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智囊(選錄)·語智部·魏征原文附譯文
馮夢龍筆下的魏征,以其卓越的智慧與膽識,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魏征諫毀層觀”一事,更是將他的智謀與忠誠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智囊(選錄)·語智部·魏征原文附譯文,歡迎閱讀。
語智部·魏征
作者:馮夢龍
魏征文德皇后既葬。太宗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魏征同升。征熟視曰:“臣昏眊,不能見。”帝指示之。征曰:“此昭陵耶?”帝曰:“然。”征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帝泣,為之毀觀。
文言文翻譯:
文德皇后安葬之后,唐太宗非常想念她,于是就讓人在苑中搭建了一座樓臺,可以常常登樓眺望昭陵。一天唐太宗邀請魏征一起登樓。唐太宗問魏征:“賢卿看到了嗎?”魏征回答說:“臣年紀大了,老眼昏花,看不到。”太宗指著昭陵的方向讓他看。魏征說:“這是昭陵嗎?”太宗說:“是。”魏征說:“原來皇上是在說昭陵,老臣以為皇上眺望的是獻陵呢,如果是昭陵,那老臣早就看到了。”太宗聽后十分慚愧,于是命人將樓臺拆去了。
賞析
唐太宗在文德皇后長孫氏葬于昭陵后,因思念深切,于苑中筑起層觀,常登高遠眺昭陵以寄哀思。一日,太宗引魏征同登層觀,魏征卻言“臣昏眊,不能見”。待太宗指示后,魏征又故意反問“此昭陵耶”,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才不緊不慢地說“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
魏征此言,看似平常,實則暗藏深意。他巧妙地利用唐太宗對父親的敬重,以“望獻陵”為切入點,委婉地提醒太宗,對妻子的思念雖情有可原,但不可因此而忽略了對父親的孝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孝”是極為重要的道德準則,對于帝王而言,更是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魏征深知這一點,所以他以一種含蓄而巧妙的方式,讓太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所不妥。
唐太宗聽后,不禁潸然淚下,并下令毀掉層觀。這一舉動,一方面體現(xiàn)了唐太宗對魏征諫言的重視,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另一方面,也彰顯了魏征諫言的力量。他以智慧和勇氣,維護了傳統(tǒng)孝道的尊嚴,也維護了皇家的形象。
魏征的這一諫言,充分展現(xiàn)了他作為諫臣的智慧和擔當。他敢于直言進諫,不畏皇權(quán),同時又善于運用策略,以一種讓皇帝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他的進諫并非一味地指責和批評,而是充滿了對皇帝的關(guān)愛和對國家社稷的忠誠。
馮夢龍將此事收錄于《智囊》之中,不僅是對魏征個人智慧和品德的贊美,更是為后人樹立了一個諫臣的典范。它告訴我們,在面對權(quán)威時,我們應(yīng)該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也要運用智慧和策略,以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這種精神,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魏征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其父魏長賢,曾為隋朝官吏,素有賢名。有妻裴氏,有四子,叔玉、叔瑜等。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yè),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yè)末年,魏征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后,魏征隨其入關(guān)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征自請安撫河北,詔準后,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崳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占黎陽,魏征被俘。竇建德失敗后,魏征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fā)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于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jīng)常引入內(nèi)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jù)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后,自己還被蒙在鼓里;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diào)查此事。結(jié)果,查無證據(jù),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zhuǎn)告魏征說:“今后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征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xié)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么國家興亡,或未可知。”并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qū)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并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二年(628),魏征被授秘書監(jiān),并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nèi),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征聽說這位女子已經(jīng)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臺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xiàn)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后大驚,當即深表內(nèi)疚,并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并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征詢問。魏征直截了當?shù)卣f:“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智囊(選錄)·語智部·魏征原文附譯文】相關(guān)文章:
《智囊(選錄)·兵智部·戚繼光》原文譯文11-20
智囊(選錄)·捷智部·劉備原文及翻譯07-21
智囊(選錄)·捷智部·王羲之原文和翻譯告05-18
關(guān)于智囊(選錄)·雜智部·黠童子原文及翻譯12-12
《智囊(選錄)》原文及翻譯11-27
《新唐書·魏征列傳》的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07-17
《智囊》閱讀答案及譯文07-06
鷸蚌相爭原文附譯文08-10
《智犬破案》閱讀答案附譯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