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笛聲教案范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笛聲教案范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笛聲教案 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 “渴慕”、“茫然”、 “若有所失”、“莫逆之交”等詞語的意思并積累。
2、感情朗讀描寫笛聲美妙的語句,并能理解、積累、運用。
3、了解聶守信和老木匠成為莫逆之交的過程;
4、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了聶守信和老木匠之間有著相同的愛好和情趣,了解民間音樂滋養了聶耳這樣的人民音樂家。
教學準備:
學生:
1:按要求預習課文。
2、可以收集資料,對聶耳的生平等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教師:
1、了解聶耳的生平,欣賞、感受民間音樂(笛聲)的魅力等
2、準備與教學設計相匹配的powerpoint,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初步了解聶耳,揭示課題
1、出示聶耳的照片和簡介
板書:聶守信
出示:
聶耳,原名:聶守信。他自幼愛好音樂,小小的年紀就學會了演奏多種樂器,被人稱作“天才少年”。
2、揭示課題 欣賞笛聲
(1)師: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講述的就是這位人民音樂家小時候和他的鄰居老木匠之間的故事。板書:老木匠
(2)出示課題:
(3)欣賞笛聲 生談感受
二、概括聶守信被笛聲吸引的表現,感受少年對音樂的熱愛。
(1)靜心讀文,找出聶守信被笛聲吸引的句子。
交流板書:
板書:深深吸引
(2)自由讀句子,找出聶守信被笛聲吸引的詞語。
出示句子:
聶守信不由得出神了。
那笛聲如同一只無形的大手,只要一吹響,聶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聲走向老木匠那里。
于是在木工間門口,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臉龐,滿臉渴慕的神情,一雙聰穎發亮的眼睛,似乎在尋找童話中的秘密。
(3)朗讀交流,隨機理解“渴慕”。
(4)用上“出神”、“情不自禁”、“渴慕”說一說笛聲響起來了,聶守信的表現。
出示(在最上方):笛聲響起來了,聶守信……
(5)出示畫面,積累運用不同的描寫黃昏的短語。
(6)理解 “笛聲又響起來了”表示這樣的事情每天發生并適時引讀。
出示:當 時,笛聲響起來了,聶守信……
三、研讀、積累描寫笛聲的句子,感受笛聲的美妙
1、研讀描寫笛聲“嘹亮”、悠揚”、激越”的句子,初步感受笛聲的美妙并積累
(1)自由讀
出示:
當天邊被夕陽染成胭脂色的時候,嘹亮,悠揚,激越的笛聲,在靜靜的甬道街蕩漾著,慢慢地消失在街道盡頭。
(嘹亮:響亮。悠揚:聲音時高時低,舒緩的。激越:強烈、高亢的。)
(2)朗讀指導,隨機理解“嘹亮”、“悠揚”、“激越”
2、研讀第5小節,引導感受笛聲的美妙,體會聶守信對學吹笛子的渴望并積累。
(1)指名讀句子。
出示:
它時而像在無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囀;時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處喧噪;時而又變為群鳥的'啁啾……”
(2)自由讀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3)傾聽笛聲,感受像鳥叫的笛聲的動聽、多變,感性地理解“啼囀”、“喧噪”、“啁啾”的意思。
(4)朗讀描寫笛聲的句子,深入感受笛聲的美妙。
(5)想象傾聽著的聶守信的內心活動,感受民間音樂對他的滋養。
◎小結板書:
板書:渴望學吹
四、理解“茫然若有所失”“莫逆之交”,進一步感受聶守信對音樂的熱愛。
1、學習聶守信沒有聽到笛聲時的表現,感受他對音樂的熱愛
(1)理解、體驗“茫然若有所失”所表示的狀態
出示:
又見紅霞飛上西天,聶守信卻沒有等來老木匠的笛聲,他茫然若有所失,急急來到木工間。
(2)引讀第7、8節
板書:莫逆之交
2、抓住“莫逆之交”感受老木匠與聶守信有著共同的愛好。
