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1
《十幾減幾》是在學生學習了十幾減9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上,通過“小貓釣魚”這條情景主線把計算教學的內容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解決的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
本課的教學容量大,學生接受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雖然用遷移類推的方法使學生在十幾減9的基礎上很快掌握了計算方法,但學生計算起來并不輕松。
課堂上采用靈活自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想加算減”的方法簡便,但也有少數同學認為先用整十減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優越性。教學中我讓學生討論說出具體的思路,同時并借助小棒來進行操作,在探究計算方法時,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讓學生交流哪一種方法好。學生在眾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1、在學習例題第一道問題算式的計算方法的時候,對學生放手太早,應該先引導一下,這樣效果會更好。
2、在講授計算方法的時候,應該多注重一些小結語言的收與放,做到更完美。
3、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感受,而是主動的獲取,必須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我以后會采取有效的途徑,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學生善于學習。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2
1.改變了傳統的計算教學的流程。
教材設定算法→教師講解算法→學生模仿算法→鞏固強化算法。教材設定的算法往往是教材編者(成人)認為比較簡單的、好的算法,而且通常只有一種算法。教師主要負責講解、示范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算法。顯然,這樣的計算教學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沒有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算法的建構,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盡管我們不提倡教學程序化,但獨立思考→交流反饋→自主選擇算法→遷移運用算法是算法多樣化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2.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當問題產生以后,解決問題便成為了學生學習的目標。但由于教師沒有提供解決問題的統一方法,學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賴的基礎,整個探究空間也有了比較大的自由度。學生既可以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這一問題,也可以“創造”出一種新方法來解決。于是便出現了案例中的7、8種算法,雖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卻也是學生自己腦力勞動的成果,而且對學生來說,數學方法可能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合適,“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機會依靠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
3.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評價與反思的過程。
學生在展示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時,他們同樣也關注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策略。當別人的方法與自己不同時,學生自然會產生“為什么他的方法與我的不一樣”,“我的方法到底有沒有問題”等想法,從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當他們確信自己的做法沒有問題時,則會去評價別人的方法,這實際上學生在優化算法。從這一角度看,優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統一的一種算法。應該把優化的過程作為一個學生主動尋找更好方法的過程來展開,不要追求全班幾十名學生算法的高度統一,應當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哪怕學生的選擇出現了兩種甚至多種算法。
其實,問題并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這種算法有沒有與學生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學生喜歡不喜歡這種算法。學生算法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思考習慣等,經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得到的結果,它植根于學生個體知識經驗,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緊密聯系,整個過程是學生創造的過程,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學生認為合適,自己喜歡,教師就應當加以肯定。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3
十幾減幾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十幾減9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講完這節課有以下感受:
1.上課開始以學生熟悉的“小貓觀金魚”的故事引入,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是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同時學生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適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2.本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這一知識基礎,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學生能將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十幾減幾的計算上來。因此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
