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軍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從軍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從軍行教學反思 1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所寫的一首優秀的邊塞詩,反映了戍邊將士保衛邊境,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具有昂揚的`戰斗精神,動人心魄,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樂觀精神。詩的頭兩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點出了戰爭的艱苦環境,景中含情。后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回轉入直抒情懷,描繪了戰士們英勇殺敵的精神面貌。將士們身經百戰,黃沙把金甲都磨破了,盡管如此,將士們的報國斗志絲毫不減。最后一句更是寫出了將士們的豪壯誓言,不擊敗敵人,決不回還。
由于古詩與現代的生活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課采用了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并適時地補充一些資料,以幫助學生感受千年前悲壯、蒼涼的邊塞生活。我還播放了歌曲《從軍行》學生很快被那動聽音樂和優美的畫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戰場的宏大的場景,一下子把大家帶到了遙遠的古代,仿佛親眼目睹了激烈的戰斗場面。同時,我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壯志。
從軍行教學反思 2
古詩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可以說自孩子會說話起,父母就教會他們背詩。在孩子的成長中,古詩總是陪伴孩子左右。古詩教學從一年級就開始了,那么我們一直在開展的古詩教學到了高年段應該教給孩子一些什么呢?我想,不僅僅要堅持一如既往的看注釋,想畫面,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外,更要讓孩子也如閱讀其他文章一樣,學會抓詞,抓句,體會文章情感。
因此,在這節古詩教學課中,我旨在通過“暗”、“孤”體會寫景詩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對“暗”字的理解,初讀詩句的孩子們想到的一定是濃云遮住的陽光。因此,我進一步引導孩子想象邊塞大漠的荒涼、戰爭的硝煙,讓雪山暗了下來,同時,環境的凄涼更應襯托出將士思鄉心切。大漠荒涼的環境,遠離親人的孤寂,戍邊生活極為艱苦。但凄苦的戍邊生活卻嚇不倒將士們保家衛國的決心,“穿金甲,終不還”就是將士們忠心報國的精神寫照。
而“穿金甲”又一次向我們昭示了邊塞軍旅生活的艱苦。其中“穿”和“暗”的`意義發生了變化,由此教學生學詩不能只看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古詩大意。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歸納、積累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今后獨立閱讀古詩的能力。這節課我設置的一些問題提問時,學生在回答時抓不住問題的要點,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問題的設置應該有準確性。
從軍行教學反思 3
本學期我校成為研究高效課堂的試點校,剛剛邁出第一步,我覺得高效課堂的主渠道在課堂,的切入點也在課堂。即促進每一個兒童在各方面生長。所以,我校把高效課堂定位在“生長課堂”上。在研究中,我們把課堂的價值取向由“教會”轉向“促進兒童生長”,把“尊重兒童主體,基于兒童經驗,順應兒童規律,發展兒童潛能”作為課堂教學的原則,尊重兒童,相信兒童,釋放兒童,發展兒童,成就兒童。提出了構建“生長課堂”五大標準,結合這五大標準我談一談我這節課的授課感受:
1.師生和諧的情感課堂。
由于借班上課,這一點一定不如本班教師與孩子的溝通。
2.自主探究的興趣課堂。
“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是學生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與實物直接接觸,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直接經驗,體驗成功,形成興趣,實現基于經驗和體驗的自主建構和精神生長。這節課的設計就是建立在學生已有基礎之上的,學生自學能夠解決的自己學,自學解決不了的同桌解決或小組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才是需要教師的引領和指導,這節課我就是在學生疑難處指導的,學生在知識、能力、智慧、精神、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有生長。
3.生生合作的有效課堂。
這節課就是分組學習共同研究,學生教學生,變單軌學習為復軌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都有個性思考的自由表達,都能分享彼此的經驗與思考,實現教學相長。
4.拓展思維的智慧課堂。
這節課上我找準學生的應激點和認知差,找準蘊含學生生長的挑戰點、突破點和提升點,并據此開展師與生、生與生的思維碰撞,智慧分享。積極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鼓勵學生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鼓勵創新。同時,積累、拓展學生學過的古詩和與本詩密切相關的古詩。達到以詩解詩的目的。
5.多元評價的差異課堂。
多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就會多一批好學生。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堅持“不同起點不同目標”的原則,特別關注學生各自不同的進步幅度和發展空間,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特別注意挖掘和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和優勢,實施因人而異的多樣化的鼓勵性評價,如最努力的學生,天天都有進步的學生,最專心的學生,最有見解的學生,最虛心的學生,最認真的學生等,這種多元的積極評價培養了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自信樂觀的態度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使教學超越了學科本身,進入了兒童的精神領地。對于這一點,我們還在探索中,需要各位行走在高效課堂的路上的伙伴們給予幫助。
從軍行教學反思 4
教學《從軍行》時,學生反復讀了許多遍后,學生還是不會背誦。其中第一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學生也不容易全面理解。怎樣突破這兩個難點呢?