(1)理解“莫逆之交”的意思。
(2)了解兩人的共同點是對音樂的熱愛。
(板書:熱愛音樂)
出示:
每天日落時分,住在隔壁的老木匠做完了一天的活兒,就坐在作坊一角,用那雙全是厚繭的手,拿起笛子嗚嗚地吹響。
(3)小結并辨析“忘年之交”、“莫逆之交”
五、抓住結尾句,引導想象表達,感受民間音樂對聶守信的滋養
出示畫面,通過想象,豐富結尾的內涵。
板書:學會吹笛
六、課堂總結 布置作業
1、布置作業:
大家描繪得真好,今天回去,就把你剛才描述的這一幕動手寫一寫。
2、總結全文
板書設計:
笛 聲
(熱愛音樂)
聶守信 莫逆之交 老木匠
學會吹笛
渴望學吹
深深吸引
笛聲教案 2
教學目標:
1.識字,重點理解“嘹亮、悠揚、激越”、“啼囀、喧噪、啁啾”、“莫逆之交”等詞語的意思。
2.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欣賞、積累描寫笛聲的語句。
3.課文內容,理解聶耳對音樂的向往,體會師徒之間的一段音樂情愫,一份莫逆之交。 (*提高:對于聶耳從小善于從民間學習音樂的這段經歷與他將來成為“人民音樂家”的內在聯系,引發了解與思考的興趣。)
一、樂曲導入 ,簡介聶耳
1.賞樂曲,知道笛子是中國的民樂,板書課題。
2.過的詞語來表達這笛聲帶給自己的感受。
3.聶耳簡介,默讀了解,簡要說說感受。
教學說明: 啟發學生用以前積累的詞語描繪笛聲,挖掘學前的語言基礎,進而引導學生明確目標指向,通過學習課文,積累文中精彩而豐富的描寫笛聲的語句,了解生平,知道其“人民音樂家”的稱號]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自由讀文,自學新詞,思考:圍繞“笛聲”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簡要概括。
2.引出文章首尾,比較閱讀,理清脈絡
●讀著開頭和結尾,你發現了什么?
●同樣的語言,表達的內容一樣嗎?
3.交流、概括板書 [教學說明] 通過初讀課文,交流直覺感受,在整體感知中了解課文大致內容,初步體會“聶耳”、“老木匠”、“笛聲”這三者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讀懂首尾呼應的寫作特點。]
三、品讀“笛聲”,欣賞積累
1.再讀課文,劃出直接描寫笛聲的句子,欣賞朗讀。
2.品讀句1 當天邊被夕陽染成胭脂色的時候,嘹亮、悠揚、激越的笛聲在靜靜的甬道街蕩漾著,慢慢地消失在街道盡頭。
(1)在讀中體會“嘹亮”、“悠揚”、“激越”這3個詞語的不同意思。
(2)個別讀、齊讀。
(3)引讀:在靜靜的甬道街蕩漾的笛聲是那樣的是那樣的是那樣的,聽著聽著,聶守信不由得出神了。 板書:出神聽 [教學說明] 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通過師生引讀,體會這三個詞語描繪的是不同的笛聲,這是對聶耳所聽到的笛聲的總的概括,通過提示性引讀,體會三個詞語的并列關系。]
3.品讀句2 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愛的一支笛子呵!簡直就是一只有靈性的小鳥,一支能唱歌的小鳥。它時而像在無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囀;時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處喧噪;時而又變為群鳥的啁啾
(1)聆聽笛聲,理解“啼囀”、“喧噪”、“啁啾”的不同含義。
(2)指導朗讀。
(3)引讀積累。 在聶耳聽來,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愛的一支笛子呵! [教學說明] 在理解“啼囀”、“喧噪”、“啁啾”這三個詞義的基礎上,進而體會笛聲的出神入化并通過朗讀來表達,這是一個教學難點。我們嘗試通過讓學生聆聽如小鳥般鳴唱的笛聲,借助教師的肢體語言來體會那時而清脆婉轉,時而熱鬧靈動,時而此起彼伏的美妙笛聲,在化解難點的同時,通過誦讀,感受聶耳對音樂的悟性。]
四、理解“渴慕”,品悟““莫逆之交”
1.填空提示,理解“渴慕” 于是在木工間門口,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臉龐,在那滿臉渴慕的'神情中,在那一雙聰穎發亮的眼睛里,我們似乎感受到聶耳
