完善原有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對食道和胃兩種器官的形態與功能進行模擬實驗研究,將消化器官的基本結構與功能表現出來。第三部分“研討”環節,在經歷畫圖、比對、模擬實驗等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模擬實驗中各消化器官的形態與功能之間的聯系,并描述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所經歷的路線與發生的變化。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對消化器官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一般知道口腔、食道、胃、腸等消化器官的名稱,對其功能也有初步的認識,如:知道食物從口腔進入,會通過食道到達胃進行消化等。因為這些器官都在人體內,不能直接觀察到,平時也很少關注,所以學生有些認識并不正確,如:會認為食物的營養是在胃里被吸收的,對食物先經過小腸還是大腸的認識也比較模糊。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食物在口腔里會經歷初步的消化過程。
2、牙齒、舌和唾液共同參與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齒有三種,不同的牙齒有不同的功能,保護好牙齒,有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以及牙齒形狀的特點、分布,能對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進行簡單的記錄。
2、分角色扮演“饅頭”“牙齒”“舌”,模擬饅頭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過程,感受牙齒、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夠在角色扮演中不斷完善對牙齒結構及運動特點的認識,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原有觀念進行補充或修正。
科學態度目標
1、能夠認真細致地觀察和實事求是地描述牙齒的結構和運動特點。
2、愿意與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過程的研究結果。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口腔對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識。
重點
通過猜想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過程和比對消化器官圖及進行模擬實驗,認識主要消化器官及其功能。
難點
體驗到食物消化的過程是由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作完成的,建立系統和有聯系的觀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新課聚焦
展示小女孩吃飯的圖片
你有過肚子餓、被食物噎到、胃痛、肚子痛的經歷嗎?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到哪兒去了?
食物在身體內會經過哪些器官?食物在我們體內是怎樣旅行的?
。ò鍟菏澄镌谏眢w里的旅行)劉老師工作室制作。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交流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通過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意識,自然聚焦到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期望學生能有依據地推測食物在身體內的旅行。
2、科學探索
探索一:繪制食物在身體內的旅行圖
1、在自己的活動手冊上畫出食物的“旅行圖”,用文字標注消化器官的名稱,用箭頭表示食物前進的路線。
分小組交流,選出認為畫得合理的食物“旅行圖”,說出“合理”的理由。
怎樣才能知道大家的推測是否正確?我們一起認識下消化器官。
2、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
食物的“旅行”路線稱為消化道,“旅行”所到達的每一個地點叫做消化器官。
口腔:將食物磨碎,與唾液混合。
。ㄔ谌梭w的頭部,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谇粌扔醒例X和舌頭,還有能分泌唾液的唾液腺開口。它的作用是把食物磨碎、口腔軟化,有利于吞咽。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咽部:吞咽食物
食道:傳送食物至胃
。ㄎ挥谛厍,它是從口腔到達胃的通道。食道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連接咽喉和胃。食道本身并沒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將食物從咽喉傳送到胃中。)
胃:儲存和攪拌食物,吸收一些營養。
。ㄔ谌梭w的腹腔上部靠近左邊,形狀像個大皮口袋。胃的肌肉很發達,有食物時就會不停地蠕動。胃是食物的儲運場和加工廠,是食物消化的器官。胃能分泌大量強酸性的胃液。經過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進人胃,通過胃的蠕動攪拌和混合,加上胃內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最后使食物變成粥狀的混合物,有利于腸道的消化和吸收。)
小腸:完成消化和吸收。
。ㄈ梭w腹腔的下部,上面與胃相連,下面連著大腸。小腸較細、很長,有5~6米,彎彎曲曲地盤折在一起。
小腸絨毛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部位,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結構特點使營養物質很容易被吸收而進入血液。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般是3~8小時,這提供了充分的吸收時間。)
大腸:儲存難以消化的食物殘渣,生成糞便。
。ㄐ∧c中沒被吸收的食物又進人大腸,大腸比小腸粗,約有1、5米長,大腸的末端是肛門。剩余的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又被大腸吸收,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經過肛門排出體外。)
