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1
一、教學要求
(一)教材處理: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現行普通高中課時計劃》和 20**年頒發的《高中物理教學大綱》的規定,高一物理上學期講授高中物理Ⅰ類必修1物理教材,為貫徹新頒大綱精神,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編排特點,同時滿足將來高考“3+X”的實際需要,在不增加難度。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高二選修課的開設的前提下,對高二物理的教學作適當的調整。也就是側重文科類的學生學習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側重理科類的學生學習高中物理(必修加選修)第二冊和第三冊的.部分內容。認真鉆研教材內容,深刻體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注意研究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等因素。要依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和科學選擇教學方法。特別注意在高中學習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切忌要求過高、死記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糾正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的不良學習習慣和思維方法。
(二)教學進度
本學期共20周,實際安排授課時間17周,按每周2課時計算,共34課時。期中練習安排在第11周,期末練習安排在第21周。建議各章的教學時數為:
開 篇 激動人心的萬千體驗 1課時
第一章 怎樣描述物體的運動 5課時
第二章 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7課時
中期復習與練習
第三章 力與相互作用 8課時
第四章 怎樣求合力與分力 3課時
第五章 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 10課時
期末復習與練習
二、學生現狀分析
對高中一年級學生來講,物理課程無論從知識內容還是從研究方法方面相對于初中的學習要求都有明顯的提高,因而在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要經過一個從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轉變的適應過程,作為教師要耐心地幫助學生完成這個適應過程。首先要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與實驗的基本素養。其次要注意聯系實際,以學生熟悉的實際的問題或情景為背景,為學生搭建物理思維的平臺。第三,要注意知識與能力的階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對課堂例題和習題要精心選擇,不要求全、求難、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時要強調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強調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這是能力培養的基礎。
三、教改措施
1. 新課階段應把重點放在對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上,并完成課本習題及相應的補充題,每章結束,進行一次單元自測。
2. 認真學習新大綱,鉆研新教材,組織好集體備課,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好難易標準。
3. 大力開展教改實驗和專題研究。對課題研究的內容要逐一落實,并有所創新,另外,根據自身的特點,對教法上以“講授性為主、自學型為主、訓練型為主、開放性為主”的四大系列進行對比實驗。并找出它們的最佳結合點。
4. 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和興趣,指導學生搞好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特別應注意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物理知識的能力。教師應開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價值和思想教育內容,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專題研究。
5. 突出物理學科的特點,加強實驗教學。對演示實驗要求全做,對學生實驗有條件的學校要全做,條件暫不具備的學校至少要在課堂上演示,所有學生實驗要有實驗報告。
6. 加強對聯系生產、生活和現代科技成就的習題以及跨學科綜合習題的訓練。
7. 搞好課題研究,落實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電流的熱效應;知道導體中產熱的多少與電流、電阻和時間有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觀察、分析和討論演示實驗的過程,提高觀察、分析的能力,體會控制變量法的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家在研究問題時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電流熱效應的概念;探究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
【難點】
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有沒有注意過我們生活中的用電器在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發熱,比如將手靠近燈管的時候就會感受到熱,還有一些用電器就是利用發熱來工作的,比如電飯煲,這種現象該怎么解釋呢?引出電和熱之間的關系,導出課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電流的熱效應的概念:
根據導入的例子,教師進行講解電流的熱效應的概念,接著拋出另一個問題:通過導體的電阻產生的熱量的多少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2、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阻、電流及時間之間的關系。
學生猜想與導體的電阻、通電時間以及電流有關。
師生共同設計實驗方案:
①驗證與電阻的關系:兩個透明容器中密封著等量的空氣,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反映密閉空氣溫度的變化,封在兩個容器中的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組成串聯電路,保證電流相同;通電一定時間后,比較兩個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同時觀察其中一個容器中液面隨時間變化情況。
得到結論:在電流相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這個電阻產生的熱量越多。電阻一定,電流一定的條件下,時間越長,產生的熱量越多。
①驗證與電流的關系:兩個密閉容器中的電阻一樣大,在其中一個容器的外部,將一個電阻和這個容器內的電阻并聯,因此通過兩容器中電阻的電流不同。在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觀察兩個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
