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1
如何上好活動課,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課堂的掌控,學生的突發奇想,都是難以預見的。經過反復思考,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為以下幾點:
一、以提問的方式開場,——“同學們,我們的教室有多少扇窗?多少個門?那你們知不知道我們的教室有多長?”這個問題可以極大的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考慮到測量教室,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參與面窄以及測量過程后面的學生看不清楚的問題,于是我變測量教室的長度為測量黑板的長度。
二、思考:如何測量黑板的長度。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想出多種測量方法——用直尺、書本、卷尺等。
三、動手測量。在測量時,讓學生說出上臺測量的同學的測量過程。學生很少會想到用一本書或者一把尺子也能進行測量。然后,我提出問題,“如果老師這里只有一把尺子,或者一本書,能不能量出黑板的長度?”學生思考后,得出如果運用做標記的`方法,只用一把尺子或者一本書也可以量出黑板的長度。
四、總結測量過程及要點。這一部分可以讓學生回想測量的過程,從而總結出測量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需要一個緊挨著一個以及要做好標記。
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用書測量時,忽略了提醒學生注意書本測量時的擺放方法等。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2
《課桌有多長》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觀察與測量》的教學內容。
本單元內容在全冊教材中為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以他們的觀察、操作活動拉近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從有別于數的另一個角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而“桌子有多長”則是學生在測量中首先從厘米引發的對測量的理解,包括對為什么測量,用什么測量,怎樣測量和如何記錄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頭腦中建立起最初的長度單位——厘米的空間概念,使學生能夠自己估計出一定的長度,經歷由知到識不斷明確的過程。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我讓學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測量課桌有多長,出現不同的答案,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接下來認識尺子,進而認識1厘米,體會1厘米有多長,接下來認識2厘米、5厘米。
然后用尺子測量小棒的長度。認識尺子之后,是練習鞏固。
小熊測量同一支鉛筆卻出現不同答案時,由學生討論找出原因:怎么會這樣?起點位置對嗎?無論討論是否能立刻給學生一個結果,起碼每個學生都動腦筋思考了這個問題,達到了討論的目的——參與、思考。這也就是讓他們先自己探索獲取信息的一種途徑,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
此時,我再以一句簡練、切中要害的話總結和提示,順利地達到讓每個學生理解和牢記的效果,比起教師限制學生活動,先做示范,再讓學生模仿完成,要來得生動得多,積極得多。接著讓學生估一估數學書上的線,再量一量,再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
然后我引導學生學習測量不規則物體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長加以鞏固。問題來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讓學生小組合作量一量課桌有多長。
鑒于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我盡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
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上完課,我反思發現,有些情況是教師始料不及的,有時教師原先設計好的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課上雖也根據突發情況靈活變動了,但因種種原因,變動后課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許多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能激活課堂氣氛的構想沒能淋漓盡致發揮作用。
面對突發事件,課堂的駕馭能力還要提高,備課時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不斷提高自己的“二度設計”能力。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3
《鉛筆有多長》這節課是新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測量》的帶頭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米、厘米的基礎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兩個同等重要的知識板塊。整節課的設計,我針對學生平時生活中扔鉛筆這一現象,從情境創設入手,引起學生思考、爭論,使他們自身主動地產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欲望,然后引導他們通過估、量、找的方法開展數學活動,注重學生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反思及運用。一節課上下來,我頗有感觸:
在估、量、找三步驟教學時層次清晰,而且結合教材內容把估計貫穿教學始終,從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了他們的估測能力;通過實際測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另一方面經過量不斷調整學生原來的估計,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意識;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分米、1毫米長的物體,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所學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與米兩個長度單位,他們已經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單位測量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已經具備一定的估測能力。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調整,先安排學習毫米再學習分米,在引入分米時改變教材從估一估10厘米長的鉛筆入手做法,創設了讓學生用厘米為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讓學生在測量過程中認識到在實際測量中必須有一個比厘米大的單位----分米。這樣,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新知識的產生來源生活生產活動過程,同時也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本節課,不管是通過估測、測量產生出新的長度單位,還是在生活中、身邊尋找1分米和1毫米長的東西,至始至終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知識。在學習毫米與厘米、分米與米的關系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直尺,并把觀察結果填入表格中,讓他們自己發現毫米與厘米、分米與米的關系。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4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實質,我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達到較好的效果。
一、開展體驗性的學習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鉛筆有多長》一課中,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認識分米、毫米,體驗并建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和它們與其他單位間的關系。在體驗長度單位的意義活動中,學生的回答極其精彩。“分米可以用來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在體驗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時,學生討論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這樣教學,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深化相關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更好的掌握數學有效的學習途徑,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成功的愉悅。
二、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鉛筆有多長》教學時,認識1分米后,提出問題,“你能找出身邊的1分米嗎?”通過身邊的物品來感知1分米的長度,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節課的不足