2.聯系上下文,將描寫笛聲的語句串讀品味。 [教學說明] 通過填空練習,啟發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語言,體會聶耳對音樂的向往,對學習吹笛的渴望,自然地理解“渴慕”一詞,通過串讀,再度積累描寫笛聲的語句。]
3.理解“茫然若有所失”,積累近義詞(茫然若失、若有所失) [教學說明] 先理解“若有所失”,再加上“茫然”一詞進一步體會,強調聽到笛聲,聶守信就不由得出神了,聽不到笛聲,他就好像失去了重要的東西,心神不寧,魂不守舍。這位民間的老木匠吹奏的笛聲深深地吸引著他。]
4.引導概括,梳理文脈,板書歸納。 板書:渴望學 學會吹
5.再讀課文,根據提示,想象補白 (什么時候) ,靜靜的甬通街蕩漾著 的笛聲,那笛聲 在小小的木工間里, 老木匠和小聶耳會做些什么或說些什么 ,于是 。
6.理解 “莫逆之交”,板書歸納。
7.讀中悟情。 小結:在共同的勞動中,他們成為了知己,在共同的志趣中,他們成為了知音,這就是一位人民音樂家成長的故事。 [教學說明] 關于聶耳向老木匠學吹笛這一內容,課文只有一句話:“在共同的勞動里,這兩個年齡相差幾乎半個世紀的鄰居成了莫逆之交。”上下文有較大的跳躍,缺少具體生動的情節,通過組織學生想象他們的對話,來補充文本的缺失,豐富文本的內容,從而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體會聶耳對笛聲的迷戀,對吹笛的向往,進而理解在共同的志趣中一老一小成為了知己,成為了知音,成為了莫逆之交。]
五、總結課文、作業布置
1.摘錄、積累描寫“傍晚時分”的語句。
2.搜集資料,進一步認識到聶耳是當之無愧的“人民音樂家”。
板書設計:
人民音樂家 聶守信出神聽 渴望學 笛聲 莫逆之交 學會吹 老木匠
笛聲教案 3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聶守信對音樂的熱愛,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以第八節為切入點,進行寫作練習。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聶守信對音樂的熱愛。
2、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想象,進行寫作練習。
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想象,進行寫作練習。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引入課文。(3分鐘)
1。聽,笛聲又響起來了!(背景音樂:蔭中鳥)誰來試著用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背誦文中有關笛聲的句子。
2。本文以笛聲為課題,并且用笛聲貫穿全文。透過笛聲,所表現的是聶守信怎樣的情感?(對音樂的熱愛。板書:熱愛音樂)
二、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文中哪些語句體現了聶守信對音樂的熱愛?(共7分鐘)
默讀課文思考
三、深讀課文,拓展延伸。
1、老木匠的笛聲深深地吸引著聶守信,并激發出他內心對音樂強烈的熱愛與渴望。
2、可是,這一天,他卻沒有等到老木匠的笛聲,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指名朗讀課文7、8小節。
3、在惟一一次沒有聽到笛聲的傍晚,在老木匠為了一個大件忙得滿頭大汗的時候,對音樂的熱愛之情也像一只無形的大手推動著聶守信邁出踏上音樂之路的關鍵一步——當他把工具一件一件遞給老木匠,這兩個年齡相差幾乎半個世紀的鄰居,在他們的共同的勞動之中,成了莫逆之交。
理解:莫逆之交。(忘年交)
4、老師將第7、8小節進行了改寫,請男女生分節讀。
老木匠和聶守信,因為對音樂的熱愛,由陌生到相知,他們之間一定有一段特別的對話。
請你聯系上下文,想象一下,這天工作結束后,他們會說些什么呢?(出示要求)
5、寫段。
夜色漸濃。小小的作坊里又傳來了悠揚的笛聲,窗外樹梢上的一彎明月正咧著嘴微笑呢!(10)
6、學生書寫,師巡視。
7、交流,點評。(5分鐘)
二、感情朗讀,深華情感。(5分鐘)
1、合作朗讀:又見紅霞飛上西天,聶守信卻沒有等來老木匠的笛聲。他茫然若有所失,急急來到木工間。原來老師傅正忙著趕制一個大件。孩子沒有作聲,看見老師傅忙得滿頭大汗,就把工具一件一件遞給他……這兩個年齡相差幾乎半個世紀的鄰居成了莫逆之交。不久,聶守信從老木匠那里學會吹笛子,簡直可以跟師傅的笛聲比美。
