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講話稿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講話稿,絕大多數的講話稿都是敘事議論相結合的論述體應用文。怎樣寫講話稿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做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講話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1
大家好!
從南山下草長鶯飛的桃花源,到西湖蒙蒙煙雨中的一把油紙傘;從柳三辯的一句“且把浮名,換做淺吟低唱”,到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飛雪洪泥映時光,歷史滿滄桑;一曲悲歌訴衷腸,春秋歌未央。
你是否知道,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有一件羽衣叫霓裳;你是否知道,有一個朝代叫漢唐,有一條河流叫長江?
當你沉迷于紫薇的那一句“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你是否知道樂府里那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當你口口聲聲喊著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你是否知道它出自于《漢書》中的“修身好古,實事求是”;當你“哈韓”“哈日”,當你迷戀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你是否知道《山海經》里的神話故事,是否知道昆曲的歷史,知道十二木卡姆的聲音……
傳統文化的美,在于它的歷史,它是先人們的精神積淀,是千百年來的傳承。
而在今日,在這個充滿利益,熱鬧繁華的時代,歌聲里的故鄉卻在漸漸遠去。我們像迷路的孩子,回頭張望,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氤氳著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
中國文化演講稿配圖
在今日,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我們只從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東風破》里才驀然感受到古典的美。你知道多少種語言在流逝嗎,你知道多少種民間習俗在消失嗎,你知道多少種器樂技藝已經失傳嗎,你知道多少處文化遺產與古建筑正在在被破壞嗎……
作為九零后的我們,應該做什么呢?
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么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為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么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抔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要有一點東西,銘記于心。
先人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我們尚且不談奉獻社會,不談為國捐軀,但我們要知道什么才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基。我們要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于擔當的道義,去為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2
大家好!
滄海桑田,中華民族走過悠悠五千年,而在這歷史長河里,黃河岸邊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賞的中國文化。
作為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征,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漢語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傳了幾千年而未衰亡,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為四大古文明。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羅河水的泛濫和英國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顏色;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在風沙的肆虐中成了廢墟;而強大的瑪雅文明,如今人們只能在亞馬遜原始叢林的遺址里想象它曾經擁有的輝煌。惟有漢語,成為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為世人所推崇。
漢語作為中華民族恒古至今的語言,體現的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精神。她是根植與民族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試想,倘若沒有漢語,又怎么會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持節;又怎么會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只致遠“的高志;又怎么會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熱情!
中國文化演講稿太多太多,融匯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如既往的中華美德。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治國“作為中華美德的三個方面是不可不談的,而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則更應注重”修身“之所在。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剛經歷的軍訓生活。大家一定還記得那篇軍訓日志里所說的那句話:”當我看到站在我前面的男生,汗水從指尖滑落,才發現地上早已是一灘積水的時候,我被感動著,同時也告訴自己不能放棄……“大家一定也還記得去食堂打飯時,男生謙讓著讓女生排到自己的前方,同學們即使遇到不喜歡吃的飯菜也不曾浪費,大家更不會忘記對宿管阿姨的一聲聲問候,一句句感謝……真的,90后的學子們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溫、良、恭、儉、讓的中華美德,也正是我們自己將這看似古老卻終將永恒的中華美德傳承了下來。
中國文化承載的不僅是祖先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更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財富。
中國文化是神秘的,是古老的,是豐富的。我們應該為中華文化流傳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該為傳承中華文化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講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為她的廣博才讓我欣賞她,并由衷的熱愛她。最后,我也要呼吁同學們一起關注中國文化,將中華民族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國文化——這壇承傳了千年的佳釀,才會越陳越香!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3
老師、同學們:
上午好!下周三,是什么日子?4月4日,清明。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還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相關的習俗和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
除了掃墓、踏青,清明節還有禁火、插柳、植樹、蕩秋千、放風箏、蹴鞠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使得這個節日既有祭拜祖先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
清明還有與之相關的動人傳說、詩詞歌賦。“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我國類似這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等等。這一系列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凝聚著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的情感精髓,是聯系中華民族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是我們民族五千年來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內核,它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向往,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是一筆又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xx年5月20日,清明節祭拜祖先的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也規定清明節為法定假日。
清明節放假的意義在于:通過紀念先祖,喚起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植根于心中。
不要以為這是小題大做,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很多傳統的節日已經被新生代忽略了。同學們對西方的節日過分偏愛:平安夜搖曳的燭光,黯淡了除夕夜盛放的煙火;情人節浪漫的氣息,吞沒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哀傷。這種局面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憂慮。
韓國人將端午節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罵他們不要臉,罵掩飾得了我們的尷尬、難堪嗎?