這節課的知識點看似簡單,學起來卻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擔心學生沒搞懂,正因為擔心學生沒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環節我進行了反復的感知體驗,以至于精心準備的一些環節來不及讓學生品味,如“數學故事”可以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是個小遺憾。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5
《鉛筆有多長》這一課,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且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這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并為學習千米作準備。同時這部分知識對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來說也是個難點,不容易建立直觀概念。上完這節課后,我對本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認識到數學教學活動中小組的合作學習非常重要。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在教學《鉛筆有多長》這一課時,我努力為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情境,把測量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讓生活實際成為數學知識的源頭,使學習數學真正為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時拓寬應用數學知識的渠道,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6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且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這一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容易混淆。我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實質,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達到較好的效果。
1、讓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教學設計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現實的理解水平,在創設情境以及教學過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同時還要注重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去觀察、操作、思考,從而獲取知識。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鉛筆、橡皮、尺子、電話卡等實物入手,通過測量鉛筆、橡皮的長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長的物體,使學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從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間觀念,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源于生活,從而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數學資源,來引導學生投身數學實踐,培養數學能力,促進主動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以教材為本,活用教材,積極開發教材以外的資源。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沒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進行了恰當的加工。例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我將教材中的量鉛筆變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復。再如,教材中練一練的第1題估一估,量一量,我讓學生在學具中任選兩件自己喜歡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這樣就很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完成的也很積極。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情感體驗。
教學中,我始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這一過程,我認為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最大價值。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時要努力創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7
長度單位的教學,教材先安排了學生認識米和厘米,這兩個單位學生接觸的比較多,學生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用到或聽到。特別是厘米的認識,學生用的尺子就是厘米為單位的尺子,所以這兩個單位安排學生先學習,確實相對于其它長度單位,這兩個單位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所接受。
《鉛筆有多長》主要讓學生認識分米和毫米,毫米的認識是難點,因為毫米單位太小,學生平時接觸也不多,教學這部分內容,要靠實際測量和估算來突破難點。讓學生通過估算和測量硬幣的厚度,銀行卡的厚度,本子的厚度,書的厚度……從估算和測量中感受毫米單位的`大小。
分米的認識,讓學生找生活中用分米做單位的物品,不局限1分米。課堂上學生說了有的同學直尺20厘米是2分米,30厘米就是3分米,還有的是50厘米就是5分米,老師的尺子1米剛好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的進率就在學生觀察和探索中發現了。
這課教學學生說重要,用手比畫更重要,學生每說一個長度,都要配合一個動作把長度比畫出來,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對各種長度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學生形象思維遠比口頭表述記憶深刻。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8
《課桌有多長》是測量學習的第二節內容,是讓學生感受1厘米的長度,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到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也就是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自己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自己課桌的長度,發現每人測量的都不一樣,這時就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都是課桌的長度,每人測量的卻不一樣呢?在小組的討論中,孩子們發現是測量工具的不同引起的',這時引出了刻度尺。
由于不少孩子之前見過刻度尺,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手中的刻度尺,看看刻度尺上都有什么。在小組成員的比拼中,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觀察到刻度尺上的刻度線,0刻度,數字等信息,這就為接下來學習測量物體打下基礎。隨后,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測量自己鉛筆的長度,在動手測量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1、測量時沒有從0刻度開始,而是從尺子的邊緣開始。
2、尺子和鉛筆分離,沒有對齊。
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測量結果的不準確,在學生的匯報中,學生發現并整改問題,從而真正掌握測量的`方法。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是沒有0刻度怎么測量。我同樣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來探究,在小組的力量下,大部分學生能夠測量。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自己認識尺子,用尺子進行測量。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后進學生還是不能用尺子準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測量但不會畫錢,畫的線都是彎曲的,這是要加強訓練的地方。后期我會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尺子,在畫尺子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的奧秘。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03-17
《教室有多長》教學設計05-13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06-06
《鉛筆有多長》 教學反思04-09
《花邊有多長》教學反思01-02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06-05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06-06
《花邊有多長》教學反思04-23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