2、音樂是溝通人心靈與心靈的橋梁,音樂能點燃人對生活的激情。以做木工為生的'老木匠也許從未想到他這一“無心插柳”的舉動,使年幼的聶守信得到啟蒙,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聶守信的這一切成就都來源于他內心對音樂的熱愛、無限的興趣。所以,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板書:得到啟蒙、成為音樂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47笛聲
老木匠
熱愛音樂——莫逆之交——得到啟蒙——成為音樂家
聶守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笛聲教案 4
一、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況分析:
“笛聲”是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教材內容以“名人小傳”為主題,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體會比喻、排比句子在課文中的作用,能進入課文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知道他們想什么、追求什么,了解他們,走進他們。
“笛聲“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聶守信小時候受老木匠的笛聲吸引,跟隨老木匠學吹笛的故事。表現了聶守信對音樂的酷愛。課文圍繞課題“笛聲”,以“聽,笛聲又響起來了”這句話開篇,先用老木匠嘹亮、悠揚、激越的笛聲勾畫了一幅美好的畫面,而后重點記敘了聶守信沉醉于這種音樂中,用自己的真情和實際行動打動老木匠,開始學笛的過程。最后仍以“聽,笛聲又響起來了”這句話為結尾,又一次營造了一種人間美景。文章首尾呼應,思路清晰,語言清新優美,心理活動真實自然。所以我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通過對描寫老木匠笛聲的語句的品讀,以及對聶守信心理活動的揣摩,引導學生由笛聲走進心聲,感受聶守信對音樂的酷愛。想想聶守信向老木匠拜師學藝的過程,加深對聶守信的認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能夠在課前自主預習,并完成一些基礎的學習任務:獨立識字,查詞義,讀課文等。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夠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文中的詞義,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一定的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學生對“聶守信”知道的較少,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難度。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的能力較差,不善于從課外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學生朗讀中,能把自己的感受通過自己朗讀表達出來的同學不多,“如何把學生帶入情境中,體驗人物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關鍵,我想在教學中找準訓練點,開展扎扎實實的語文閱讀尤為重要。
三、教學設計思想
一是、樂曲導入,初讀課文
通過初讀課文,交流直覺感受,在整體感知中了解課文大致內容,初步體會“聶耳”、“老木匠”、“笛聲”這三者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讀懂首尾呼應的寫作特點。
二是、簡介聶耳、品讀“笛聲”,欣賞積累
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通過師生引讀,體會這三個詞語描繪的是不同的笛聲,這是對聶耳所聽到的`笛聲的總的概括,通過提示性引讀,體會三個詞語的并列關系。
