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優秀教案范文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語文教學以新課程理念和語文課標為依據指導。閱讀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2)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3)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二、內容與學情分析:
《五柳先生傳》是長春版八年級上語文教科書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淵明運用記傳體,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獨行、不與世俗茍同的內心情懷,通過對自己的志趣、愛好體現出一名高潔的隱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學本課,重在指導學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以點撥為主,多練習朗讀。分析課文引導學生從性格、思想、愛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進行,通過討論,感悟陶淵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等鮮明的思想性格。教學本課,我確定了兩方面的學習重點:一是對課文中出現的重點實詞、文言常識等雙基知識進行落實;另一重點為通過對傳記文章的寫法的解讀,即把握文中從傳記任務的籍貫、性格、志趣、愛好等方面的具體情形,來感悟到陶淵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遠。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語文的人文性,讓語文課有著樸素的語文味。
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認知情況:課前我讓學生做了朗讀、解決字詞工作的預習。《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眼前的學生在學習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學習應付被動的劣性,況且一貫對文言文學習有畏難心理。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差,預習、習題鞏固等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可以說學習經常是臨時突擊,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生的認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1、理解有關的文言詞語的含義。
2、了解古代人物傳記的寫法和特點。
3、學習運用樸素洗練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理解陶淵明的精神風貌。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3、4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4及對陶淵明讀書方式“不求甚解”的領會。
教學方法:討論 、朗讀
四、教學資源與教學過程: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完成預習)
(一)導入: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一書中,東晉時期的歷史上,只涉及到兩個人物,一個是書法家王羲之,另一個人物是詩人陶淵明。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曾有這樣一句話;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由此可見陶淵明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們來學習《歸去來辭》的姊妹篇《五柳先生傳》。
(二)學生熟讀課文,初悟文章。
1、學生出聲反復讀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師范讀,正音,規范朗讀停頓節奏。學生齊讀,看誦讀情況。
3、學生有感情再讀,教師了解學生領會情況。
(三)解決字詞問題,進一步領會內容。
1、把握實詞的音形義。
2、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重點以及記憶方法。
3、翻譯全文。
(四)結合文體知識、作者介紹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1、介紹文體知識:本文是陶淵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為自己寫的一篇自傳。
(大屏幕)傳記文,是敘述作者自己生平經歷的.文章。一般來說,自傳要介紹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貫、年齡、性格愛好及思想發展等等,它的內容是真實的。
之后教師舉例介紹傳記文章的特點。
2、學生了解陶淵明的常識知識以及東晉時代的社會情況:
學生先交流對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師提煉要點:
資源:(大屏幕)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東晉末年,社會的黑暗,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滿著虛偽與欺詐。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對官場不滿,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過著儉樸的生活。其詩多歌頌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上級派一官員到彭澤視察,有人深知此事馬虎不得,勸陶淵明好生準備,不料陶淵明卻說“我不能為五斗米俸祿,卑躬屈膝,向鄉里小兒彎腰行禮!”當即脫去官服,辭官回老家去了。從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為五斗米折腰”表示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題:閱讀本傳記后,思考: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
(六)作業:1、翻譯全文并練習背誦課文。
2、整理本文字詞及文學常識。
第二課時(分析感悟)
(一)溫故知新,析前熱身。(大屏幕練習)
1、給下列字注音。
嗜輒吝褐 簞 汲 儔觴
瓢 屢 婁 歟
2、解釋下列詞語
會意: 輒: 蕭然: 晏如:造
戚戚: 汲汲: 儔: 觴:
3、文學常識填空
陶淵明, 著名詩人。一名 ,字 ,世稱靖節先生,又自號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對官場不滿,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過著儉樸的生活。其詩多歌頌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體把握 ,品言知人。
師問:根據傳記文章體例,請同學們思考:課文從哪些方面來寫五柳先生的?請根據文中相關語句來回答。
生明確:籍貫: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愛好: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請同學們背誦相關的語句。
師問: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對陶淵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紹外,還有贊文,那么.,何為“贊”?贊語中的話和“傳”中的語句有什么關系?
明確:(讀書下注釋)歷史傳記中常用"贊"來表達作者對所記人物的評論,本文是仿照史傳體寫的,“贊曰”是作者敘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跡后對他的評論。贊是在傳文后對五柳先生的評論。
明確:照應關系。如“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照應“不慕榮利”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照應“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照應“不戚戚于貧賤”。
“贊”中的語言對陶淵明的人格與品質進行了高度概括。
(三)深入研析,體悟人物。
師問:請大家結合文章具體語句來分析陶淵明的形象。
明確:
1、從“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中看出他生活貧窮。
從“晏如也。”可見他安于貧窮,不以窮為恥。
2、從“造飲輒盡,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見他的飲酒方式與目的的確與眾不同,他飲酒不隨禮俗,表現率真、真誠。
3、寫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不是為了做官。可見淡泊名利。
4、他的性格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師問:陶淵明辭官不做、退隱山林,足可見他淡泊名利,那么“閑靜少言”怎樣理解呢?
明確:他與身邊的農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與愛好不被別人認同,所以他與別人沒有太多共同語言,也就無話可說。
(四)探討交流,挖掘本質。
1、問題:陶淵明讀書的特點是不求甚解。今天我們也常用“不求甚解”,常含貶義。怎樣理解陶淵明的讀書呢?