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傳統,還是一種尊嚴。我們不能看著傳統文化一點點消亡,而應該更多地了解傳統文化,堅守傳統文化的陣地。
清明節來臨之際,與身邊的親人一同掃墓祭拜;中秋節的夜晚,不要忘記與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亮:重陽節到來的時候,多陪陪爺爺、奶奶們聊聊天……
共度傳統節日,就是將心結緊緊系牢,讓精神久久傳承。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曾讓西方動容;中秋賞月、九九登高,曾讓世人感懷,這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珍惜!
同學們,愛國不是掛在嘴上的,傳統文化是愛國的載體,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為了傳承節日精神,請獻出一份屬于你自己的堅持吧!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愛國精神重拾傳統文化”,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已是4月份了.再過幾天,本周的周五就是清明節了,“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每年的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游、踏青的好時機。
清明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祭祖和掃墓是清明節中的重要儀式,歷代沿襲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這個特殊的時候,我們都應懷著無比沉重和景仰的心情來緬懷革命先烈,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回首中國百年的近、現代史,每一頁歷史都寫滿了英烈們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不屈外辱,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秋瑾;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等等,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了崇高的革命信念,馬革裹尸,戰死沙場,壯志未酬身先死,留下一曲曲千古傳唱的英雄贊歌。
同學們,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多么幸福的時代啊!從未經歷過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的艱苦歲月;從未經受過親人離散的戰亂之苦;也不曾小小年紀就為生計四處奔波。今天,在我們的身邊灑滿了和煦的陽光,擁有舒適的生活條件與優越的學習環境,整齊的校園,寬敞而明亮的教室,還有那循循善誘,無私奉獻的老師……
我們要明白:燦爛的中華文明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的鮮血換來的,寬裕的家庭生活是父母的辛苦工作拼來的,要永遠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祖先,感恩先烈,感恩偉大的祖國,感恩父母和師長。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后又經后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后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所以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峰的斗志與毅力;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5
各位同學們好:
我是xx年級的x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是世界四大古國之一。五千年的悠悠歷史筑成當今中國。其中,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xx年的夏朝。與它的悠久歷史相對應,中國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而如今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文化的保留與摒棄已在國內成為一個深度討論的話題。
文化的定義是什么?中國傳統文化現在所面臨的狀況又是什么?文化在字典中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其另一解釋是: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以及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以上解釋則已充分概括了中國三大文化:儒家文化、建筑遺跡和歌詞詩賦。由于這些文化的存在,中國現共有31項文化遺產,居世界第三位。而如今那些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寶貴遺產,所面臨的現狀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著斷子絕孫的,無以為繼的重大危機。看似活生生地存在,卻幾乎是在漸漸消失,中國的傳統文化所遭遇的異變,繼”文化x“和改革開放以來,已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橫行而來的西方文化頂替掉了。而殘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過程進一步的掃蕩。對于一個文化是否存活著,我們就要看它的基本精神是否還能打動現實人群,與實際生活和歷史進程有呼應。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但其近年來的遭遇使它的文化地位岌岌可危。首先,其傳承儒家文化范式為自己生命的終極追求的團體,現已基本上消失了。而儒家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團粒結構也日益消退,幾近消亡。且其的基本價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響現代中國人在人生中面臨的重大選擇。而儒家乃至傳統文化中的獨特語言在人們表達關鍵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話語和藝術形式中已是岌岌可危。由此可見: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機。”中國向何處去“這個曾被完全政治化的問題,現在已經獲得和正在獲得越來越濃重的悲涼文化含義。
