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阿長與山海經獲獎教案及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長與山海經獲獎教案及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長與山海經獲獎教案及反思 1
教學構想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是生活的的源泉,本單元著眼于“愛”來選文。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保姆阿長是個很有影響的人物。本文記敘了自己兒時阿長的一些往事,表現了一位純樸善良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是一曲母愛的頌歌。
本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抓住文章的重點,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語言。
教學目標
1、學習圍繞中心選材。
2、分析評價人物形象。
3、體會作者思想情感。
4、品味人物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分析評價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思想情感。
教學安排
按照“思路結構──人物形象──情感體味──描寫方法”這條主線串起本文的教學。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寫到過自己的母親,但卻多次回憶起他的保姆阿長,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就曾經讀到過。這位連名字也沒有的下層勞動婦女,卻讓魯迅一生銘記在心,那么,阿長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板書標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1、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正音。
2、學生就疑難詞句質疑,教師釋疑。學生積累詞語
三、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自由評述對本文的印象。
(學生可以就最感興趣的或印象最鮮明的情節、語句、段落、人物等泛讀。然后即興發言,學生只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據,教師應當及時肯定。)
2、學生默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重點記敘了哪一件事?
(學情分析:學生大多都能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但可能會很零碎,概括力不強。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他們歸并相關段落,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歸納概括。)
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分析、綜合、討論,初步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自主研究:
1、當阿長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表現了“我”什么心理?
2、阿長把《山海經》買回時,“我”有什么反應?體現了怎樣的心情?
3、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么這么說?
5、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并不多,為什么不寫她是怎么買到的?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寫了不少?
6、為何偏偏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保姆為“我”買書?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作答。
結合原文,抓住關鍵詞句展開分析。
(學情分析:學生對于前四問大都能準確把握,至于后兩問則稍顯困難。教師反復啟發引導,幫助疏通疑點。)
疑點啟發一:試想只寫阿長買《山海經》的具體過程,省略此前此后的內容,與原文比較起來效果有何不同?
疑點啟發二:“我”家是書香門第,讀書人并不少,那些人都沒去買,惟獨不識字的阿長為“我”買來了,這說明了阿長對“我”的什么情感?
五、拓展遷移
一字不識的阿長到處奔波去買書,艱難可想而知,可能還鬧出些笑話。請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把作者略去的“阿長買書”的情節補寫出來。
第二課時
一、評價人物
1、試用“由(事件),可見長媽媽(性格特征)”的句式評價阿長這個人物形象。
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從事件中歸納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學情分析:由于阿長是一個多側面立體的形象。其人物性格特點比較復雜,學生難以整體把握人物形象。學生的回答可能不盡相同、千奇百怪。對于吃福橘一事,學生可能只單純從“我”當時的感受“磨難”去理解,認為阿長迷信,卻不能體會阿長的真誠善良。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阿長的迷信。)
2、探討問題:作者為何要寫阿長的缺點呢?
方式:學生分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
(學情分析:學生可能會模糊地意識到缺陷讓人物更真實、更自然,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抓住時機讓學生領悟人物塑造的技法。)
教師點撥:瑕不掩瑜,有時候,小小的缺憾,往往能使人物形象更真實自然。作者這樣寫,就使得阿長的形象更真實感人、更豐滿潤澤、更栩栩如生。同學們在寫作時,可以借鑒這個有益的經驗。避免將人物簡單化、絕對化,應寫出人物豐滿、鮮明的個性。
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試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情感變化的語句。
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讓學生明確:全文線索清晰,結構上決不平鋪直敘,是經過精心構思的。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這樣“層層剝筍”、欲揚先抑,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三、體味本文中人物描寫的方法
魯迅先生是一位擅長白描的藝術大師。所謂白描,是指用樸素洗練的筆法,寥寥幾筆將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勾勒出來,是一種比較接近于敘述的描寫方法。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傳神、最生動形象的描寫阿長的句子。
方式:學生先找出句子,然后討論、批注、評點,教師選一二學生典型發言。
教師點撥:用一個“大”字描寫阿長的睡相,是本文中最傳神的一處描寫。單說“伸開兩腳兩手”,讀者的印象還不鮮明,一個“大”字的比喻,就化平淡為生動,極其簡練地畫出了阿長睡相的難看,阿長粗俗的個性也就躍然紙上了。可見描寫只要抓住人物最鮮明的特征,就能很傳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個性。
魯迅的描寫之所以特別出色,功夫在于選擇、提煉,或者寫得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外貌,或者寫得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動作,或者寫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語言。
四、拓展遷移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象阿長那樣關心你、并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樣看待他們的?選擇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寫一兩件事,盡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教學反思
本單元選文著眼于一個“愛”,通過“愛”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培養學生閱讀記敘類作品的能力。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記敘文的一定基礎,本文寫的又是家庭生活方面的內容,極富有生活情趣,很容易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故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大多都能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但由于作品的時代不同,人物性格中良莠相雜,學生難以準確地把握人物形象,這往往成為教學中難以突破的認識障礙,不過,駕馭得好,這又能成為教學中的一個興奮點。
通過實施教學,我體會到: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不要急于給學生答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放飛學生個性。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去感知、感悟,提高鑒賞能力。