3.在課堂上,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在反饋計算方法時,出現了許多好方法,在備課時預設的方法都出來了。學習十幾減9時,學生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沒有進行方法的擇優。在本課中,我讓學生將這幾種方法進行了比較,發現這幾種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在本課中,我還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能理解的方法進行計算。同時對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讓他們能用多種方法來算同一道題,以此來感受幾種方法之間不同的思考與轉化的思想。同時也讓這些學生有一些挑戰,而不至于總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
4.課后的練習創設了“智慧屋”,把各種練習題安排在里面,形式多樣,以課件來演示,學生非常感興趣,都爭先恐后的來回答問題。
5.算法多樣化。
新課標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我認為,“十幾減幾”這一內容,從知識層面來說,是學生今后學習“百以內減法”、“多位數減法”的基礎。但從技能層面來說,學生口算時所運用的幾種算法(如“破十減”、“想加算減”、“連續減”“找規律減”等),沒有優劣之分,因為當學生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熟悉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訣”一樣,將成為一種“數字性事實”運用到今后的減法運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記憶的方式即可。因此,這節課在對算法的要求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我也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次關注用自己的方法,加深對自己原有口算的理解,最終強化根據算式的特點或自身經驗選擇得來的方法。
6.加強練習,增強運算技能。
在新課程背景下,運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計算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只不過是教師要注意訓練的形式,“應減少單純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訓練”。這節課中,我設計了“你能做幾題就做幾題”、“同桌相互出題計算”、“游戲中計算”等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訓練,又不失趣味性。特別是最后一個練習“計算出結果,跟著相應的導游出游”,既能使全班學生參與,又使整堂課在一種活潑、生動的氣氛中結束。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4
本節課屬于計算教學,比較容易枯燥,本課的內容主要是結合小猴賣桃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十幾減9的問題,并通過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學生若理解和掌握了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學習后面的十幾減8、7等內容就比較輕松了。因此,這部分內容既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能否掌握好本單元知識的關鍵。
在課的開始我通過一些小練習來復習了上學期的知識。如: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多少?15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等。通過開火車的方式鞏固20以內的加法。在這部分,我做了一個小小的設計,9+1、9+2、9+3、9+4、9+5、9+6、9+7、9+8、9+9、9+10,讓學生開火車報得數。學生很快感受到算式的變化,并且回憶起得數的個位上數比加號后面的數少1。既可以讓學生熟悉9加幾,又能夠為接下來教學想加算減埋下伏筆。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圖意,自己描述圖意并列出算式13—9,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計算,并記錄過程。學生在經過無從下手,到有了一定的思路過程中,我給予了提示:想一想,上學期我們在學習10以內減法的時候,是怎么進行思考的。(學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想加做減”,以及“運用分合”拆數的方法。并且我給每個學生都準備了小棒,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有一定的依靠。漸漸的,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不僅計算出了答案,還能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交流算法過程:有學生提出10—9=1,3+1=4;13—3=10,10—6=4;不少學生都能想9+4=13,所以13—9=4。但書中出現的一個一個減,沒有一個孩子說出,說明孩子在自己內心就開始選擇優化方法。當我在大屏幕展示這種方法的時候,學生異口同聲的說太麻煩了。學生多數選擇想加算減的簡便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目標中,只要求學生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并沒有上升到找規律的環節。但我認為,找到規律,對于學生的計算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在練習的時候我有意識的把想想做做第5題□-9=□放在首位進行練習,當把十幾減9的所有題目都羅列出來后,讓學生尋找規律。很快,表面的規律出來了:被減數依次變大,減數不變,差依次變大。我繼續引導學生觀察,并把被減數的個位和差用紅粉筆進行標注。觀察能力強的學生馬上有了新的發現,差就是被減數的個位加上1。我順著他們的思路進行提問:為什么會多1?學生聯系計算的過程,得出“1”其實就是10里面的1,如果把9湊成10,那么就是減10,現在減多了,就是補個被減數的1。難點消除了,學生的計算速度有了飛速的發展。最后,我們進行了口算比賽,絕大多數學生能運用規律來進行計算。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5
本課在已有的”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十幾減9”。
先進行簡單的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口算復習,為學習新課進行鋪墊。本課通過“賣氣球圖”通過小朋友與賣氣球小丑對話,一個出條件和問題。組織學生圍繞“15個氣球,賣了9個,還剩幾個?”這個問題展開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接著組織學生用學具圓片擺一擺,和小組內互相交流。學生匯報:“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計算1+5=6”“因為9+6=15,所以15-9=6”“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很多解題方法。接著自己總結板書兩種方法:破十法,先算10-9=1,再計算1+5=6;想加算減法,因為9+6=15,所以15-9=6。本節課重點學習這兩種方法。再布置課本第10頁做一做第1,2題。
這節課通過引導學生擺圓片來探索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提倡算法的多樣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活躍,想出了非常多的計算方法。今后要多通過引導孩子自己探索解題方法,讓孩子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應用解題方法。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6