根據上述的情況,你所能感受和體會的是什么?如果曾經擁有的一件美好的東西,因為你的失誤瞬間瓦解,難道你想說的僅僅只是一句:對不起?!并摻雜著內疚?為何很多的時候。人們總是因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難道不能在失去前好好把握住機會抓住它呢?中國傳統文化如今暫沒有頻臨毀滅,因此,我們如今所能做的是挽留住它,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它。不要在人們再次需要它的時候,才發現它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黃河之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并同時孕育著新的文化長河,作為龍的傳人,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變化,對于每個人來說,應該要適應一種新文化的出現。一個文化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必定是好學的,因為只有好學,吸取別人的優秀文化,融洽自身文化,才能使其發揚光大。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摒棄自己的傳統文化,相反我們要更加關注傳統文化,畢竟它是我們生長的來源,經過五千年歷史滄桑所保留下的精華。是外來者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文化,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脊梁!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沒有自己的文化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雖然談不上我們要拯救我們的傳統文化,但傳承和發揚是不容忽視的!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6
手微微地顫抖著,恨憤憤地燃燒著,心默默地疼痛著。
拿著報紙,一字又一字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這竟然是真的: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為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驚訝,我憤怒,我感到莫大的恥辱。怎樣可能?怎樣可能?這怎樣可能?兩千多年的攜手相伴,兩千多年的榮辱與共,兩千多年的悲喜交織,難道一瞬間,就這樣被強行撕裂、一筆抹殺了嗎?難道華夏神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兩千多年的歲月積淀所構成的文化大廈,就這樣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嗎?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這不是真的,不是,絕對不是……
身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能時刻牢記自我身份的,除了我們的母語外,恐怕也就僅有我們的傳統節日了。在無數稍有良知的中國人心里,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五千年禮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文化標記。傳統節日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承載著文化的寶藏,承載著我們對先人的追念與景仰,亦承載著我們對未來的祝福與期望。透過它,我們隱約聽到了春節時,那遼闊夜空上五千多年來不變的爆竹聲響;透過它,我們似乎看到了中秋佳節時,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圍坐賞月、把酒歡談的溫馨夜場……
然而,透過它,我們也看到了傳統節日所面臨的危機。
對于我們中的某些人而言,他們或許不明白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但他們絕對記得圣誕節是耶穌的誕辰;他們或許不了解七月七日是什么節日,但他們絕對忘不了2月14日,自我該買什么花送給什么人;他們又或許不明了中秋節有著怎樣悠久而典美的傳說,但他們絕對清楚愚人節源于一個多么“乏味、無聊、意義膚淺”的故事……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我們數億中國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穌呢?為什么我們對外國節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對我們自我的節日冷眼相待呢?為什么我們五千年的禮貌竟抵可是一個個毫無內涵、毫無文化底蘊的外國節日呢?是不是因為我們害怕耶穌,害怕當我們死后,它會阻擋我們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為我們愛慕虛榮,不知情人節會被別人笑話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為我們爭強好勝,可是愚人節顯現不出我們的聰明程度?
我疑惑,我不解,我苦苦地思索著。
當端午節時,一個小學生竟不知為何要吃粽子的時候,我們憂心了;當重陽節時,一個中學生竟不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詩人在何時有感而作的時候,我們悲痛了;當中秋節時,一個月餅賣到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時候,我們痛心了。于是,我恍然大悟:在傳統節日日漸失落的背后,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失落;伴隨著商業的浮華與城市的喧囂,我們的傳統文化正一點一點地被蠶食,被湮沒……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冷漠,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無知,是我們,是我們將它親手拋棄,又親手埋葬。
傳統節日在哭泣!