“青海長云暗雪山”這一句的理解,我想利用多媒體素材,讓學生看一些古人戰斗的場面,再加上老師栩栩如生的講述,學生也會很容易理解。可是怎樣讓學生更快地記住它呢?
那一天上網時,無意中搜索到許多首古詩都已被譜上曲子,成為動聽的歌曲。于是,眼前豁然一亮。古人有吟詩、誦詩的習慣,我們何不在課堂上來一個唱古詩呢?不管怎樣,試試也無妨。于是,把《從軍行》這首歌曲下載下來。課堂上,我在講解完這首詩的意思后,把這首歌曲播放出來,學生很快被那動聽音樂和優美的畫面吸引住了。女高音那恢弘的氣勢,那荒漠古戰場的宏大的. 場景,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遙遠的古代,仿佛親眼目睹了激烈的戰斗場面。聽著聽著,孩子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輕輕地哼起來。我就鼓勵他們大聲地唱出來。跟了幾遍后,孩子們大都會唱,歌會唱了,歌詞記住了,背誦這首古詩也就不難了。
后來,我在其它詩句的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效果不錯。看來,古詩是可以唱出來的。
從軍行教學反思 5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筆下的一首優秀的邊塞詩代表作品,詩歌反映了戍邊將士保家衛國,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充滿了昂揚的戰斗精神,動人心魄,洋溢著愛國熱情和樂觀精神。
在設計本課教學目標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古詩教學我究竟要讓學生掌握什么?40分鐘的課如何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學有所得。學校的其它教師跟我說古詩教學應該在朗讀上下功夫,分三步讀:
1、能夠準確流利地讀古詩。
2、讀出古詩的韻味。
3、有感情地朗讀。這就是本課我的教學目標,也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
如何上好《從軍行》這首古詩對我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講的太過朦朧,小學生對古詩歌理解上還有一定的難度。由于古詩與現代的生活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跨度,對于現在幸福的孩子們而言,這些離他們有些遠。因此,我在本課采用了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并適時地補充一些資料,以幫助學生感受千年前悲壯、蒼涼的邊塞生活。在上課伊始,我播放了一段有關硝煙彌漫的古戰場。帶領學生感受那荒漠古戰場的宏大的場景和激烈的.戰斗場面。帶著這種情景初讀詩歌,學生們興致很高。而讓學生們能準確而有節奏地讀是詩歌的重要部分,為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感悟詩歌情感。我采取了多樣朗讀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我引導讓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分小組討論質疑。我再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在抓重點詞語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壯志。
從軍行教學反思 6
第一次公開課上古詩,挺糾結怎么上?有老師說,古詩最簡單,讀通,學生能翻譯,再情感朗讀就行了。真的簡單嗎?如果如此,何談它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呢?
品詩如品茶,無意境、無心情不行。初讀《從軍行》感覺沒什么可教,隨著一遍遍深入地讀,我覺得給我兩課時我也講不完《從軍行》包裹于文字的`意境與情懷。
根據小學生特點,我將本課時取舍、斟酌定位于兩點:
一、授課要之于法。
渲染氣氛,視頻播放,讓學生明白學語文重在生活積累:開課抓“行”,讓學生知道多音字識記方法 “根據詞性,記住少的”,“同音在不同詞語中意思不同”;在初讀中介紹古人最基本的讀法,“四聲讀法,一聲二聲可以拉長聲音讀;三聲四聲讀得短促一點”和七言絕句劃分“二二一二”;品詩過程學生掌握“看注釋、看圖畫、查資料、想畫面”的方法。這些方法也許一節課學生無法掌握,但我相信他們知道后,只要多實踐,一定終身受益。
二、讀詩要讀情入境。
這首詩表面意思簡單,就兩層意思:邊塞孤寂與艱苦,戰士們壯志豪情。前三句都是為第四句服務。光理解表面意思,學生難以入情入境。我就抓“暗”“孤”“百戰”“終不還”等詞語,在圖畫再現情景、漢字解讀(孤),音樂渲染,品讀人物內心,激情朗讀中將學生帶入詩歌意境,達到心中明意又明情。同時在咬文嚼字中激起學習中國古詩的興趣。
也許是太想告訴學生這些,也許是教慣了高年級,所以忽視了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定位過高,學生無法達到預定的效果。要是五、六年級學生上可能效果截然不同。
從軍行教學反思 7
在設計本課教學目標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古詩教學我究竟要讓學生掌握什么?20分鐘的課如何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學有所得。我覺得古詩教學應該讓學生掌握三點:
1、能夠熟讀古詩并背誦。
2、了解古詩的內容。
3、明白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也就是本課我的教學目標,也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
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可是說我挺下功夫的.,不過,在進行完教學以后,也感覺到了很多地方存在的不足,在學生讀詩匯報的時候學生對詩中個別字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比如說“獨”字的意思,從中體會出什么?“百尺樓”夸張的寫法等。學生都沒有說準確,這里如果我再進行一下補充講解,對于那些后進的學生也許會更好的掌握一些。另外就是我說話的語速有些過快,這也是在評課的時候老師們都提到的事情,我也應該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要用適中的語速同學生交流,這樣后進的學生吸收的會更好一些。
以上是我對我這節課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是要多學習,認真備課,認真上課,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落到實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健康地發展。
