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與教學藝術
說課屬于教學藝術的范疇,它是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教學藝術。教學藝術應該達到真、善、美的地步,說課更是如此。
一、說課的真
首先是講真理,教師所教的學科是真理,和同學們共同探究的科學是真理;其次是真實,課堂要有真實性,不要有半點的虛假;再次是要真誠,真誠地對待學生。曾經有人說過:當教師要當經經師,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要講經典,要把人類傳承下來的經典(四書五經)教給學生;教師不但要當經師,還要當人師,要為人師表,作出榜樣,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的品德,培養學生的人格;另外,教師還要作恩師,即超出經師、人師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恩情。具體說來,就是在學生遇到逆境、受到挫折、在生活上或經濟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幫學生渡過難關,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人生的指引,就是講真,我們要追求人生真的境界,教師要做真理的化身,要和學生一同探究真理,這個真理包括自然科學的真理、人生的真諦和真心實意的對待學生。
二、說課的善
對說課來講,善首先應該是指一堂好課,一堂高質量的優質課;其次是善待學生,善待自己的教學對象。因為我們的孩子、小朋友、小學生很幼稚,很率真,所以我們要引導他們、善待他們、愛護他們,對學生要有感情,有愛心。有句名言說得好,“愛心是根”,做教師的最根本的東西不是那些滿腹的經論、知識和技能,最根本的是善,是愛心。把愛作為教育的出發點,愛學生、愛教育事業,那么,你才會去追求高標準、高質量、高要求的善的境界。如果教師不愛學生,也不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甚至把這個職業作為自己謀生的一個手段、養家糊口的飯碗,從其量也只能做一個教書匠,所以,愛是區別教師把教師這個職業作為一個事業,還是謀生的手段的分界線。
三、說課的美
首先是用審美規范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使我們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充滿美感。具體表現在學生喜歡上學,不厭倦上學,學生喜歡你上的課,從而喜歡你所教的學科。過去有句古語: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學生親近你,喜歡你,你就在學生中有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你一出現,很多的學生就會圍在你身邊,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地喜歡你所教的學科,接受你的人生指導;其次是看你喜不喜歡學生,學生喜不喜歡你。你給學生帶來的美感、美好包括學生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如我的小學老師,他是我心目中的一個崇高的偶像,我一言一行地模仿他,甚至連寫字的筆劃也模仿他,也就是說,老師的那種形象、思想、情感深入了我的骨髓,激勵我成長。另外,還要構建一個和學生美好心靈的溝通。如學生有什么困惑、問題,喜不喜歡給你講或向你傾訴。所以,我們的教育教學,包括說課都要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前年,江蘇省一個實驗小學的一幅標語吸引了我,我想用這標語來概述上面的講話。我們不僅做經師、人師、恩師,我們還要在學生面前,展現一個真、善、美的形象,要引導學生探究、探求真善美。“教師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人類的第一個太陽是宇宙給的,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繁衍下來,正是因為有了太陽,沒有了太陽,就沒有了光和熱,我們人類不可能存在。太陽是人類生存之光。人類第二個太陽是教師,為什么把教師比作太陽呢?我過去多年從事農村教育工作,特別是貧困山區的農村教育,在我的實際考察中,有這樣一個感悟。比如說:在深山里有一個復式教學點,有一個教師同時又是一個校長,這么一個小學,就是那里的太陽,除了那里的大地,陽光,還有教師和學校,就是這個“太陽”使這個村莊幾代人擺脫了愚昧,不再是文盲,在他們人生當中點燃了知識之光,使這些山村的孩子,從那些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房舍中走出來,走出了深山老林,走進了城市。這就是另一個太陽,照亮了山村文明之光的太陽。教師就是太陽,是培養人成長的太陽,是使人得到發展的太陽,所以“教師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我們教師的職業是神圣的、崇高的,教師不是父母勝似父母。教師是拿著開啟知識寶庫鑰匙,教給孩子打開知識寶庫,并指引學生走上人生道路的這么一個人,教學是一種藝術,因為我們教育教學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情感的人,它是流動的、動態的,是科學無法把握的,因此,對待這樣一個教育對象,我們該怎樣去處理教學,教學怎么設計,學習進度怎么安排?在課堂上,我們與學生面對面的接觸,包括思想、情感的交流,包括眼神、目光,包括教師的手與學生手的互握等,特別是教一些比較抽象的枯燥知識,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利用直觀教學、各種媒體、自己的表情和動作,創造一些即興的活動,使學生發生興趣。所以要我們要強調教學藝術,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藝術的活動。