《十幾減5、4、3、2》是在學生經歷了十幾減9和十幾減8、7、6的學習基礎上學習的,學生的計算技能基本形成,計算方法基本熟練。與前面的十幾減9、8、7、6相比,在今天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得相對輕松。課開始,我首先復習了有關十幾減9、8、7、的計算,為學習本課新知做好鋪墊。新課時,我出示例題:
12-5=11-4=
12-4=11-3=
12-3=11-2=
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片刻之后,好幾個同學,都舉起小手匯報說計算完了,我趕緊走到這幾個做得特別快的同學身邊巡視,結果讓我驚訝,幾個同學錯誤現象居然如出一轍:
12-5=711-4=7
12-4=611-3=6
12-3=511-2=5
顯然,他們在計算每一組的第一題時,都是通過“想加算減”或“破十法”等方法進行認真計算的,而在計算第二、第三道時是利用規律在計算的,可惜的是,他們沒找到這種被減數不變,減數變小,差應該反而變大的規律,所以答案錯得一模一樣。看到他們的情況,我并沒有急著告訴他們規律,而是讓他們再用方法認真算一遍。與此同時,我巡視了一些算得比較慢的同學,他們的答案更是算對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同學們對于“想加算減”、“破十法”還是掌握得不錯,但速度不是很快。
講評時,我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算的,學生基本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對他們給予了積極鼓勵。同時,我針對剛才嘗試練習中出現的錯誤現象,耐心引導學生共同探索“被減數不變,減數變小或變大,差變化的規律”。首先我肯定了那幾個同學特別愛動腦,能夠觀察題目特點,找規律,算答案,這種學習習慣和方法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但找規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思考,減法計算與加法計算的變化規律是否會相同呢?我們一起來認真觀察每一組算式的特點為,看看什么沒變,什么變了,怎樣變的?
本來這一知識點是安排在下一節課的,既然這節課出現了這一問題,那我就只好隨機調整教學內容和目標了。
當學生匯報完正確答案時,我故意把剛才錯誤答案寫在正確答案旁邊,讓學生看看算式再想想,他們為什么錯了?
在正確答案與錯誤答案對比的情況下,一些反應很快的同學似乎想到了這些算式存在變化規律,于是一位同學激動得叫起來了,答案應該是一個比一個多1,不是越來越小。我趁機問,為什么得數會越來越大呢?很多同學舉起了小手。指名回答,學生說:因為減數越來越小,所以差就越來越大,雖然這樣總結不完整,但在引導之后,大部分同學還是能慢慢說清楚,逐步體會了“被減數不變,減數變小,差反而變大”的關系。
鞏固練習中在做練習第3題時,很多同學一下子就發現了這一題每組題的特點:被減數不變,減數變大。所以,很多同學能正確利用規律計算:先算每一組的第一個算式的答案,后面兩個計算就只看減數,減數多1,差就少1。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都有所提高。
反思這節課,感覺我們有些同學還是很愛動腦筋的,但思維還不夠完善,需要我們老師好好引導、啟發,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我們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錯誤,化錯誤為有效教學資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節課本堂不太成功的地方是:很少同學會聯想前面的十幾減9、8、7、6來計計算相應的十幾減5、4、3、2,可能是學生對于20以內的退位減法還不夠熟練,希望在下一節練習課中,這種“想減算減的聯想”計算方法能有所突破。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7
十幾減9是在學習了9加幾、10以內加減法、10以內數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冊第一節課的內容就是十幾減9,學生在新課之前對本內容也已經有所了解。在課中學生共出現四種算法:A、9+4=13,所以13-9=4;B、10-9=11+3=4;C、13-3=1010-6=4;D、13-10=11+3=4。
這四種算法的出現與我課前預設基本吻合,第四種想法,我沒想到學生也能想到。但是這四種算法有多少學生能理解?又有多少學生能主動去運用?這才是我所關注的。每種算法我都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算?結合主題圖來解釋,如:第二種算法可以這樣理解:小兔要買9個桃,一盒是10個,小猴便從盒子里拿出1個,讓小兔連盒子一起帶回家。小猴就剩下盒子外面的3個與盒子里拿出來的1個,共4個。這樣敘述學生都能理解。第四種算法算理略有不同,小猴給了小兔1盒桃,小兔退回多給的1個。這樣直觀到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十幾減9還有著特殊的規律,在練習環節安排學生找規律并運用規律進行計算,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正確率與速度。但在練習中,正確、流利地表達自己計算的方法,學生之間的差異很大,有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表達,有的學生會算出結果,但不會表達自己的算法。
不足之處在于:個別學生對算理算法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有待練習課加強訓練,彌補不足。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8
這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為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又為四則計算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學會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力爭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
先出示游園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全班同學聽。游園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的基礎上,及時提出問題“還有幾個?你能想出來嗎?”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計算方法上。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樣的。先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進行交流,再讓學生在全班內交流自己的算法。
二、選擇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級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選擇信息,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能進行解答。本節課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這些資源中選擇一定的信息提出問題,抽象出減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結果。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生活中有許多問題可用減法解決,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三、動手操作,體會“破十法”。
