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有趣的浮沉現象》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節典型的科學探究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充分體現了以探究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滿興趣的課堂,如磁石般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欲,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本課的激趣導入“乒乓球——沉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引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從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物體浮沉現象的探究活動中來,繼而鼓勵他們大膽猜測,親手驗證,把孩子們的研究興致推向高潮。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自己設計實驗探討更為復雜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積極動腦后的成就感。隨后聯系實際,以一組精美的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在學生興致盎然之時,再以小魔術“浮起來的雞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了教室,使課堂探究活動得以拓展和延續,同時為第二課時研究改變物體的浮沉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足夠的探究空間,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探究之中,自主地完成對水的浮力的認識。
科學探究活動是一個連續的有思維深度的過程,特別忌諱支離破碎和淺嘗輒止。本節教學中我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動,進行猜想驗證,獲得結論,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受科學探究的嚴謹性和復雜性。例如在認識水的浮力的探究活動中,在學生的猜想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證明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和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三、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讓學生成為科學學習與探究的主人。
在本節教學中,我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自創性與創造性,提供寬松的時間與空間,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提問,猜想,實驗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科學學習與探究的主人。例如本節課的所有問題都是學生提出來的,所有的實驗方法都是學生自己設計出來的,所有的現象和結論都是學生發現的,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順著學生的思路,抓住學生的矛盾,水到渠成地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陪伴學生完成整個探究活動。
四、開放的問題、開放的材料,開放的探究空間,為學生構建起一個開放的.大課堂。
“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也可以充斥于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發展。”本節教學,我從材料準備,問題的提出、探究活動的展開,實驗現象和結論到課外延伸和拓展,處處體現開放性。在為學生準備材料的同時,學生還自備了實驗材料,每一個實驗現象和結論都可以生成許多新的問題,每一個探究活動都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設計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結論,而“怎樣讓沉到水底的物體浮上來?怎樣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這一開放的問題又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從課內引向課外,使整個科學課教學從自然中來到生活中去,將科學學習與探索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有趣的浮沉現象》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科學《有趣的浮沉現象》教學反思02-19
科學《有趣的浮沉現象》教學反思03-30
科學《有趣的浮沉現象》優秀教學反思07-15
小學科學《有趣的浮沉現象》教案09-27
青島版科學《有趣的浮沉現象》說課稿02-05
有趣的浮沉現象說課稿02-22
三年級科學《有趣的浮沉現象》教學設計03-14
《改變浮沉》教學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