得到結論:在電阻相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通過一個電阻的電流越大,這個電阻產生的熱量越多。
師生共同總結上述兩個實驗的結論并體會控制變量法在探究“影響因素”類問題中的應用。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用電器是利用電阻來發熱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所學知識。
作業:預習“焦耳定律”的內容,搜集有關焦耳的'故事。
焦耳定律教案示例
焦耳定律教案示例
(一)教學目的
1、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2、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引出焦耳定律。
3、理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公式、單位及其運用。
(二)教具
如圖的實驗裝置一套(比課本上圖9梍7的實驗裝置多用一個乙瓶和一塊電流表)。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問:
1)燈泡發光一段時間后,用手觸摸燈泡,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2)電風扇使用一段時間后,用手觸摸電動機部分有什么感覺?為什么?學生回答:發燙。是電流的熱效應。
再通過課本本節開始的?和圖1,引入新課。
2、新課:
①介紹如圖1的實驗裝置,告訴學生RARB,RB=RC,通電后,IA=IB,IBIC(從電流表的示數可知道I的數值)。
②問: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研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
③問:該實驗的原理是什么?觀察什么?向學生講述:當電流通過電阻絲A、B、C時,電流產生的熱量就使三個瓶中的煤油溫度升高、體積膨脹,瓶塞上面原來一樣高的液柱就會逐漸上升。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液面就會上升得越高。我們可以通過三個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比較電流產生的熱量。
④教師演示實驗,記錄下在同一時刻三管中煤油液面的高低情況:hChAhB。
⑤分析:
問:比較A、B兩瓶,什么相同?(I、t相同),什么不同?(R不同,RARB;玻璃管中煤油上升的高度不同,hAhB)說明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在通電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條件下,電阻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問:比較B、C兩瓶,同上問(略)。
引導學生回答:在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條件下,電流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教師指出;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
問:上述實驗中,若通電時間越長,瓶中煤油上升得將會怎樣?(學生答;越高)引導學生回答:在通電電流和電阻相同的條件下,通電時間越長,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2)師生共同歸納,教師指出,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通過大量的實驗,總結出焦耳定律。
①內容: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②公式:Q梍I2Rt。③單位:
I一安,R一歐,t一秒,Q一焦。注意:焦耳定律是實驗定律,在此可向學生講一些焦耳的故事,以激發學生勤奮學習,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
(
3)根據電功公式和歐姆定律推導焦耳定律。若電流做的功全部用來產生熱量即
Q梍W,又∵W=UIt
,根據歐姆定律U=IR
,Q=W=UIt=I
2Rt
開(4)指出:焦耳定律適用于任何用電器的熱量計算,對只存在電
(5)例題:
例2:某導體的電阻是2歐。當1安的電流通過時,l分鐘產生的熱量是多少焦?
例3:一只220V45W的電烙鐵,在額定電壓下使用,每分鐘產生的熱量是多少?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此題?
(6)討論:(先由學生說,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歸納)
①課文前面?中的為什么覺察不出和燈相連的電線發熱。
分析:因為電線和燈串聯,通過它們的電流是一樣大,又因為燈的電阻比電線的大得多,所以根據焦耳定律Q=I2Rt可知,在相同時間內電流通過燈產生的熱量比通過電線產生的熱量大得多。因此,燈泡熱量發光,而電線卻感覺不到熱。
②課文前面?中的和電爐相連的電線為什么顯著發熱?
分析:照明電路的電壓是一定的,由P=UI可知,電路中接入大功率電爐時,通過的電流大,在電線的電阻相同的情況下,跟電爐相連的電線中通過的電流比跟燈泡相連的電線中通過的電流大得多。所以根據焦耳定律Q=I2Rt可知,在相同的時間內,電流通過跟電爐相連的電線產生的熱量比通過跟燈泡相連的電線產生的熱量大得多。因此跟電爐相連的電線顯著發熱,有可能燒壞它的絕緣皮,甚至引起火災。
③討論課本本節中的想想議議,讓學生自己說。
討論小結:應用公式解釋判斷問題時,必須注意條件。
3、小結:略。
(四)說明
1、研究焦耳定律的實驗是把課本上的1、2兩次實驗同時進行。閉合開關后,讓學生同時觀察三個瓶里玻璃管中煤油液面升高的情況(在課前就把實驗電路連接好),這樣,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分析實驗,引出焦耳定律及運用焦耳定律上。
2、Q=W只對純電阻電路(如燈泡、電爐等)適用,對非純電阻電路(如含電動機的電路)不適用,這一點要向學生交待清楚。
注:本教案依據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冊九章。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3
教學目的:
1、了解電能輸送的過程。
2、知道高壓輸電的道理。
3、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高壓輸電的道理。
教學用具:
電能輸送過程的掛圖一幅(帶有透明膠),小黑板一塊(寫好題目)。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通過發電機我們可以大量地生產電能。比如,葛洲壩電站通過發電機把水的機械能為電能,發電功率可達271.5萬千瓦,這么多的'電能當然要輸到用電的地方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輸送電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1、輸送電能的過程
提問:發電站發出的電能是怎樣輸送到遠方的呢?如:葛洲壩電站發出的電是怎樣輸到武漢、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學生憑生活經驗能回答:是通過電線輸送的。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可以回答:是通過架設很高的、很粗的高壓電線輸送的。
出示:電能輸送掛圖,并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作介紹。
板書:第三節 電能的輸送
輸送電能的過程:發電站→升壓變壓器→高壓輸電線→ 降壓變壓器→用電單位。)
2、遠距離輸電為什么要用高電壓?