“破十法”是一種簡捷、易懂的計算方法,因此在學習例1時,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借助學具的結構(10朵紅花、2朵黃花)初步掌握“破十法”的計算方法。“做一做”時再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和算一算,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破十”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做數學。
本節課從兒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數字和符號表示的算式,并引導學生擺一擺、算一算,使知識的過渡呈現得很自然。
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本節課教學的是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應使學生明確“破十法”是計算的一種方法,同時也比較簡便,但也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體現算法的多樣化。
2、“破十法”的思維過程不要求學生必須死記,只要學生能夠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節課教學時不必總結計算規律。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9
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先由小丑賣氣球引出問題15—9=?接著教材中出現了兩種算法:一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里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并;二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于15,15減9就等于幾。
教學十幾減9時,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5—9=6這一算式后,我問大家是怎么想的。學生們有的說是根據9+6=15來想的。有的學生說15—9,先用10—9=1,1+5=6。但是這樣說的學生只是個別孩子,很多孩子不敢說。課堂氣氛很沉悶。
首先,自己對教材挖掘的不夠深。對于這兩種方法中的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認識的不夠。課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去追問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而忽視了對其中這兩種方法的強化。導致了只有少數孩子甚至連一種方法都說不清楚。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教材,所以不知道要重點強調哪種方法。但是看了不少教師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我發現“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還是要重點強化的。
其次,我給學生補充了另外一種方法,減9去10尾加1,這個方法學生很感興趣。但是課堂上給孩子探究的時間不夠,教師沒有給予一定的指導。在出示15—9后,我要求同桌互相擺一擺學具,看看如何計算15—9。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數,但是不知道怎么擺小棒。而我也沒有給孩子一些指導,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說說。看了部分孩子說不出來,也就急著請其他孩子說說自己的算法,這樣就導致一些基礎差得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其實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學生遇到困難時并沒有給予幫助,這樣的自主學習的效果甚微。
最后,課堂上未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請學生發言時,出現了學生和我一問一答的形式,只是這個孩子在和我交流,我倒是聽懂了他的算法,而其他學生似乎對他的發言不感興趣。甚至有的孩子,請了兩三個孩子發言后,他仍然不知道別人說的是什么。導致這樣的情況,還是沒有激起部分孩子的學習情趣,導致了課堂效率低下。
就這一節課,學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覺得還是應該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不過對于一些學困生來說,教給他們一種固定的方法還是有必要的。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10
《十幾減九》是小學一年級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于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
我采取了讓學生同桌合作,擺小棒,全班交流的方式,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探究15-9=?你是怎么想的,再動手擺一擺小棒,讓同桌兩人說說自己的想法,有的說我是想9+()=15,因為9+6=15所以是6,還有學生說是數出來的,有的學生說是10-9=1,1+5=6,我教給學生這種方法叫“破十法”,我看已經有學生說出來了“破十法”,也沒再讓學生再多擺幾次小棒,多說說用“破十法”計算的過程,就忙著開始做練習題了,做題時我讓學生說計算過程,有的學生說得根本不對,有的學生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做的,對于本節課剛教的“破十法”學生真正掌握的不多,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法,我只注重了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沒有及時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合理性,也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我明白了,在教學中,當學生探索出多種方法時,教師的作用應是引導學生對多種算法進行整理,引導學生選出最優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從而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12減幾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十幾減幾的不退位減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11-23
《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教案07-02
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教學設計02-18
十幾減七的退位減法教學設計04-20
十幾減八的退位減法的教學設計與評析07-12
十幾減8退位減法教學設計與評析01-27
十幾減七的退位減法教學設計范文04-20
退位減法的教學反思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