現在新課程強調,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要克服過去那種呆板的、機械的、枯燥的,甚至是灌輸的方式,提倡讓我們的學生發揮問題性,鼓勵學生參與合作學習,只有發揮教學藝術這個功能,才能做到真、善、美。教學藝術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一種并在教學實踐中得以實踐,它包括選擇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手段、處理教學信息、溝通教學人際關系等方面。新課改強調更新教學觀念,思想觀念這東西是一種理性的東西,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它是通過教學藝術展現出來的。比如,在小學里,教師和兒童交流時,孩子小,老師蹲下來和他們交流,達到感情的平等。再比如,我們在提問當中,過去不是以學生為本的,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候不加理會,或表現出冷淡,而現在強調一種師生交流,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正確、妥當,教師不再橫加指責,而是說“小朋友,這個問題提得好,下節課我們要講到”,或采取一些積極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這是怎么把一些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藝術,它就有可操作性了。美國的一個學者,花了四十年的時間,收集了近十萬人的信息反饋,概括起來說,好老師應是一個充滿教學藝術的老師,應具備以下十種素質:第一、對學生要有友善的態度,學生在課堂上尤如在家里一樣,不再擔驚害怕;第二、教師要尊重班里的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說:老師不會在班里把學生當猴子耍,不再嘲弄學生,歧視、諷刺他們;第三、有耐心性,當我們回答不出老師提出的.提問,不會做老師布置的作業時,老師很有耐心地說“相信你們一定能行”;第四、興趣廣泛,老師經常帶領我們到課堂以外的地方參加活動,幫助我們在校外生活中感到知識的興趣和樂趣;第五、良好的儀表,老師的儀表、語言、表情使我們感到很舒暢;第六、公正,老師給我們的評價很公正,不偏愛學生;第七、有幽默感,在課堂里,經常在教師那里聽到非常幽默的話題,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歡樂,使課堂活躍起來,再枯燥、乏味;第八、人格魅力,我們的老師從來不跟我們發脾氣,對每一個學生都很寬容;第九、重塑性,當老師發現我們做錯了什么,它不會直接批評我們,而是讓我們再去嘗試,再去做。比如方法上,針對學生能提出有效的學習方法,研究一下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不斷地使我們受到學生的喜愛和擁護。
80年代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要在教師節評選出優秀教師和模范教師,當時的鄧大姐說過一句話:“你們不要定很多的標準,你就找人調查一下學生,誰是你們最喜歡的老師,誰就是模范。”我想是有道理的。關于教學藝術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以后,國內外就比較系統地研究這個課題。其實,我們打開義務教育史,我們的前輩,在他們的教育教學當中,始終地在尋求怎樣使我們的教學更加藝術化。從廣度來講,我們在倫理上就可以讀到教學藝術的名言,比如說:孔子,在教弟子時循循善誘,啟發弟子,從不怪罪,用各種知識文獻來豐富他們,用倫理規范來約束學生,使他們養成一個好的品格,使這些學生想停下來不學也不可能了。孔子有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張學思結合,這很符合現在的教改精神。學習不思考,你就上當受騙,容易受蒙騙,這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一個人空想,不去學習就會造成停步不前。新的課程改革,主張知識和能力的發展要在雙基的基礎上。我們不啟發學生思考,那就有問題了。我們空講學生的創造思維、創造能力,不在思維的基礎上那也不行。孔子教學因材施教,它會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長處、短處,有針對性進行教學。他弟子3000人,72賢人,他都認真分析過,有的品德好,有要求新理念,學生不是容器的管理能力強,有的文學方面好。