提問:為什么遠距離輸電要用高電壓呢?學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師說:這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板書:(高壓輸電的道理)
分析討論的思路是:輸電→導線(電阻)→發熱→損失電能→減小損失
講解:輸電要用導線,導線當然有電阻,如果導線很短,電阻很小可忽略,而遠距離輸電時,導線很長,電阻大不能忽略。列舉課本上的一組數據。電流通過很長的導線要發出大量的熱,請學生計算: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壓輸電線電阻約400歐,如果能的電流是1安,每秒鐘導線發熱多少?學生計算之后,教師講述:這些熱都散失到大氣中,白白損失了電能。所以,輸電時,必須減小導線發熱損失。
3、提問:如何減小導線發熱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 ,減小發熱 ,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減小輸電時間 ,二是減小輸電線電阻 ,三是減小輸電電流 。
4、提問:哪種方法更有效?
第一種方法等于停電,沒有實用價值。第二種方法從材料、長度、粗細三方面來說都有實際困難。適用的超導材料還沒有研究出來。排除了前面兩種方法,就只能考慮第三種方法了。從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種辦法是很有效的:電流減小一半,損失的電能就降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通過后面的學習,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辦法了也是很有效的。
板書結論:(A:要減小電能的損失,必須減小輸電電流。)
講解:另一方面,輸電就是要輸送電能,輸送的功率必須足夠大,才有實際意義。
板書:(B:輸電功率必須足夠大。)
5、提問:怎樣才能滿足上述兩個要求呢?
分析:根據公式 ,要使輸電電流 減小,而輸送功率 不變(足夠大),就必須提高輸電電壓 。
板書:(高壓輸電可以保證在輸送功率不變,減小輸電電流來減小輸送電的電能損失。)
變壓器能把交流電的電壓升高(或降低)
講解:在發電站都要安裝用來升壓的變壓器,實現高壓輸電。但是我們用戶使用的是低壓電,所以在用戶附近又要安裝降壓的變壓器。
討論:高壓電輸到用電區附近時,為什么要把電壓降下來?(一是為了安全,二是用電器只能用低電壓。)
板書:(3。變壓器能把交流電的電壓升高或降低)
三、引導學生看課本,了解我國輸電電壓,知道輸送電能的優越性。
四、課堂小結:
輸電過程、高壓輸電的道理。
小能量損耗而采用提高電壓的方法,可是在提高電壓后相應的對一些設備的要求也會提高,請調查在高壓輸電和低壓輸電過程中的投入產出比。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運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3、學會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學會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物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生活情景的再現和實驗模擬體會物理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3、通過對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實際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義,并感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情景,激發求知欲望和探究的興趣。
2、通過對力的分解實際應用的分析與討論,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自覺性,培養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按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難點: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觀察一幅打夯的圖片,分析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擬打夯,指出用多個力的共同作用來代替一個力的作用的實際意義,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個力分解成幾個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個力可分解為幾個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個力的作用可以分解為任意幾個力,最簡單的'情況就是把一個力分解為兩個力。
(三)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遵循什么規則?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因此把一個力分解為兩個分力也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四)力的分解實例分析
以一個力為對角線作平行四邊形可以作出無數個平行四邊形,因此把一個力分解為兩個力有無數組解,但如果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
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
[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將物塊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壓彎,同時物塊沿斜面下滑.
[結論]重力G產生兩個效果:使物體沿斜面下滑和壓緊斜面.
[分析]重力的兩個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傾斜角有何關系?
[結論]通過作圖和實驗演示可看出傾角越大,下壓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
[問題]游樂場的滑梯為什么傾角很大?山路為什么要修成盤山狀?
[分析]斜面傾角越大,使物體下滑的力越大,物體越容易下滑,故公園滑梯傾角較大,但山路若直接從山腳往山頂修,則傾角太大,車輛上坡艱難而下坡又不安全,是不可行的,修成盤山狀則可解決這個問題。
二、直角支架所受拉力的分解
[實驗模擬]同學甲用一手撐腰,同學乙用力向下拉甲同學的肘部,讓同學談體會,即分析向下拉肘部的力產生的作用效果。
[實驗演示]在支架上掛一重物,觀察橡皮膜的變化,分析重物對支架的拉力產生的作用效果。
[分析]支架所受拉力一方面擠壓水平桿,另一方面拉伸傾斜桿。
[分解]按效果分解拉力并作出平行四邊形法。
三、劈木柴刀背上力的分解
[觀察圖片]為什么一斧頭下去,木樁被劈開了?作用在斧頭上的力實際產生了什么效果?