肝:產生膽汁。
(肝臟、膽囊、胰腺:食物雖然不流經這些器官,但是它們也是消化器官。肝分泌的膽汁儲存在膽囊里,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會通過小腸前端的十二指腸的共同開口處流人小腸中,參與食物的消化。)
播放視頻《消化系統的組成和作用》
指一指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路線。(有條件話可以讓學生穿上印有消化器官的圍裙)
分析:食物在口腔內經過牙齒的咀嚼及舌的攪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構成食團,然后借助吞咽活動,將食團經食道送入胃中。在胃里通過胃壁的蠕動以及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使食團成為粥樣的食糜。食糜進入小腸后,在小腸內完成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余下的殘渣進入大腸,其中的水分等被吸收,剩余的殘渣逐漸腐化成糞便,最后經過肛門排出體外。
食物的“旅行”路線:食物—口腔—咽部—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探索二:模擬消化器官的工作
實驗材料:透明塑料管一根、一小塊饅頭
實驗步驟:(1)在透明塑料軟管內預先涂一些潤滑油,然后裝入一小塊饅頭。
(2)用手捏動透明塑料軟管上方,使饅頭向下移動。
播放實驗視頻《模擬食道工作的實驗》
實驗現象:
捏動饅頭上方的透明塑料軟管,饅頭會向下“蠕動”,最終到達“食道”的出口處。
實驗分析:
當我們用手向前捏透明塑料軟管時,我們發現饅頭在光滑的透明塑料軟管內向前移動,這和我們消化器官中的食道很相似,我們用手捏透明塑料軟管,就好像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一樣,將食物輸送到胃里。
實驗結論:
食道的功能是通過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將食物輸送到胃里。
探索三:模擬胃的工作
實驗材料:一個塑料袋,一小塊饅頭和煮熟的蔬菜、水
實驗步驟:
。1)在塑料袋里裝上水、一小塊饅頭和煮熟的蔬菜。
(2)反復揉擠這個袋子
播放實驗視頻《模擬胃的工作》
實驗分析:
反復揉擠這個袋子,里面的食物漸漸被磨碎、揉爛,這個袋子很像我們身體里的胃,當我們用手揉擠這個袋子時,就好像胃的肌肉在不停的收縮、蠕動,把食物進一步磨碎和分解。
實驗結論:
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幫助消化。
思考問題: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塊的,也不柔軟,會給這個器官帶來哪些麻煩?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3
教學內容
空氣的性質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探究過程和方法:會運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到空氣是有體積的,占據一定空間,而且不能隨意縮;會利用小工具制作驗證假設的工具;小組動手完成空氣水“火箭”的制作
2、知識與技能:知道空氣是占據一定空間的,是不能隨意縮小的;知道空氣的質量比水輕,能浮上來;知道空氣是有壓力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現生活中常見的利用空氣也占據空間的例子,體驗身邊事物的重要性。
課前分析及準備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氣球三個、塑料繩、細竹箝、針筒、橘子皮、橡皮、橡膠塞、自行車氣門心、氣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紙、天平。
教學預設
教學生成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一起研究一個人最不能缺少的東西——空氣?諝獯蠹颐刻於荚诮佑|,但是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2、先不急著討論,先來看看一個紙團的秘密板書課題從身邊入手,由一個簡單的小實驗激發學生興趣
二、自主學習
1、初步認識空氣占據空間的秘密
。1)實驗一
、偃绻野鸭垐F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進水槽,你認為杯子里的紙團會濕嗎?說說看為什么
②有的同學說紙團會濕掉,有的同學說不會,究竟結果是什么呢?下面請一位同學證明給大家看,看看哪種說法是對的
。2)實驗二
、侔嗌夏膫同學肺活量大?我請他來吹一個氣球
②我這里有一個塑料瓶,還是那個氣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讓他吹看看。
③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④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你們小組能解釋嗎?
。3)做了2個實驗了,你發現了空氣的什么性質?
。4)關于空氣你還知道些什么?還有哪問題?把它們記在活動記錄上演示實驗方法由學生來驗證實驗提醒:杯子要豎直放入水槽中前后對比,讓學生產生疑問教師演示實驗方案引導學生發現“為什么氣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問題板書小組討論,作記錄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原因,重點是要他們自己說知道一定空氣占據一定的空間看似容易的實驗,但是實驗原理的揭示和上一個實驗不同,學生要自己發現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情況
2、空氣有質量
(1)空氣要占據一定的空間,你能告訴我空氣有多重嗎?
①小組討論有什么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氣的重量
②演示空氣在水中的跑動實驗,說明了什么?比水輕的物體浮上來
、勰隳懿荒苡脷馇颉⒅窈、塑料繩想個方法驗證我們的實驗結果?把你設計的方案記錄在P70上
(2)我們可以為空氣的性質這一欄上添個新的性質了:有質量把討論的方案記錄在小組討論板上請學生演示按照活動設計完成實驗或用天平也可以板書質量通過實驗了解空氣是有重量的,空氣的質量比水輕,所以能在水中浮上來,就是看到的氣泡
3、空氣所占據的空間不能隨意壓縮
(1)實驗一
、俅蠹叶纪孢^氣墊的玩具,你玩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
、谟檬州p輕壓一下模擬小氣墊,你發現了什么?怎么解釋呢?