傳統文化在哭泣!
傳統的中國人在哭泣!
哭泣聲中,屈子漸漸地沉沒了,嫦娥漸漸地憔悴了,織女也漸漸地黯淡了。一切都在哭泣聲中,慢慢地消失、散盡、直至難覓蹤跡。
傳統節日,我為你憂心,為你不平!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7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華文化永流傳》。
我們的祖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著極其深厚、悠久的文化。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文化已遙遙,”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中,孔子講的頭頭是道,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再說說唐、宋朝,這是詩詞最興旺的時期。詩人們用詩詞表達心中的一切情感,”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宋朝末,看著破碎的山河,岳飛百感交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以表達重整乾坤的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杜甫向岳而望。可見,那時的詩人、詞人,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蘊啊!
不僅中國的詩詞文化中外聞名,陶瓷文化也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生產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形成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文化特征。再說說瓷器,早在歐洲掌握制陶技術之前一千年,中國已能制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館,一件件瓷器都別具一格,線條與比例,都是那樣的和諧,那些人物、景物、動物,甚至線條裝飾,都畫得淋漓盡致,仿佛要從上面跳出來。這種精湛的技術,是外國人永遠制不出來的。所以,瓷器在海外廣受歡迎,再一次拍賣中,一個清乾隆仿掐絲琺瑯粉彩壽山福海雙龍耳蓋瓶,以1792萬元成交,是國際瓷器拍賣之最!
我想除了這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就連皇上都是”天子“,所以中國人把吃,看作頭等重要。就連外國人看作是”垃圾“的,中國人也能做出花樣兒來:涼拌的、清蒸的、白水的、紅燒的、糖醋的、粉蒸的、油燜的……數都數不過來。餃子、粽子、元宵、月餅……都是我國特有的食品。現在,我們中國人做什么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打招呼:”吃了嗎?“家人團聚,吃一頓;朋友見面,吃一頓;過節,吃一頓;換季,吃一頓;應酬,吃一頓……看來我們的祖國別有一番飲食文化啊!
現在,我們的祖國雖然繁榮昌盛了,但越來越西方化,許許多多傳統文化漸漸淡忘、失傳了,我們新世紀的孩子正在與社會接軌,保護、傳承中國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在我們的手里,一定要讓中華文化永流傳!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8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伴隨著濃濃的春意,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我們一起走進了四月。唐朝大詩人杜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可能大多數同學都已經學習過,詩中就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再過4天就是4月5日,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清明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每年一到清明節,晚輩們都會在長輩的帶領下,踏青掃墓,紀念先祖和逝去的親人。學校也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緬懷革命先輩,紀念為國捐軀的英雄。
此時此刻,當我們聚集在鮮艷的國旗下,是否想到:這面代表著共和國的五星紅旗,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灑盡熱血、獻出生命染紅的呢?我相信大家的心中一定感慨萬千!一幅幅英雄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烈士們為了祖國獨立、尊嚴挺身而出,為了人民的解放,甘灑一腔熱血。從不惜千金買寶刀的女俠秋瑾;到受盡酷刑寧死不屈的江姐;從用身體勇堵機槍的黃繼光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再到南海撞機事件的英雄王偉……無數英烈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烈的愛國樂章。我們緬懷先烈,并不僅僅是為烈士生命的消失而悲嘆,更是被他們那偉大的生命價值所震撼。那些英勇的烈士們不愧為炎黃子孫的后代,不愧為祖國永遠矗立的豐碑!
今天,作為彩香實驗中學的學生,我們擁有舒適的生活條件與優越的學習環境。花園般的校園,寬敞而明亮的教室,先進的教學設備,還有循循善誘,無私奉獻的老師,要知道這一切都是來之不易、值得珍惜的!