[小實驗]同學甲雙手合十,同學乙用一只手試圖從甲的兩手中間劈下去,體會手上的感覺。
[分析]乙同學的手向兩側擠壓甲同學的兩只手,因此刀背上的力的作用效果也是使得刀的兩個側面去擠壓木柴。
[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刀背上的力,作出平行四邊形,并比較分力與合力的大小關系。
[思考]由生活經驗可知砍柴的刀越鋒利越容易把柴劈開,為什么?分析分力大小跟分力夾角的關系。
[體驗]通過小實驗體會在合力一定的情況下,分力大小隨其夾角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用一根羊絨線,中間吊一個砝碼,觀察當抓住線的兩手距離不斷增大時線有何變化。
用兩個彈簧秤共同拉一個砝碼,拉的夾角逐漸增大,觀察彈簧秤示數的變化。
[規律總結]在合力一定的情況下,對稱分布的兩個分力的夾角越大,分力越大。
[應用]
如何把陷進泥潭的汽車拉出來?
如何移動一只很重的箱子?
(五)小結:
1、知道什么叫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3、掌握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碰撞的特點,物體間相互作用時間短,而物體間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廣義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學會用動量守恒定律解決一維碰撞問題。
重點:
強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
難點:
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教學過程:
1、碰撞的`特點:
物體間互相作用時間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彈性碰撞:
碰撞過程中,不僅動量守恒、機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統動能之和不變
3、非彈性碰撞
碰撞過程中,僅動量守恒、機械能減少,碰撞后系統動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統動能和,若系統結合成一個整體,則機械能損失最大。
4、對心碰撞和非對心碰撞
5、廣義碰撞散射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2、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這幾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并會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確要研究圓周運動中的最簡單的情況,勻速圓周運動,接著從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頻率、轉速等概念,最后推導出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間的關系,中間有一個思考與討論做為鋪墊。
教法建議
關于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學建議是:通過生活實例(齒輪轉動或皮帶傳動裝置)或多媒體資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有運動快慢與轉動快慢及周期之別,有必要引入相關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學習線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據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結合課件)引導學生認識弧長與時間比值保持不變的特點,進而引出線速度的大小與方向。同時應向學生指出線速度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學習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時,應向學生說明這兩個概念是根據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和描述運動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每通過一段弧長都與轉過一定的圓心角相對應,因而物體沿圓周轉動的快慢也可以用轉過的圓心角與時間t比值來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據勻速圓周運動具有周期性的特點,物體沿圓周轉動的快慢還可以用轉動一圈所用時間的長短來描述,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講述角速度的概念時,不要求向學生強調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講述概念的同時,要讓學生體會到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線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頻率保持不變的圓周運動。
關于“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間的關系”的教學建議是:結合課件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幾個物理量在對圓周運動的描述上雖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并引導學生從如下思路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各量之間的關系及其應用
主要設計:
一、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物理量。
(一)讓學生舉一些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
(二)展示課件1、齒輪傳動裝置
課件2、皮帶傳動裝置
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認識,引起思考和討論
(三)展示課件3:質點做勻速圓周運動
可暫停。可讀出運行的時間,對應的弧長,轉過的圓心角,進而給出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頻率、轉速等概念。
二、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間的關系:
(一)重新展示課件
1、齒輪傳動裝置。讓學生體會到有些不同的點線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點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線速度大小不同;進而此導同學去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
圓周運動是一種特殊的曲線運動,也是牛頓定律在曲線運動中的綜合應用。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多,且許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線速度)在時刻變化,因此,本單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學困點。教師如何根據自己的學生把握教材的難易,設計好教案,對順利完成好本單元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
1、向心力:一本參考資料給向心力下了如下定義: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到指向圓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我認為這個定義是不確切的,其一是容易給學生產生誤導,認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要受到一個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個力、或幾個力的合力、還可以是某種力的分力。魯科版在本知識點教材處理比較好,先通過細繩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圓周運動的演示實驗,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一定要受到一個始終指向圓心等效力的作用,這個力叫做向心力。這個定義也比較科學,學生容易接受,且給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間,教師在后面的教學中,再通過圓周運動的實例引導學生逐漸認知向心力。在新課教學中,對有些復雜問題應循序漸進,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學習向心加速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這個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圓心的合力,這個合力叫向心力。這樣給出向心力顯得有點抽象,學生不容易接受。
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過質點做勻速圓周運動,找出△t時間內的速度變化量△v,△v△t求出平均加速度,當△t趨近零時,△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圓心,既為質點在該位置的加速度,稱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給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學方案,邏輯性強,學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來龍去脈,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極限概念,大部分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從課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此本教學方案適宜優秀學生。魯科版教教材是通過圓周運動物體的受力分析,總結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然存在一個由向心力產生的加速度,這個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與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終指向圓心,然后直接給出向心加速度的數學表達式,省去了復雜的數學推導,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學生感覺容易接受,師生互動較為活躍。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7
知識目標
1、知道產生的條件;
2、能在簡單的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靜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靜;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產生的條件以及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靜與滑動的區別對比,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產生的條件和規律.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兩個互相接觸且有相對滑動或的物體,在它們的接觸面上會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稱為滑動;
2、兩個物體相互接觸,當有相對滑動的趨勢,但又保持相對靜止狀態時,在它們接觸面上出現的阻礙相對滑動的作用力
3、兩個物體間的滑動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成正比.
