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磁鐵有磁性》評課稿
三年級科學《磁鐵有磁性》評課稿1
一、 創設情境,引出探究對象
教學開始,傅老師創設了“表演小魔術”這樣一個情境:高大的松樹上結滿了松果,小松鼠想吃到上面的松果,我們能幫它實現嗎?當學生看到老師演示小松鼠順利爬上樹頂時,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在下面喊起來“后面有磁鐵”。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孩子最喜歡看的一種節目,為什么小松鼠能爬上樹頂?這樣就產生了小魔術的效果。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二、合理預測,適時引導
預測與假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并展開自行探究活動的核心。正如牛頓所說:沒有大膽的設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當學生提出自己的預測與假設后,就為問題的解決搭起了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在“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這個探究活動前老師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測:回形針、鐵釘、彈簧、泡沫塊、鋁片、銅絲、木片、紙片、布、玻璃珠、小石塊、塑料片、橡皮筋等這些物體哪些能被磁鐵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鐵吸引?為什么你會這么認為?當學生作出合理預測后,也就迎來了課堂的第二個高潮:如何驗證我們的預測?在有預測的前提下,學生對后面的驗證更加的較真,都非常想獲知最后的答案,到底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在這樣的驅動力下進行的驗證試驗,比直接進行試驗,印象會深刻的多,對知識的獲取幫助更大。
三、指導到位,重習慣養成
本課的每一個探究活動前,老師都能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法和實驗要求進行全面的了解,明確實驗要做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實驗后要做什么,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非常重要。因為三年級的孩子剛涉及科學實驗,對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實驗的操作都還處于較低水平,這些都需要老師適時的引導。當孩子們了解了實驗方法及要求后,他們的實驗才能有序、高效,慢慢地學生的實驗習慣才能養成,操作水平才能提高。此外,傅老師在實驗匯報環節也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語言引導。當學生匯報時,老師總是引導學生完整地匯報“我們小組……”既然是小組合作,那么實驗匯報就應該體現是小組的意見、建議或結論,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這節課的結構緊湊,學生動手機會多,思維被充分調動,是一節很成功的'科學課。
三年級科學《磁鐵有磁性》評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好,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參與評課,對于年輕教師來說真的深感榮幸,如果有哪里不恰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們給予指正。同時也感謝曾老師為我們帶來一節精彩的課。聽了這堂課,我感受頗多,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導入生動,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曾老師以釣魚游戲引入新課,既貼近學生生活,又緊扣磁鐵主題,學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為下面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二、思路清晰,環環相扣
整堂課我把它分為四個環節,1探究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2利用磁鐵辨別哪些物體是鐵制品;3探究磁鐵能否隔著物體吸鐵;4利用磁鐵巧取水中物體。四個環節中1、3環節屬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實驗,2、4環節分別是1、3環節的延伸應用。一環扣著一環,課堂行云流水,銜接自然。
三、重視實驗操作,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探究為核心的課堂理念
曾老師在這次教學中安排了兩次小組活動。在第一個小組實驗中,介紹材料-領取材料-進行預測-實驗探究-匯報結果每個實驗過程的步驟要求都很明確。在科學探究中,預測很容易被學生忽視,這堂課曾老師就很注重引導孩子用正確的預測方法,并鼓勵孩子大膽說出預測理由,體現出老師在科學方法上的指導。整個活動曾老師十分關注每個學生,例如在提問中一直強調讓沒有回答過的學生回答,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四、玩與學兩不誤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剛剛接觸科學課,科學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師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學生們一個個像得到許多玩具那樣,認真仔細的觀察和研究起來。學生在這種開放式教學中學習,既能玩又能學。
總體上,作為三年級的一節探究課,本節課的設計上結構簡單,目標明確,學生玩的開心,學的輕松。
最后我有個小小的建議:
科學課是以學生的小組活動為基礎,老師可以采取多樣性的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