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語文《女媧補天》評課稿
自從剛畢業那一年教了三年級,我一直就徘徊在高段。今天,又十分有幸聆聽諸葛老師的這堂《女媧補天》,看到新教師在課堂上能自然大方、引領自如和得心應手,著實讓人覺得這不像是新教師,更像是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
諸葛老師整堂課的教學,緊緊圍繞“天哪,太可怕了!”整堂課下來,借用“可怕”來說,我的感受是——可貴、可行和可觀。
一、緊抓學生心理,展開設計——可貴
《溫州市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里指出: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考慮學生學習的心理邏輯,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文學語文。諸葛老師的課堂也是如此,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規律和接受能力,展開“由易到難”的教學流程——看圖導入,揭示課題;初讀感知,了解故事(補天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圍繞“可怕”,品味詞句;總結寫法,拓展練筆。四個清晰的大板塊,讓學生可以輕輕松松地進行學習,得到不錯的效果。
二、落實詞語理解,展開教學——可行
新課標對中段語文閱讀的要求是:“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這節課最大的亮點乃在于諸葛老師對詞語的教學。
1、解字解題結合,簡單有效讀題。
剛開始揭示課題“女媧補天”,諸葛老師對易錯詞“補”偏旁的強調,告訴孩子要注意這是衣字旁,不要寫成示字旁。這樣的強調十分有必要,但又不會花很長時間,讓學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這個字。
2、字形詞義結合,讀出語境意味。
到品讀板塊,諸葛老師緊抓“可怕”一詞,來延伸“塌下”“震撼”“熊熊大火”等詞語的教學——無不看出教師課前文本解讀的滲透,和試教過程中一次次地認真修改。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在板書中出現的三個同偏旁的詞語“燃燒”、“圍困”和“掙扎”。諸葛老師板書“燃燒”,強調他的偏旁,然后引出:三個火真厲害啊!這樣的“熊熊大火”,難怪讓很多人都會被“圍困”山頂上。然后,很自然地拋出一個問題:從“圍困”這個詞得偏旁,你來猜猜他是什么意思?學生自然而然就能說的出來了!
3、借助詞語理解,展開畫面想象。
在理解“掙扎”時,老師并沒有用視頻或是圖片來讓學生直觀去感受這個動詞的意思,而是問學生:此時此刻,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從而進一步去理解“掙扎”一詞的運用。
三、讀寫結合適度,展開練筆——可觀
《溫州市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里指出:教學過程要體現“以學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至少安排10分鐘在教師隨堂練習寫字。我們看到諸葛老師在最后一板塊的設計,就是讀寫結合。
首先,諸葛老師總結了第一段的寫法:在寫可怕畫面時圍繞天、地、山崗、田野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描述。讓我們也學著作者的樣子來寫一寫地震時可怕的情景吧!
接著,配樂圖片出示汶川地震畫面,老師旁白:20xx年xx月xx日,汶川發生了八級地震……引出:天哪,太可怕了!然后,讓學生根據課堂練筆單進行練筆。從后來學生的反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也都能用上剛學過的詞語進行習作。這樣,既檢驗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效果,又對文章的表達順序加深了印象,何樂而不為呢?
最后,我還要來提提我的一點疑惑。
我們知道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文章最后的題目講到“這個故事真神奇”。那么,我們是否要在教學中凸顯出神話故事本身的一個特點——神奇?或者說,可以在結尾來一個“天哪,這太可怕了!”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神話故事“神奇”的地方。還有,我們是否還要留給學生更多讀與思考的時間,真正讓學生作為主體去學習?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與研究的。
【三年級語文《女媧補天》評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課文《女媧補天》聽課評課稿10-23
《女媧補天》評課稿(精選5篇)11-10
女媧補天評課稿精選5篇09-16
語文評課稿11-09
語文評課稿01-08
三年級女媧補天評課稿05-20
《女媧補天》的評課稿(通用15篇)11-14
《比尾巴》語文評課稿10-26
小學語文評課稿06-20
語文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