學生討論。
明確:
陶淵明讀書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領會文章的旨意。他讀書意在與作者的思鄉情懷相交融。真正把書讀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發現作者的神韻。
師小結:讀書有三種境界:淺者讀書,讀其字;中者讀書,讀其人;高者讀書,讀其魂。陶淵明屬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這種境界才會讓人廢寢忘食。古代很多人讀書多為敲開功名的大門,陶淵明的讀書目的是“娛情”。
他的另一愛好“寫文章”, 從作者陶淵明的愛好中可見,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違背自己的心靈。讀書也好,寫詩也好,都是滿足心靈和精神的需要,不為功名。
2、問題:在一般的傳記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貫、姓氏等,而陶淵明在自傳中不寫清姓名,卻假托“五柳先生”的名來作傳,為什么?
生討論交流觀點。
明確:陶淵明是一個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歡不違背“真意”,他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誰,所以故意隱去不寫。作為隱士而言,他的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可見他很隨便給自己起名號,可見“不慕榮利”的性格。
師小結:在陶淵明的形象中,這便“不慕榮利”是核心,一切表現都由此出。
師問:以上我們分析了陶淵明的形象,誰能總結一下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
(生總結,師板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誠 ”)
師:讓我們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一起來背誦他的文章。
學生分組背誦課文。
3、師問:同學們注意文章語言使用上有什么特點?
生看書。
明確:
師導語:錢鐘書說,:“不”為一篇文眼。“不”!字句的多處使用。下面請同學們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用意。
生讀例句:
“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不慕榮利”“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不求甚解”
“家貧不能常得”“不蔽風日”“曾不吝情去留”
明確:作者的用意:東晉末年,社會的黑暗,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滿著虛偽與欺詐。他用這篇傳文就是要表明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讓我們看到前面提到讀書的境界,現在我們自己已走到讀書的第三境界:“讀其魂”,陶淵明的“魂”是什么?就是他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遠。“
師: (板書:與世俗的格格不入,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遠,超凡脫俗。 )
(五)個性品評,情感認識。
問:陶淵明私謚靖節,歷史上閃爍著他人格的魅力,今天,新社會、新時代,社會開放、文化發達,生活中的你怎樣評價陶淵明?
參考認識:
我欣賞他勇敢地與黑暗的社會決裂,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的品格值得贊美,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是可貴的。
他的率真,如飲酒的方式在與人交往方面今天看來不是很好。
我認為他與世俗格格不入,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夠積極。
師總結:
我也有很多話想對陶淵明說,也想對大家說。在東晉黑暗、污濁、追名逐利的社會現實中,陶淵明辭官歸隱,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貧窮而有操守,不拘禮俗而自得其樂。他的詩文把田園風光與生活描繪的美好而快樂,開辟了田園詩風,因而文壇留名。但我們不能贊賞他用隱居避世的逃避、消極的做法來對待自己和社會。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劉禹錫“二十三年棄置身”,而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希冀;蘇軾,被貶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還有“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創,發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時,饑寒交迫,仍不改“大計蒼生”之志。
今天的我們面對物欲橫流、科技迅猛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更應激流勇進,學有所成,以后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造福一方,實現個人價值。
(六) 師布置本課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練筆:仿本文形式寫一篇自傳,簡練、真實表明自己。
五、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地完成,并使用了多媒體課件,由整體到細節,由分析到討論,對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學生發言后精煉總結,這樣的一堂課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學生的主體體現不夠,教師的主導力量過盛。在語文課中,老師對某篇課文和課文所隱含的知識、技能的講解也許是完全正確的,但如果學生沒有與課文的語言文字的具體接觸,沒有具體的語言體驗,學生的語文知識與能力也不會有什么積累與提高。我認識到教師在備課中,要發揮教學實施的有效性,確定好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方法外,不可忽視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的深入了解,這一點對教學設計同樣也有其指向性。 教學設計解決的是語文教學大方向的問題,教學的具體方式方法把這些語文教學大方向的“科學的把握”轉化為“學生學到什么”、“學成什么樣子”,這需要教師在課堂現場的操作。授課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尤其是技巧和形式的選擇包括多媒體的使用不可忽視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備課時教師要用學生的心態和眼光去解讀文本,以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設想他們在閱讀中哪里會出現“碰撞點”,或是疑問、或是欣賞。教學設計還要力求解放學生的思想,啟動學生情感認知與體驗之車,使他們勇于抒發個人對疑難問題的認識,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對話”中去,讓課堂涌動學生自由的思想。
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應與作家、教師的理解是一致的,但由于學生的知識、眼界、理解水平的不夠,他們不能在同等層面上與教師、文本展開切實的“對話”。這個時候教學的藝術表現在教師引導和促成三者之間產生和諧發展,當學生產生片面甚至歪曲的理解時,教師要巧施法,做好啟發、引導、點撥、幫助的工作,使其達到正確的理解。
【《五柳先生傳》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五柳先生傳》的優秀教案11-04
《五柳先生傳》優秀教案07-01
《五柳先生傳》教案11-19
五柳先生傳的教案11-11
《五柳先生傳》教案07-21
《五柳先生傳》優秀教案設計11-07
《五柳先生傳》的優秀教案設計11-06
《五柳先生傳》的教案范文06-26
《五柳先生傳》教案范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