4、動摩擦因數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
5、的方向與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6、靜存在值——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課的內容分滑動和靜兩部分.重點是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通過演示實驗得出關系.
2、難點是在理解滑動計算公式時,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運動物體受到的時,學生往往直接將重力大小認為是壓力大小,而沒有分析具體情況.
教法建議
一、講解有關概念的教法建議
介紹滑動和靜時,從基本的事實出發,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使學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內容是本節的難點,所以在講解時不要求“一步到位”,關于的概念可以通過實驗、學生討論來理解.
1、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和生產中利用的例子;
2、讓學生思考討論,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靜止的物體一定受到靜;
(3)、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受到靜;
主要強調:是接觸力,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即在運動中也可以充當動力,如傳送帶的例子.
二、有關講解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法建議
1、滑動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物體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跟物體間的正壓力有關;但和接觸面積大小無關.注意正壓力的解釋.
2、滑動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動摩擦因數跟兩物體表面的關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動摩擦因數越小.實際上,當兩物體表面很粗糙時,由于接觸面上交錯齒合,會使動摩擦因數很大;對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潔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動摩擦因數更大,表面越光潔,動摩擦因數越大.但在力學中,常稱“物體表面是光滑的”這是忽略物體之間的的一種提法,實際上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與上面敘述毫無關系.
3、動摩擦因數()是一個無單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響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
4、靜的大小,隨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靜不能無限度的增大,而有一個值,當外力超過這個值時,物體就要開始滑動,這個限度的靜叫做靜().實驗證明,靜由公式所決定,叫做靜摩擦因數,為物體所受的正壓力.的大小變化隨著外力的變化關系如圖:滑動的大小小于靜,但一般情況下認為兩者相等.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了解物體的彈性;
2、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秘,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建立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
【難點】
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前,給每個學生小組分發彈簧和尺子,讓每個小組試著把玩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壓彈簧,用力彎動尺子等。在操作過程中思考被拉或壓的彈簧,彎動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點是什么?大家可否試著舉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諸如這個彈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體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由此引入物體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是源于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這種力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彈力。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概念: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提問: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學生會產生疑惑分歧,但教師此時可以不用詳解,而是做現場演示實驗1,讓學生觀察用手擠壓時XX形變(雙手握住注滿紅墨水的燒瓶,用力擠壓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液面上升。)
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深刻的印象,也會用視頻播放演示實驗2: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演示(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M和N,讓一束光依次被這兩面鏡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個光點。用力壓桌面,觀察刻度尺上光點位置的變化。)
學生觀察后思考: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觀察到什么樣的實驗現象?我們用了什么樣的方法?那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分析得出:通過微觀放大的方法觀察,我們發現原來不容易觀察的瓶子和桌面也發生了形變。
歸納: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一切物體都可以發生形變,形變分為很多種類,有些物體在形變后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提問: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是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恢復原狀呢?請舉例說明?
