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描寫清明的詩詞為內容的黑板報
清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時節,神州大地氣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游踏青的最佳時節,民間也習慣于這一天去掃墓,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下面瑞文網小編為大家分享了描寫清明的詩詞為內容的黑板報。
清明的詩詞
1、《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2、《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3、《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4、《清江引·春思》
(元)張可久
黃鶯亂啼門外柳,雨細清明后。
能消幾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5、《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6、《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7、《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8、《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9、《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10、《青門引·春思》
(宋)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清明節氣的由來】
“清明節”它的名字也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的第105天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持續了15天。作為一個節氣,時間是春分后。此時,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充滿了春天,天氣清澈,四野清澈,大自然充滿了活力。“清明”稱這一時期,是一個完美的詞。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人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它更適合反映全年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按時安排農業、蠶桑等活動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在清明節,溫度變暖,降雨增加,是春季耕作和春季種植的好季節。因此,清明節是古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是上元、清明節、初夏、端午節、中元、中秋節、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公歷4月5日,但節日很長,有兩種說法:10天前8天和10天前10天后,這是近20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吃什么
1、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3、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制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干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團,添進紅糖搓勻,制成飯塊蒸熟即成。
【描寫清明的詩詞為內容的黑板報】相關文章:
詩詞黑板報內容09-20
清明黑板報內容06-22
清明黑板報內容08-15
小學詩詞黑板報內容11-07
關于清明的黑板報內容04-02
古詩詞黑板報內容12-12
清明節黑板報內容03-22
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07-10
清明節黑板報內容03-28
描寫月亮的詩詞的內容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