二十一世紀,我們同學們該用怎樣的行動來緬懷先烈呢?其實新的時代早已給清明節注入了新的內涵,清明節不單單是掃掃墓,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活動來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區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愛國家、愛家庭、愛學校、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9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誦讀經典文化 弘揚民族傳統。
同學們,你們讀過《三字經》嗎?讀過《弟子規》嗎?讀過《千字文》嗎?讀過《唐詩三百首》嗎?看來同學們還是讀了不少經典文化書籍。像剛才我們說的這些書籍,我們稱它們為中華經典文化書籍。除了以上這些書籍,還有很多優秀的中華經典文化書籍,比如:、《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增廣賢文》、、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記錄了我們民族的感情和精神,見證了民族的災難和復興,它以獨特的教育功能,教育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我相信已經有很多同學閱讀背誦的一些經典,比如《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等。現在我想考考大家,我讀一句大家讀一句,行不行?。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弟子規》:弟子規,圣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事實證明歷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強勁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為優秀、美好的特質,越是在現代化的時代,越顯示了它獨特的價值和魅力。中國文化以孔孟思想為代表,孔孟思想是最好的人學,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在中華的傳統文化里,除了有做人做事道理的孔孟作品以外,還有像《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資治通鑒》《戰國策》《史記》《呂氏春秋》等等奇謀妙術的典籍,可以說在中華傳統文化里面,我們都能學到有用的文化知識。
同學們,我們中國人向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學習什么嗎?(我們中國向他們學習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那你們知道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向我們中國學習什么嗎?(中華的傳統文化)。現在在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都開設有專門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孔子學院等,每年派遣到中國來留學的學生數以千計。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西點軍校將《孫子兵法》列為教學參考書。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孫子兵法》配備到人手一冊。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世界各國都在學習我們傳統文化,大家說我們是不是應該努力學習我們的祖先留傳下來的中華的傳統文化?
從20xx年開始,我們學校領導就已經決定,在全校推行誦讀經典的教育,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學校校園圍墻上到處都寫上了中華傳統文化名言名句,還配有生動的圖畫,我們的老師也在引導同學們誦讀各種經典文化書籍。
在日后的教學中我們學校還會引導大家開展各種經典誦讀活動,讓大家能夠在中國文化的海洋里自在遨游。最后,我想引用一幅流傳了很久的對聯來結束我今天的講話: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我愿意與同學貌勉。
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10
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對聯、書法、茶藝……等等,今日,我就給大家介紹一種,中國結。
我的中國結是一只五顏六色的蝴蝶,中間有金黃色的觸角,被一個紅角圓圈圍住。我想大家必須明白,紅色被認為是吉祥、平安的象征。這個中國結很漂亮,我十分喜歡。
中國結就像書法,對聯,茶藝一樣,很能反映中國,所以北京奧運會還用它作為會徽呢!中國結代表著和諧、團結,它也分為好幾種類型,比如雙蝶結、平安結等。
古代的時候,有的人經常把玉佩掛在身上,人們常說的玉佩就是我們明白的中國結的起源啦!外國人一下就會認出來這是中國結的原因是它太有中國味了。
我喜歡中國結,它代表了中國從古至今幾千年的文化流傳!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11
老師們、同學們:
12月25日是西方人的圣誕節,看到滿街充斥著圣誕商品的熱鬧景象,同學們是否想到作為一名中國人,應該更多的了解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春節,人們享用除夕夜的大餐,煮公雞(代表大吉大利),魚(代表年年有余),吃年糕(代表一年更比一年高),以熟食祭天地祖宗,沐浴(代表有好運),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響后,燃放煙花爆竹,吃辭歲餃,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貼春聯。四月初五清明節,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要祭掃祖墓。為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掛荷包。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賞滿月,與家人“千里共嬋娟”。還有九月初九重陽節,今天更賦予他“老人節”的內涵,使尊老愛老的風氣更為濃厚,“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十月初一祭祖節。喝臘八粥,為自己積德的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孩子們,當韓國人搶注端午節域名,并將其作為韓國文化申請端午節為其世界文化遺產時,我們的心情十分沉重,今天在莊嚴的國旗下,我有責任讓大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更多的關注中國傳統節日,讓愛國主義思想扎根于你我心間。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我叫xxx,是xx市xx班的一名學生,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永遠的中華文化》。