。2)自我設計實驗
①我們的實驗對嗎?用橡皮和針筒設計個實驗,再來驗證一次,看看我們的實驗結果對不對
、诎延^察的結果記在活動記錄P71上
。3)我們又發現了一個空氣的新性質:有壓力,不能隨意縮小
。4)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氣的“不能隨意縮小”的性質?從生活體驗中發現現象強調口一定要扎緊分發針筒板書不能隨意縮小這個空氣的性質比較難以說明。學生已經知道空氣的這個性質,不容易說出來。自我設計實驗是讓學生體會解方程驗算的過程,也是邏輯思維訓練的安排
4、理論運用實際(1)制作空氣的槍
、僦v解制作方法
、谛〗M動手制作,比一比誰的“子彈”射的遠
、勰隳苷f說制作原理嗎?
。2)制作壓縮空氣水“火箭”
、僦v解制作方法及原理
②室外實驗提醒學生不要對著人“開槍”可放在課后,教師演示一個也行動手完成趣味實驗,加深印象
三、課外拓展
1、觀察生活中利用空氣性質的地方
學生提出要把杯子倒下紙才會濕,但又說不出原因。學生覺得很有趣,大大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學生對空氣所占據的空間能被壓縮,但不能隨意壓縮,不理解,也表達不清楚。
教學評價及反思
空氣占據空間嗎
性質:要占據一定空間
有質量
不能隨意壓縮所占據的空間,有壓力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人體需要的氧氣又肺吸入后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在排出體外。鍛煉身體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有利于身體健康。
2、過程與方法:愿意與同學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實驗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體呼吸與循環過程中,身體各個器官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過程,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教學重點:
了解在人體活動過程中,當肺完成氣體交換后,心臟所要完成的輸送血液的功能。
教學準備:
吸耳球、水槽2個、水、心臟模型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播放一段有關運動的錄像。(播放學生跑步后的體征表現,如流汗、氣喘、疲憊的視頻資料)
。2)匯報交流:運動后身體發生哪些變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顧:運動后呼吸為什么會加快?
。3)提出問題:心跳為什么會加快?
二、認識心臟和心跳
1、(出示心臟模型)了解人的心臟是什么樣子的?講解心臟的位置和大小。
2、看書了解心臟不停跳動是在干什么?
3、(播放視頻)講解:我們的心跳就是心臟在跳動,也就是心臟在收縮和舒張。心臟收縮和舒張一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跳一次。
4、(播放視頻)認識心臟在收縮和舒張使血液在人體循環的.過程。
5、認識劇烈運動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心臟不停跳動使血液循環過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視頻)
用一個洗耳球和塑料管來模擬心臟收縮與舒張過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運輸的形式。
總結:心跳使血液在人體內不停地循環,血液向人體各處不斷輸送氧氣和養分,同時又將身體內產生的廢氣通過肺部排出體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發生了什么變化?(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快。)
二、課外延伸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我們心肺功能,身體更健康。
三、總結。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幢砻娣e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愿意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點】
方糖溶解實驗的研究
【教學難點】
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相同條件的控制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筷子1、玻璃杯2、熱水和冷水、糖塊3、食鹽1、勺子1、水槽1。
【教學過程】
一、哪一個溶解的快。
1。復習:一個物體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問:取兩份同樣多的食鹽,每份大約10克,同時放入同樣多的水中(25ml),觀察比較哪一杯中的食鹽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學生觀察實驗。(教師指導對比方法)
4。整理觀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條件:溫度對溶解有沒有影響呢?(60攝氏度左右,強調安全。)
6。學生觀察實驗。(教師進一步指導實驗操作)
7。整理觀察信息進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塊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2。學生猜想形成假設:用攪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熱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將肥皂切成小塊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實驗設計。(小組設計實驗,用圖示或文字等方法記錄設計方案。)
。1)小組討論:怎樣利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每組設計一兩個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
。2)各組實驗設計交流匯報補充完善。教師板書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重點指導對比實驗中變量的控制。)
(3)請一組演示其中一個對比實驗,其余學生觀察評議確保每組都能正確操作。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回應假設,總結評價。(注意引導學生反思實驗過程中的不足)
5。整理課堂共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
6。下面讓我們來吃一塊方塘,猜猜看,一塊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時間?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6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2、了解血液循環器官的構成及循環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據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三、本課小結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系
2、要求學生繼續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7
【教學目標】
1、認識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漫入水中的物體,會受到豎直向上托舉的力,正因為有浮力,物體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過實驗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影響,懂得不管物體是漂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在水里都會產生浮力。
3、通過實驗,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
4、通過讓一張A4紙在水中承載更多的硬幣這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過閱讀《曹沖稱象》這個故事,體會這個故事中包含的科學道理。
【教學重點】
認識浮力,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操作,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水槽、測力計、一些常見的物體、天平、活動手冊上的實驗記錄表、A4紙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浮力
1、出示一個水槽,教師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紙、塑料小尺、小木塊等物體,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物體放入水中有什么現象?
