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血與火的時代的小學品德
教學目標:
1.知道在歐洲歷史上重要的探險對于人類歷史進步的重要意義。
2.學會全面地思考和評價歷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險事實。
教學過程:
1.導入。提問學生有關哥倫布、麥哲倫的內容,請他們就自己了解的內容進行發言。教師應肯定學生的發言,并告訴他們在今天的課上將會了解得更多。
2.探究討論。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46頁的課文。教師強調:“課文告訴我們,歐洲有大約1000年左右的時間是處于宗教統治之下的,發展非常緩慢,也相當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紀開始發生變化。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探險就是重要的標志。為什么他們的探險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還被人們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進行探究。”教師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并引導他們得出括號中的結論,鼓勵他們在討論中參考教科書。教師還可以將地球儀或自制的代用品發給學生,鼓勵他們在思考和發言時利用地球儀。教師也應充分地利用地球儀啟發學生。
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探險得到了什么結果?(“發現”了美洲大陸,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學生,為什么發現要加上引號?(因為美洲大陸本來就存在,只不過當時的人們不知道。)教師可以參照資料庫的有關內容對這兩位探險家做簡要介紹,并注意對學生在導入活動中的`發言做補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礙”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過去人們對于自己居住的陸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難直接與居住在遙遠地方的人們相互交往,但是在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偉大探險之后,人類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來于各個大陸之間。)
在哥倫布、麥哲倫之前,各個洲居住的人們有沒有來往呢?是怎樣來往的?(有來往,主要是通過陸地上的道路。)教師要啟發學生聯系到中國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帶到了阿拉伯國家,然后又帶到了歐洲,溝通了東西方文明。
比較一下陸地交流與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儀,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從中國到埃及、從中國到歐洲、從歐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達的,因此往往要通過許多國家一次次交易,價格會越來越貴,而且如果某個國家或地區有戰爭,交流很容易中斷。其次,用來交換的物資數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沒有火車、飛機的時代,一艘木船也可以運送幾千千克的物資。但如果是陸地交流,只能用馬、駱駝等,是無法與之
比的。又如,速度加快。過去騎馬每天最多走幾百里,而且晚上必須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幾個人輪流工作就可以晝夜航行等。)教師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給人類帶來了什么?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參考教科書第46~47頁的內容得出答案。
為什么本課題的名稱是“血與火的時代”?(歐洲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掠奪財富、販賣奴隸、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給非洲、美洲、亞洲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3.教師總結要點,布置家庭作業。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血與火的時代的小學品德】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小學品德教案02-12
品德與社會小學教案02-12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07-30
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教案08-30
小學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08-25
小學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09-13
品德與社會的教案11-25
《品德與社會》教案03-08
血與火的時代說課稿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