翻開歷史的畫卷,中華民族曾幾多苦難,血淚斑斑,國門被強盜打開,國家被燒劫躪辱;看看今天的世界,我中華民族卻能傲立于民族之林,國人揚眉吐氣。滾滾長江黃河翻涌不息,泱泱中華大國巍巍聳立,是什么力量使你龍的姿態亙古于歷史的長河,那就是世界文明史中沒有中斷過的中華文化。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智慧而鋒利的刀刻文字象犀利無比的刀槍打敗了一切外來列強的侵略;圓潤輕巧的算盤珠圓了代代中華人的富強之夢;神農氏的百草園的中草藥神秘驅散了東亞病夫的夢魘;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定為世界名人是75位諾貝獎獲獎者聯名提議,你是否已經感到中華文化的悠久、優美和偉大。
中華文化之美是采擷五十六個民族之奇葩的盛裝,中華文化之久是中華幾千年滄桑釀造,中華文化之博是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精心所雕刻繪制,中華文化之深是要你能聽懂女媧補天和精衛填海的音符;圓明園大火燒不了中華文明的輝煌;南京三十萬同胞的頭顱筑起了新的鋼鐵長城;三峽截流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中華風彩;紫荊花的盛開昭示了中華雄風,中華文化的強大震撼擐宇!
優秀的文化更要我們去承接發揚創新光大。驕傲自豪的龍的傳人讓我們努力學習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相互交映、激蕩和碰撞中去豐富完美,不再有”非典“和貧困的無奈,不再有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心痛,不再有海峽兩岸分隔的撕裂,讓我們努力學習,將奏響中華文化的音,弘揚我中華文化的青春和活力,從而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之巔。
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講話稿 篇13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在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中秋節已發展成表達美滿、和諧、富饒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象征。中秋節強調的是團圓,他符合中華民族的倫理觀,對構建和諧社會是很有意義一個節日。如果把它的文化內涵發掘出來,我們會慢慢嗅到它暗藏其中的含韻。
“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啊,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片月餅一片情啊……”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兒童電影《啊!搖籃》中小朋友們一起唱的歌謠,每當聽到這首歌都會令人心潮澎湃,為了那與圓月相映生輝的片片月餅,更為了我們心中那份揮之不去的濃濃親情。晴朗的夜空中,一輪圓月如金輪玉盤,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甜絲絲的月餅,吃茶、飲酒,傾訴著團圓的喜悅,遙祝著遠方的親人。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傳統節日應該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符號,是來自歷史深處不可磨滅的記憶。應該說,中秋節在幾個傳統節日中,頗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中秋節源初是古代勞動人民感謝大自然賜予的節日,其時既是賞月的最佳季節,也是慶祝豐收的時節,這種情懷是跨越國界的,身處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會認同,所以它既是溝通心靈的紐帶,又是文化的橋梁,正所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幾千年來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通過中秋佳節的形式得以大眾化地傳承下來,在當今時代有助于倡導重視家庭、尊重自然、崇尚和合的意識,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而言具有積極意義。可以說,中國的傳統節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特點,千百年來發揮了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作用。
到了中秋,月上中天時,最難忘懷的還是那幾句詩: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中秋時,每當看到一輪圓月掛上了天空,不由得想到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而變得感傷。此時家鄉親友的問候最是暖人心懷,你也該連線父母,道聲平安,一訴鄉思。
象征著圓滿的中秋之月,在璀璨的夜空照亮。或許沒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情, 但是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月是圓滿,月是美好,明月在心上, 快樂長久存!”
【傳統文化講話稿】相關文章:
有關傳統文化講話稿07-11
2022傳統文化講話稿09-19
弘揚傳統文化春節講話稿08-05
春節傳統文化教育講話稿范文01-08
國旗下講話稿傳統文化3篇07-06
傳統文化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