阿長與山海經獲獎教案及反思 2
(一)教案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分析文中對阿長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深入理解阿長這一人物形象。
體會作者對阿長情感的變化,感受作者對阿長深深的懷念與感激。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阿長的性格特點,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
難點:理解作者欲揚先抑寫作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分析法
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與《山海經》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分享對《山海經》的了解,從而引出課文《阿長與山海經》。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默讀課文,梳理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精讀課文,分析人物: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找出描寫阿長的語句,從語言、動作、神態等角度分析阿長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阿長情感變化的原因,體會欲揚先抑手法的妙處。
總結拓展:總結阿長的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情感,引導學生思考身邊像阿長一樣的人,分享他們的故事。
(二)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以人物形象分析為核心,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小組討論環節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交流中深化了對人物的理解。但在時間把控上存在不足,導致總結拓展部分略顯倉促,部分學生未能充分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給予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
阿長與山海經獲獎教案及反思 3
(一)教案
教學目標
學生了解欲揚先抑、細節描寫等寫作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學習運用這些手法進行寫作。
理解作者通過這些寫作手法所傳達的情感,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欲揚先抑、細節描寫等寫作手法的特點及作用。
難點:能夠在寫作中靈活運用這些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范例分析法、比較閱讀法、寫作訓練法
教學過程
導入:講述一個運用欲揚先抑手法的小故事,讓學生感受這種寫作手法的獨特魅力,從而導入課文。
文本分析:引導學生找出文中運用欲揚先抑手法的段落,分析作者是如何先抑后揚的`,體會這種手法對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者情感的作用。同時,找出文中的細節描寫,分析其對表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比較閱讀:選取其他運用欲揚先抑和細節描寫手法的文章,與本文進行比較閱讀,加深學生對這些寫作手法的理解。
寫作訓練: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寫作手法,描寫一個身邊的人。
(二)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圍繞寫作手法展開,通過范例分析、比較閱讀和寫作訓練,讓學生對欲揚先抑和細節描寫等寫作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寫作訓練環節,部分學生對寫作手法的運用不夠熟練,反映出在教學過程中,對寫作方法的指導還不夠細致。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寫作方法的具體指導,增加寫作練習的頻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寫作技巧。
阿長與山海經獲獎教案及反思 4
(一)教案
教學目標
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對阿長從 “不大佩服” 到 “新的敬意” 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對阿長復雜而深厚的情感。
通過朗讀、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情感感知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理解作者對阿長的懷念與感激之情。
難點:體會作者在平淡敘述中蘊含的深情。
教學方法:朗讀法、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一段關于童年回憶的音頻,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童年中難忘的.人,從而引出課文。
朗讀感悟: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表達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起伏。
情境創設: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如阿長給 “我” 講長毛的故事、阿長為 “我” 買《山海經》等場景,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人物的情感。
情感分享:引導學生分享自己與身邊人之間的情感故事,深化對課文情感的理解。
(二)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以情感體悟為導向,通過朗讀、情境創設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較好地感受到了作者對阿長的情感變化。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在角色扮演時過于注重形式,對人物情感的把握不夠準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提高情感體悟能力。
阿長與山海經獲獎教案及反思 5
(一)教案
教學目標
學生了解《山海經》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拓寬文化視野。
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山海經》的相關知識,感受文中的民俗文化。
難點:理解《山海經》對作者童年的影響及在文中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資料查閱法、小組合作法、文化解讀法
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圖片,激發學生對《山海經》的興趣,從而導入課文。
知識講解:讓學生分組查閱資料,了解《山海經》的成書背景、主要內容和文化價值。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引導學生理解《山海經》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文本解讀:引導學生分析文中與《山海經》相關的`段落,理解《山海經》對作者童年的影響。同時,分析文中所體現的民俗文化,如元旦的古怪儀式等。
文化討論:組織學生討論《山海經》在現代文化中的影響,如在影視、游戲等領域的應用,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以文化拓展為特色,通過資料查閱和文化討論,讓學生對《山海經》和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資料的篩選和分析能力不足,導致在小組討論時參與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資料查閱和分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阿長與山海經獲獎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08-26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04-22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07-20
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后反思03-31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05-26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反思詳情07-24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教案09-15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教案08-18
阿長與《山海經》備課教案08-23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