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熱《憫農》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熱《憫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憫農》教學反思1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里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書寫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我在教學《憫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
一開始我出示幻燈片(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說:“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著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么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說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說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說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征、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熱《憫農》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的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對當時黑暗社會進行了抨擊。這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在學習這首古詩前,我讓學生跟著伴奏唱李紳的《鋤禾》,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導入李紳的另一首憫農詩。教學中,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匯報交流,讓學生自由品讀感悟、自由練讀,并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也就能很快讀懂詩意。
我覺得光理解了詩意,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也很難理解為什么“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盡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著,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都說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再次對農民的同情。
但是在本堂課中由于前面放得太松,給學生自讀自悟時間多,造成后面內容上得太趕,讀都是在走過場,所以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重詩意,輕詩鏡。從作品的`存在升華到精神的境界是教學的難點。這里我沒有大膽設計想象環節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如:“透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雙手拽著媽媽的衣角哭泣著說:“媽媽,我餓,我餓。”老師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正拄著拐杖沿街乞討… …”同學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會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教學張力。
從情的感染說,使學生感受農民生活的極度悲慘。之后再來問孩子們“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一幕幕,你有什么疑問嗎?”來喚起學生的質疑,“為什么沒有人來幫助他們,沒人來管他們?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詩人把對統治者不關心百姓的不滿和憤恨濃縮成了——憫農;把自己的滿腔愁苦和無能為力都化成了——憫農;把對農民的同情和可憐都融進了——憫農。這樣一來就會很巧妙地提升了詩的內涵和表達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熱《憫農》教學反思3
《憫農》是我第一次給孩子們上的古詩課,因此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次活動首先是視頻導入,完整欣賞古詩,接著出示農民的圖片學習“鋤禾日當午”,我的圖片準備的不夠詳細,選用的是古詩視頻里種植禾苗的圖片,但現在的孩子大多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因此最好是將圖片換成農民伯伯在鋤草,這樣有利于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另外我的有一句提問是“太陽很大很熱”,但是太陽大不代表熱,提問不夠嚴謹。
接著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這句的講解中與孩子的互動太少,沒有深入引導幼兒對古詩的理解,例如可以問一問“為什么農民伯伯那么累呢?”需要和圖片相結合,引導孩子說一說。最后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最好是選擇班里孩子吃飯的照片,從而更加貼近生活。
根據總結,本次活動的開展中我存在以下不足:
1、圖片準備不充分,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看,需要選擇貼近他們生活的內容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有利于他們的.理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小班幼兒應該會看畫面,能根據畫面說出圖中有什么,發生了什么事等,所以需要準備好圖片幫助幼兒理解。
2、教師引導不夠,由于孩子對古詩的興趣不濃厚,因此很少有孩子能回答出我的問題,這個時候需要我一步一步的引導、耐心的等候,讓孩子產生好奇來增添興趣,而且提問的時候要和相應的圖片結合,要顧及到所有的孩子,不能總是用“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這樣的字眼。整個活動進行時我太過于著急,很多問題都有存在于自問自答,還有的問題存在著缺少啟發性,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只是像是強加于幼兒,有的問題重復提問。
古詩的學習對小班幼兒而言是比較難的,因此在以后的學習中需要從孩子感興趣的的地方入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再逐句的引導他們學習,尊重他們的學習方式。還可以加入動作,通過表情、動作和抑揚頓挫的聲音傳達書中的情緒情感,讓幼兒體會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進一步幫助其學習古詩。
【熱《憫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憫農》教學反思12-17
憫農的教學反思02-10
憫農的教學反思07-11
《憫農》教學反思12-02
憫農的教學反思01-05
《憫農》教學反思12-16
《憫農》教學反思范文07-02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07-20
憫農的教學反思通用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