學生能舉出有時彈簧拉得過長就恢復不了原狀。指出: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根據前面的鋪墊,總結彈力的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例舉蹦床的例子說明。
(二)幾種彈力的方向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書與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學生一起分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指出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都是彈力。
舉出實例:給出吊燈圖片,做出分析。以燈為研究受力對象,鏈子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吊住吊燈,鏈子發生形變。鏈子被拉長,就要企圖恢復形變。這里施力物體——鏈子,受力物體——燈。這時候鏈子對燈的拉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
做出總結:彈力方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繩的拉力總是沿著繩子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給出如下三個圖片,要求學生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歸納總結:
三種接觸情況下彈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觸,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2)點面接觸,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3)點點接觸,垂直于接觸點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體。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歸納彈力的相關知識點。
作業:預習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彈力大小的特點。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9
【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熱輻射及熱輻射的特性。
2、了解黑體輻射,了解黑體熱輻射的強度與波長的關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及提出的科學過程,領會這一科學突破過程中科學家的思想。
4、了解宏觀物體和微觀粒子的能量變化特點,體會量子論的建立深化了人們對于物質世界的認識。
【教學重點】
能量子的概念。
【教學難點】
黑體輻射的實驗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為主,啟發、引導。
【教學用具】
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19世紀末,牛頓定律在各個領域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機械運動方面不用說,在分子物理方面,成功地解釋了溫度、壓強、氣體的內能。在電磁學方面,建立了一個能推斷一切電磁現象的Maxwell方程。另外還找到了力、電、光、聲等都遵循的規律———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當時許多物理學家都沉醉于這些成績和勝利之中。他們認為物理學已經發展到頭了。
1900年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新年慶祝會上,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作了展望新世紀的發言:“科學的大廈已經基本完成,后輩的物理學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就行了。” “但是,在物理學晴朗天空的遠處,還有兩朵令人不安的烏云。”
這兩朵烏云是指什么呢?一朵與黑體輻射有關,另一朵與邁克爾遜實驗有關。然而,事隔不到一年(1900年底),就從第一朵烏云中降生了量子論,緊接著(1905年)從第二朵烏云中降生了相對論。經典物理學的大廈被徹底動搖,物理學發展到了一個更為遼闊的領域。正可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能量量子化的發現——物理學新紀元的到來”。
二、進行新課
1、黑體與黑體輻射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27第一段,思考:什么是熱輻射,物體的熱輻射有什么特性?(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
(1)熱輻射現象
師:我們周圍的一切物體都在輻射各種波長的電磁波,這種輻射與由于物體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發而造成的,它與溫度有關,因此稱為熱輻射。
所輻射電磁波的特征與溫度有關。當溫度升高時,熱輻射中較短波長的成分越來越強。例如:在給鐵塊加熱使其溫度升高時,從看不出發光到暗紅到橙色到黃白色,這表明輻射強度按波長的分布情況隨物體的'溫度而有所不同。
課件展示:鐵塊在溫度升高時顏色的變化(下圖)。
(板書)1熱輻射
①定義
②特性
輻射強度按波長的分布情況隨物體的溫度而有所不同。
(2)黑體
教師:除了熱輻射之外,物體表面還會吸收和反射外界射來的電磁波。不同的物體吸收和反射電磁波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板書)能全部吸收各種波長的電磁波而不發生反射的物體,稱為絕對黑體,簡稱黑體。
教師:課件展示黑體模型(如下圖)并進行闡釋。
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帶小孔的空腔,那么射入小孔的電磁波在空腔內表面會發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終不能從空腔射出。這個小孔可近似看作黑體。
2、黑體輻射的實驗規律
教師:一般材料的物體和黑體輻射電磁波的情況有什么不同呢?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學情分析
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剛剛學過交變電流的有關知識,電感和電容對學生而言也并不陌生。學生是帶著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應善于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差異,引發新舊知識之間的沖突,利用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學生順利完成新知識的自主建構。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
2.知道感抗和容抗的物理意義及影響因素。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通過猜想、假設、實驗、交流合作與分析論證,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如何通過實驗現象得出相關的實驗結論的方法。
2、深刻理解對比的實驗方法在該實驗中的應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實驗過程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2、在科學探究和科學辯論中提高科學素養。
3、培養理論聯系生活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三、教學重點:
1、探究活動的情境創設及學生探究過程的調控與把握。
2、感抗和容抗的影響因素及特點分析。
3、電容和電感線圈對交流電阻礙作用規律的得出及相關應用。
四、教學難點:
1、影響感抗和容抗的因素及特點分析。
2、電容和電感對交流電阻礙作用的得出及相關應用。
3、學生探究過程的調控與把握。
五、教學過程:
(一)意想不到的實驗
(免去新課導入的過程,直接將情境融入內容。)
師:今天我們學習“電容和電感對交變電流的影響”,那么什么是電感呢?
1、學生回答
2、課件展示
師:看來電感就是由導線繞制而成的。如果把電感和小燈泡串聯接入電路,會發生什么事情?
生:小燈泡會亮。
(教師演示,燈果然亮了)
師:我們再來看一遍。
(教師演示,燈亮了,但明顯比剛才變暗了。)
師:這是怎么回事?
(面對意想不到的新情況,學生開始議論紛紛。)
請一位同學上臺觀察,然后把看到的情況向大家匯報。
(揭開謎底)課件展示電路圖如下:
師:為什么將電源由直流切換為交流,燈泡變暗了?