對每一個人性格文學方面都作了分析。他又說:君子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人不是器皿,不是容器,不能任意填充,教師的責任應是火把,應是點燃學生頭腦中的火把,引導他們自己去學習,另外,對學生的優點要發揚光大,在發揚優點的同時克服自己的缺點。不管是什么樣的學生,都有優點、長處。應該揚長教育,揚其長,避其短,揚其長,補其短,不能光看別人的短處,因為學生們是很幼稚的,需要受教育,需要我們老師去引導他們,如果我們的學生都向成年人一樣,像老師一樣,那還當學生干什么?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有這樣和那樣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很自然的,如果學生生下來就很完美,那還需要教師干什么,那就不需要教育。正是因為他們的知識不多,我們才去豐富他們的知識,正是因為他們不懂事才需我們教育他們懂事,正因為他們人格不健全,才需要我們使他們人格健全,正是他們的體制比較虛弱,才需要我們去強健他們的身體,這才是教育,才是教學藝術。
下面談教學風格,教學藝術基本上是建立在教學風格上面。風格一詞,是從文學、藝術、書法、美學中解譯過來的,是教師在為達到一定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根據各自的教學特長,經常采用的教學方式的總匯,它是教師能力行為多樣化的反映,有獨特性、多樣性、時代性,現在的教學中通常有以下幾種教學風格,一種是:理智型教學風格,他們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學習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力,教學風格特點是教學邏輯嚴謹,重視雙基,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從改革開放后,整個80年代中,我們的教師比較流傳這個風格,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課堂教學廣角知識不夠,還要發展培養能力,這正是80年代教學的一個特征。在文科里,以上海錢孟龍為代表的“精講多練、以練為主線”的語文教學模式,就是典型的理智型教學風格;江蘇省特級教師李與南(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采取的自學、議論,也是一種理智型的風格;上海育才小學校長的“8字教學法‘讀讀議議講講練練”,也是比較典型的、理智型的教學風格。第二種、情感型教學風格,97年后,在我們教學理念上提出“重視以人為本,尊重學生,注重情感交流溝通”這個新理念的影響下,涌現了情感型的教學風格,他們認為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情感的交流過程、心靈溝通的過程,教學要有情感。特點是:情感充沛,情緒非常的熱烈,感染力強,師生關系協和融洽,屬于情感教學風格的有幾位教學大師,如南京的斯霞、北京的霍懋征,他們上課能與兒童非常容易強烈地結合在一起,融為一體,他們愛學生,學生也愛他們。理智型加情感就是情感教學法。其特點是:通過對話、朗讀、描述、創造情景,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中受到感染,得到領悟,潛移默化。新課改以后,大家都在向情感教學風格靠近,還有一種是比較奇特的教學風格,注重課堂教學的革新,對新的理念和思想理論敏感、反應快、運用快,形式新穎,靈活多變,不屬于哪一種,應劃為另一派。比如,東北的魏書生,他的教學風格是比較奇特、新穎的,在他的語文課里有教育學、管理學、天文、地理,他想盡辦法,挖空心事,在知識的寶庫里,找到能夠有利于教學的東西,他甚至可以在一個星期、一個月里不上課,學生自動地在學校里學習,這么一種教學模式,也是成功的;還有北京二中的一位教師,他的課里又講哲學,又講歷史、地理,能拓展,與定理有關的他都吸取,在他去世時,有記者報道,他教的班有54名同學,80%的學生考上大學,有一半是北大和清華,說是太重視知識,他的學生知道后,向報社投訴,孫老師不僅教我們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做人。
總之,教師應把這個職業當成自己崇高的事業去追求,在說課中研究教學藝術,提高說課和課堂教學的水平,使說課與教學藝術在我國這個數字化社會(13960342800,621:13億,960萬,34個港澳臺省自治區,2800個市縣,60多萬中、小學校,2億學生,1千萬教師)中得到更廣泛的真、善、美。
【說課與教學藝術】相關文章:
音樂與影視評課稿12-08
環境與藝術設計專業求職信11-26
音樂與影視評課稿2篇12-08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說勤奮》評課稿12-17
思想品德課教學總結07-05
蘇州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招生簡章01-09
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02-11
課賽評課稿12-17
《孫中山破陋習》評課稿及教學反思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