這些物體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為什么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力的作用,這種力叫作浮力
3、出示課本32頁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豎直向上托舉的力,這種力叫作浮力。正因為有浮力,物體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學生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活動二: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師引導:物體因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會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2、出示課本32頁下面的圖和文字,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相關的文字,了解本次實驗的方法及要求。
實驗目的: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水槽、一塊底面積比較大的橡皮等。
實驗方法:先測出橡皮在空氣中受到的拉力,再測一測這塊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較一下兩次測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討論: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會怎樣變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會變小,這是因為浮力的作用。
4、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測量橡皮在空氣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說一說自己測得的數據。教師小結:通過測量,我們發現橡皮在空氣中受到的拉力較大,放入水中再用測力計測量,會發現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較小。這說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這同時也說明,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換句話說,物體不管是漂浮的還是下沉的,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
活動三: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
1、教師引導:有的物體在水中會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在水中會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響了物體的沉浮狀態?下面我們繼續探究。
2、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作出推測。
推測一:與物體的重量有關。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沉浮狀態是不一樣的,重量大的物體容易沉下去,重量輕的物體容易浮上來。
預測二:與物體的體積有關,質量相同,體積不同的物體,沉浮狀態不一樣,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體積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們同樣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我們的推測,我們先來驗證推測一的說法。
4、出示課本33頁第1個實驗,學生仔細讀一讀,了解這個實驗的材料、方法與要求等。
5、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一邊實驗,一邊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6、全班交流,各小組分享自己的實驗現象,說一說實驗結論,教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物體沉浮狀態是不一樣的,通常來說,質量大的物體容易下沉,質量小的物體容易上浮。
7、驗證預測二的說法。
出示課本33頁的第2個實驗,引導學生看一看,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了解這次實驗的問題實驗材料以及實驗的方法和要求。
學生按要求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全班交流,分享實驗現象及實驗結論。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質量相同,體積不同的物體,沉浮狀態也不一樣,通常來說,質量相同,體積大的物體容易上浮,體積小的物體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過上面兩個實驗,你發現哪些因素會影響物體的沉浮狀態呢?
預設:一般來講,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質量,二是體積。
活動四:讓一張A4紙在水中承載更多的硬幣
1、我們剛剛探究了影響物體沉浮狀態的兩個因素——質量和體積,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活動,請大家想辦法讓一張A4紙在水中承載更多的.硬幣,看誰承載的硬幣最多。
2、出示課本34頁上面兩幅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動的要求。
3、教師引導各小組討論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讓一張A4紙在水中承載更多的硬幣。
4、各小組開始活動,運用本小組討論的方法進行操作。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活動情況。
5、各小組匯報活動結果,說一說本小組在A4紙上放了多少硬幣?
6、評選本次活動的優勝小組,采訪優勝小組成員,請他們說一說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讓A4紙承載這么多的硬幣?