從軍行教學反思 8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所寫的一首優秀的邊塞詩,反映了戍邊將士保衛邊境,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具有昂揚的戰斗精神,動人心魄,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樂觀精神。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談談我的收獲和不足:
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如何讓學生充分領略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積累語言,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古詩的教學還要以讀為手段。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所學古詩的意思,體會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激發學生積極誦讀、理解古詩的興趣。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由于古詩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需要學生去想象,想象畫面、聲音,豐富詩的內涵。所以我放手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去想象畫面,并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所看到的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感受到了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壯志。
此外還通過適當課外資料的補充拓展,豐富文本,深化古詩內涵。比如出示詩句中出現的青海、雪山、孤城、玉門關等地方的地形圖,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了邊塞遼闊蒼涼的地域特點,感受到了戰士們遙望思鄉之情。還比如古代戰爭的.殘酷,戰士生活的痛苦,現在的學生顯然很難理解,我通過播放了一段古戰場的視頻,一下子把大家帶到了遙遠的古代,學生瞬間被古戰場上的戰爭慘烈、壯觀的場景所震撼,仿佛親眼目睹了激烈的戰斗場面。
可見利用適當的課程資料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感受詩文所表達的情感。
但課堂永遠是不完美的,本節課詩意的理解上,學生在上臺分享時拿著書將預習時補充的詩意讀了下來,如果能引導學生在小組交流后匯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詩句,學生會理解的更加透徹,詩意的理解也會學的更扎實。
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我會多鼓勵學生拋開工具書,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讓學習真正發生。
從軍行教學反思 9
《從軍行》的教學結束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通過逐句解讀,幫助他們明晰詩句所描繪的戍邊場景,比如 “青海長云暗雪山” 展現出西北邊陲壯闊又陰沉的景象,學生能較好地想象畫面,這一點達到了預期效果。然而,不足之處也較為明顯。對于詩歌中蘊含的深沉情感,我雖有引導學生體會戰士們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以及戰爭的殘酷,但在挖掘深度上還欠缺火候,沒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那種復雜且濃烈的.情感交織,部分學生只是表面理解,未真正走進戰士們的內心世界。
在教學方法上,主要以我講解為主,互動環節相對較少,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的主動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下次教學時,我應該多設置一些小組討論的環節,讓學生自主去探討詩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這樣或許能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詩歌內涵。同時,還可以引入更多相關的戍邊故事、圖片資料等拓展內容,豐富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當時的情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愛上古詩詞學習。
從軍行教學反思 10
上完《從軍行》這堂課后,我對整個教學情況做了細致反思。
優點方面,我精心設計了導入環節,通過播放一段古代戰爭場面的視頻,快速將學生帶入到那種緊張的氛圍中,為理解詩歌內容做了較好的鋪墊。而且在詩歌講解中,注重對關鍵字詞的剖析,像 “黃沙百戰穿金甲” 里的 “穿” 字,引導學生體會戰士們歷經無數戰斗,鎧甲都磨穿的艱辛,學生們能由此感受到詩歌用詞的精妙以及戍邊生活的不易,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在這個環節還是比較高的。
但問題同樣存在,我在課堂節奏的把控上不夠精準,花費過多時間在字詞解讀上,導致后面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整體意境和情感升華的部分有些倉促,學生沒能充分展開情感的共鳴和表達。此外,在拓展延伸環節,原本計劃讓學生聯系當下生活談談對戍邊英雄的.理解,但由于時間緊張,只是簡單提及,沒有深入探討,使這個本可以很有教育意義的環節大打折扣。
日后教學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占比,突出重點的同時,也給學生留出充足時間去感悟、去表達。并且要優化拓展環節,讓詩歌與現實生活更好地聯系起來,增強學生對詩歌情感的內化,提高教學效果。
【從軍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從軍行》教學反思09-13
《從軍行》教學反思10-23
從軍行教學反思10-22
從軍行課堂教學反思06-16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06-28
從軍行課后反思06-17
從軍行的課后反思03-12
《從軍行》教學設計07-10
《從軍行》教學設計7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