學生自主探究:
a)小組討論
b)獲得結論:交流——自感現象——燈變暗
(二)探究感抗的大小
1、感抗:電感線圈對交流電的阻礙作用叫感抗。
2、學生自主分析影響感抗的因素:
1)猜想與假設
感抗是由于自感現象而產生的。
自感電動勢越大感抗越大。
交變電流頻率越大,電流變化越快。
2)實驗探究:(小組內分工合作,組間競爭)
(1)保持線圈的自感系數L不變,將直流(f=0)和交流作對比:
(2)保持交流電的頻率f不變,改變線圈的自感系L:
3)結論(小組匯報):線圈的自感系數L越大,交流電的頻率f越高,電感線圈對交流電的阻礙作用就越大,即感抗越大。
3、感抗的應用——扼流圈
(1)低頻扼流圈(課件展示畫面)
結構特點
功能特點
由銅線繞制而成直流電阻很小,通常可以忽略
有鐵芯、線圈匝數多(幾千匝,甚至超過一萬)自感系數很大,一般為幾十亨
作用:對低頻交流電的阻礙作用很大(對高頻交流電的阻礙作用更大)
學生總結特點:通直流,阻交流(低頻和高頻)
注意問題:低頻扼流圈的造價較高
(2)高頻扼流圈(結合畫面)
結構特點
功能特點
多為空心,少數有鐵芯;自感系數很小,一般為幾毫亨
匝數少,幾百或幾千
作用:只對高頻交流電有較大的阻礙作用;對低頻交流電的阻礙作用較小,對直流電的阻礙作用極小(直流電的頻率f=0)
學生比較該規律中頻率的變化,總結高頻扼流圈的工作特點:通直流,通低頻,阻高頻。
(三)“不可理喻”的電容
師:什么是電容?
生:兩個相互靠近而又彼此絕緣的導體組成電容。是一種儲存電荷的容器。
師:既然構成電容的兩個導體彼此絕緣,電荷無論如何也無法通過電容,如果把它和小燈泡串聯接入電路,打死我也不相信燈泡會亮!大家覺得呢?有沒有反對意見?
(學生稍許沉默,然后開始討論。注意:老師并沒有“命令”學生這么去做,完全是自發的討論。)
同學甲:我覺得在交流電路里,情況可能不是這么簡單。
師:那你怎么認為?
生甲:我覺得燈可以亮。補充一下,這是一種猜測,因為交變電流方向在不斷變化嘛。
師:我覺得你分析的挺有道理,但你能不能回答我另一個問題?
生甲:請講。
師:如果兩根導線的線頭互相靠近,這算不算電容?
生甲:(略加思索)應該算!
師:那好,一天晚上,你正在臺燈下勤奮學習,有人悄悄剪斷了你家的導線。
生甲:這個......
師:那我們就讓事實來說話吧。
(邀請生甲上臺操作。)
接直流電源:燈不亮。
接交流電源:燈亮了!
師:雖然我一直在堅持自己的觀點,但我們必須得相信事實。看樣子是我錯了。請問生甲,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想?
生甲:(不好意思地)沒想到我是正確的。只時還不太明白。
師:你的表現其實真的很不錯!
(學生鼓掌。)
師:那么電容是如何“通交流”的呢?
師生共同分析,鼓勵更多同學發表自己觀點。
結論:在交變電壓的作用下,電容器交替進行充、放電,電路中就有了電流。
(四)探究容抗的大小
師:請問生甲,你家的`電線被剪斷了,為什么不能導電?
生甲:我還沒想明白。
師:請大家想想,交變電流可以“通過”電容器,電容器對交變電流有沒有阻礙作用呢?
1、電容對交流的阻礙作用的大小用容抗表示。
2、自主探究(教師應做好啟發和引導工作):剪斷的導線為什么不能“通”交流呢?