預設一:將白紙折成一張紙船的形狀,可以承載更多的硬幣。預設二:將白紙折疊成長方體的形狀,把接觸水面的面積折得更大一些,這樣白紙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載更多的硬幣。
7、教師小結: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見,我們動手進行這個活動的時候,要想一想我們學習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靈活的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活動五:《曹沖稱象》中的科學道理
1、教師引導:我們大家小時候就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見識到了曹沖的聰明機智,那么,《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包含什么科學道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本34頁《曹沖稱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包含的科學道理。
3、全班交流,說一說這個故事中的道理。
預設:
《曹沖稱象》這個故事,運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曹沖稱象》這個故事中,曹沖靈活運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條件都不改變的情況下,質量相同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樣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頭的重量是一樣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稱稱量,不過石頭是一塊一塊的,可以稱出它們的重量。
活動六:課堂總結
《曹沖稱象》這個故事中曹沖聰明地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稱出了大象的重量。這也說明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想一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教學過程】
11、浮力
浮力概念
沉在水里的物體會受到浮力的影響
體積相同的物體,質量不同會影響物體的沉浮
體積比較大的物體浮,體積比較小的物體沉
紙船中放硬幣的數量與紙船的體積及放置技巧有關
《曹沖稱象》
運用浮力原理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8
【教學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的鳥類,了解鳥類的共同特點,知道鳥類也屬于脊椎動物。
2、通過實驗探究鴿子羽毛的特點,懂得羽毛的這些特點對鴿子所起的作用。
3、觀察各種鳥的鳥喙,看一看各種鳥的喙有什么不同,它們各自適合吃什么樣的食物。
4、觀察各種鳥的足,了解這些鳥足的特點,并想一想這些不同的足適合在什么環境下生存。
5、通過探究,懂得鳥各部位的特點,與它生存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是適應環境生存的需要。
【教學重點】
分別探究鴿子的羽毛、各種鳥的喙和足,看看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教學難點】
探究鴿子羽毛的特點及作用。
探究各種鳥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點,分別適合在什么環境下生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鳥的圖片、鴿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鏡、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各種各樣的鳥
1、教師引導:同學們,在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鳥,他們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會飛,有的不會飛。大家知道哪些鳥類呢?
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鳥的名稱,并說一說這些鳥的特點。
2、出示課本第8頁上面7種鳥類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并說一說這些鳥的名稱。
3、剛剛我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鳥,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鳥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
預設:
鳥身上長著羽毛,有翅膀,大多數鳥都會飛。
鳥都是卵生的。
鳥有鳥喙,但是沒有牙齒。
4、出示課本第8頁下面的三幅插圖,引導學生看一看,說一說這三幅插圖中分別是什么動物?
預設:
這三幅插圖中的分別是企鵝、鴨子、母雞。
5、教師引導:企鵝生活在南極,鴨子和母雞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兩種動物。其實,企鵝也好,鴨子和母雞也好,它們都屬于鳥類,并且都是脊椎動物。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1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過程與方法:
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
【教學重點】
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教學難點】
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教學準備】
氣溫統計表、云的統計表、風的統計表、平均降水量的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經過進一個月的天氣觀察,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已經記錄了很多相關天氣信息,今天,我們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總結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內容:
(一)統計天氣信息
1、討論統計方法。
。1)可以從天氣日歷上將相應的小紙卡取下來,然后分類
。2)也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依次記錄
2、分組統計
發給相應小組氣溫統計表、云的統計、風的統計表、平均降水量的統計表
(二)分析天氣信息
1、反饋:(1)統計云量的小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陰天或多云?哪種天氣最多?哪種天氣最少?
。2)統計云的'類型的小組:哪種類型的云最常見?哪種類型的云最少見?
。3)統計風向的小組:主要刮哪個方向的風?
(4)統計風速的小組:這段時間里刮風的天氣多嗎?通常刮大風還是微風?
。5)統計降水量的小組:這一季節的降水量有什么特點?
2、問:綜合各組的統計和分析匯報,能對這段時間的天氣情況進行概括總結嗎?
3、單元評價
。1)問:今天天氣怎樣?
。2)互評這個單元的學習情況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風向標是測量(風向)的儀器。
2、我們怎么知道下雨下了多少呢?簡單的辦法是用(雨量器)來測量。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2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云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云預示著不同天氣的來臨。
過程與方法: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在課外認真完成“天氣日歷”中關于云的觀察。
【教學重點】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難點】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并能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不同形狀的云的圖片,直徑約30cm的圓片,白紙
【教學過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問:關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網狀圖記錄學生想法。
二、探究內容:
。ㄒ唬┯^察云
1、問: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已經使用了晴天、多云、陰天等來描述和記錄對云量的觀察。那么,這些不同的天氣狀況是怎樣來劃分的呢?
2、師介紹方法:出示圓片,把天空當成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這個圓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進行區分。
3、室外觀察,明確任務:
。1)觀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狀。
。3)在觀察云的過程中,會產生哪些聯想
4、反饋
。ǘ⿲υ七M行分類
1、分組活動:根據不同形狀的云的照片,嘗試給云進行分類。
2、生匯報。
3、閱讀資料,了解科學家對云進行分類的方法。
4、再次觀測,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種類型的云,并記錄在天氣日歷中。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根據(云)的多少,可以區分晴天、多云、陰天。
2、氣象學家通常把云分成(積云)、(層云)、(卷云)三類。
五、課后反思。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08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2-13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5篇02-18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通用21篇)09-01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7篇02-13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通用26篇)10-30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7篇)02-13
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通用12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