在理解“啼囀”、“喧噪”、“啁啾”這三個詞義的基礎上,進而體會笛聲的出神入化并通過朗讀來表達,這是一個教學難點。我嘗試通過讓學生聆聽如小鳥般鳴唱的笛聲,借助教師的肢體語言來體會那時而清脆婉轉,時而熱鬧靈動,時而此起彼伏的美妙笛聲,在化解難點的同時,通過誦讀,感受聶耳對音樂的悟性。
三是、理解“渴慕”,品悟“莫逆之交”
關于聶耳向老木匠學吹笛這一內容,課文只有一句話:“在共同的勞動里,這兩個年齡相差幾乎半個世紀的鄰居成了莫逆之交。”上下文有較大的跳躍,缺少具體生動的情節,通過組織學生想象他們的對話,來補充文本的缺失,豐富文本的內容,從而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體會聶耳對笛聲的迷戀,對吹笛的向往,進而理解在共同的志趣中一老一小成為了知己,成為了知音,成為了莫逆之交。
把課文中優美的語段串連起來,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研讀優美句子,在朗朗的書聲中,學生腦海里浮現的必定是一幅幅生動感人的富有靈性的畫面。無數次與文本的感悟和對話,語言和精神在朗讀中積淀,情感在朗讀中迸發飛揚。
笛聲教案 5
教學目標
1、學生在欣賞樹葉吹出的美麗動聽的歌聲同時,體會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2、學生聆聽樹葉留給苗族人民的動人故事,在討論中明白只要處處留心,萬物都可以傳情。
學生也能嘗試吹吹樹葉,學習在生活中創造。
教學準備
1、有關樹葉吹奏的樂曲。
2、有關的圖片資料和實物,如:樹葉、小草、紙片等。
3、葉笛的傳說資料。
4、美術材料和工具:剪刀、膠水、卡紙等。
課時建議:1課時
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一:綠色在歌唱
1、欣賞樹葉吹奏的樂曲,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聽辨,自己分析。
2、欣賞課本中《小鳥在歌唱》的圖片,聽賞俞德容的詩歌《葉笛》,從詩歌中感受融融的綠意。
閉上眼睛,聽著葉笛吹奏的樂曲,好像自己的口中,也銜著一片樹葉。
耳邊吹過清風,嘴里滿是清香,讓那綠色,隨著聲聲的`葉笛,綠了風、綠了雨、綠了云……
3、請學生上臺來實驗,看看可以找到幾種吹響樹葉的方法。
4、練習吹奏的技巧,并思考還有什么可以代替樹葉吹出聲音?
5、嘗試著用葉笛吹一首自己熟悉的歌曲。
活動二:綠色啊,你鋪滿我的紙面
1、聆聽故事《葉笛的傳說》。
2、采集各種不同的樹葉,利用各自的肌理和形狀,運用樹葉拼接的形式將故事的內容創作成美術作品。
3、學習運用不同材料的創作方法,想想看,還有什么材料可以用來進行美術表現?
活動三:畫中也有聲音
1、結合教材中所選的攝影作品,感受有聲音嗎?你能用聲音表現畫面嗎?還可欣賞吳冠中的繪畫作品《聲音在林間流淌》,說出作品其中的特點,談談自己的感受。
2、根據感受,選擇一種自己認為適合的聲音,用聲音將畫面表現出來。
這項活動引導學生體驗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聯想。
活動四:大家來表演
1、安排學生采集不同厚薄的樹葉,自制成葉笛,配合著音樂分小組進行葉笛伴奏活動,輪流表演,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2、課后將自己對藝術的感受寫出來,存入藝術檔案夾。
3、可選擇教師用書中的詩歌或其他文學作品,學生進行單獨或集體朗誦,用葉笛的吹奏作配樂。
教學評價建議
1、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相互協作、查找資料,是否具有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
2、在吹奏表演時是否表現出獨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否有個性。
3、能否對故事內容表現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笛聲教案】相關文章:
父親的笛聲03-14
笛聲說課稿07-07
笛聲的作文10-09
葉笛聲聲教案設計03-20
《笛聲》說課稿范文10-11
描寫笛聲的語句09-18
柳笛聲聲課文教學教案09-03
笛聲悠悠作文08-17
悠悠笛聲作文06-25
描寫笛聲的詩句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