猜想:“距離”太大;正對面積太小—電容太小
聯想:電容靠不斷充放電來“通”電流。
推想:電容大一次充電量大;頻率高單位時間內充電次數多,所以電流大,容抗小。
3、結論:電容C越大,交流的頻率f越高,電容器的阻礙作用越小,容抗越小
4、實際應用: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頻、阻低頻。
(五)知識拓展(聯系實際,由物理走向生活)
(課件展示)電容不僅存在于成型的電容器中,也存在于電路的導線、元件及機殼間.有時候這種電容的影響是很大的,當交流的頻率很高時更是這樣.同樣.電感也不僅存在于成型的線圈中.下面將要學習的遠距離輸電線的電感和電容都很大,它們造成的電壓損失常常比電阻造成的還要大.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11
教材分析
三相電流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生應對它有一定的了解。但這里只對學生可能接觸較多的知識做些介紹,而不涉及太多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問題。三相交變電流在生產生活實際中應用廣泛,所以其基本常識應讓每個學生了解。
1、在介紹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時,除課本中提供的插圖外,教師可以再找一些圖片或模型,使學生明白,三個相同的線圈同時在同一磁場中轉動,產生三相交變電流,它們依次落后1/3周期。三相交變電流就是三個相同的交變電流,它們具有相同的最大值、周期、頻率。每一個交變電流是一個單相電。
2、要讓學生知道,三個線圈相互獨立,每一個都可以相當于一個獨立的電源單獨供電。由于三個線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它們達到最大值(或零)的時間就依次相差1/3周期。用掛圖配合三相電機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讓三個線圈通過星形連接或三角形連接后對外供電,一方面比用三個交變電流單獨供電大大節省了線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時提供兩種不同電壓值的交變電流。教師應組織學生觀察生活實際中的交變電流的連接方式,理解課本中所介紹的三相電的連接。
教學設計方案
三相交變電流
教學目的
1、知道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及特點。
2、知道星形接法、三角形接法和相電壓、線電壓知識。
教具:
演示用交流發電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本章前面學習了一個線圈在磁場中轉動,電路中產生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如果三組互成120°角的線圈在磁場中轉動,三組線圈產生三個交變電流。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三相交變電流。
板書:第六節三相交變電流
二、進行新課
演示單相交流發電機模型:只有一個線圈在磁場中轉動,電路中只產生一個交變電動勢,這樣的發電機叫單相交流發電機。它發出的電流叫單相交變電流。
演示:三相交流發電機模型,提出研究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
板書:
一、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
1、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互成120°角的線圈在磁場中轉動,三組線圈各自產生交變電流。
2、三相交變電流的特點:最大值和周期是相同的。
板書:三組線圈到達最大值(或零值)的'時間依次落后1/3周期
我們還可以用圖像描述三相交變電流
板書:三相交變電流的圖像
三組線圈產生三相交變電流可對三組負載供電,那么三組線圈和三個負載是怎樣連接的呢?
板書:
二、星形連接和三角形連接
1、星形連接
說明:在實際應用中,三相發電機和負載并不用6條導線連接,而是把線圈末端和負載之間用一條導線連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星形連接
①把線圈末端和負載之間用一條導線連接的方法叫星形連接(符號Y)
②端線、火線和中性線、零線。
從每個線圈始端引出的導線叫端線,也叫相線,在照明電路里俗稱火線。從公共點引出的導線叫中性線,照明電路中,中性線是接地的叫做零線。
③相電壓和線電壓
端線和中性線之間的電壓叫做相電壓。
兩條端線之間的電壓叫做線電壓。
我國日常電路中,相電壓是220V、線電壓是380V。
2、三角形連接
①把發電機的三個線圈始端和末端依次相連的方式叫三角板連接(符號△)。
②相電壓和線電壓。
兩條端線之間的電壓就是其中一個線圈的相電壓,所以三角形連接中相電壓等于線電壓。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 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3)通過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深刻理解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一規律;
(4)認識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間的矢量關系,認識加速度與和外力間的瞬時對應關系;
(5)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謹、有序的思維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系: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
2、利用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規定了合適的力的單位后,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從比例式變為等式。
3、進一步討論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牛頓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教法建議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頓第二定律,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系
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先研究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再研究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條件的保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條件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介紹數據處理方法(替代法):根據公式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產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為定量實驗。
1、加速度和力的關系
做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小車質量相同時,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作用在小車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與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
做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小車的質量成正比,即。
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表達式為:
4、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公式中的是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
舉例: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運動,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體
所受4個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筆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由此在處理問題時,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確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時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
舉例:靜止物體啟動時,速度為零,但合外力不為零,所以物體具有加速度。
汽車在平直馬路上行駛,其加速度由牽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當剎車時,牽引力突然消失,則汽車此時的加速度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兩種情況合外力方向相反,對應車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運動關系小結:
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決定物體產生的加速度: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同——→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反——→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以上小結教師要帶著學生進行,同時可以讓學生考慮是否還有其它情況,應滿足什么條件。
探究活動
題目:驗證牛頓第二定律
組織:2-3人小組
方式:開放實驗室,學生實驗。
評價:鍛煉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相關文章:
開學第一課教案07-10
開學第一課教案08-23
開學第一課教案09-04
小學開學第一課教案08-21
大班開學第一課教案07-14
開學第一課音樂教案07-14
政治開學第一課教案11-15
開學第一課教案【熱】07-13
【熱】開學第一課教案10-22
開學第一課教案【薦】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