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后感(14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圍城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圍城讀后感 篇1
讀完《圍城》,感觸很深。書中有話:圍在圍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也早有聽過類似的話,但形容的淺顯,絕沒有如此深刻。
這本書真真正正是“讀”完的,每逢對白,都要把自己安在人物角色上,附上角色的靈魂,將對話讀出聲,感受角色的情緒,時而亢奮,時而憤恨,情緒全然處于被動地位,被故事走向牽制。讀到李梅亭,眼前立刻浮現出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臉,讀到趙辛楣,君子坦蕩蕩、浩然正氣等詞馬上跳出來成為標簽,跟隨著人物性格進行的人物對話,語氣聲調都要有所區別,讀到方鴻漸與孫小姐吵架時恨不能拍桌子大喝一聲以從氣勢上優先取勝,但是現實中又一壁將它作為反向的范例,認為婚姻中這樣的拌嘴是萬萬不可的,單是氣來是不怕的,就怕是要傷了心。
錢鐘書先生的文字直擊內心,人物細節的刻畫太到位了,人心的黑暗面曝光在一層黃紙之上,書中人物的小動作和壞心思讓人討厭的牙癢癢,恨不能鉆進書中揭穿他面具顯露出其真面目來,使他無處遁形。在此之外也反省了自己。有時常想,生而為人,許多的.小心思隨著人情世故逐漸長成,依附著每個個體形成了自私的本質,無私便成為了人們舍棄本質中自私程度的量詞,人生來本就自私,那么舍棄的多了,我們稱它為無私,舍棄的少了,就稱為自私,這本也無可厚非,畢竟也總有雞湯來問,你不就是為自己而活嗎?講到這里就多說兩句,有時覺得自己是個無私的人,有時覺得自己又好像很自私,偶爾覺得自私很好,認為自私的人活得快樂,又要鄙夷自己,你這想法真是自私,自私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屬性,卻總被拿來當做貶義詞。說回正題,讀完這篇,討厭起人類的自私本性來,這幾天談話做事,都要克制。無論如何,還是想做一個坦蕩蕩的小女子。這是圍城叫我學會的,我應當感謝。
不論從哪方面講《圍城》都是本很好的書,也是一本不應該只讀一遍的書,過段時間,一定會再拜讀一遍,可能到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了。
圍城讀后感 篇2
之前看完了《圍城》,其實也沒有太多的感悟,或許是我囫圇吞棗的緣故吧。這本書也是高中買的了,但一直都沒看完,主要是看了幾十頁就看不下去了,字多沒圖,一上來就是一連串的人物故事敘述,前兩次看都看到睡著,隔久了沒看翻開完全沒有記憶點,就一直擱置了。當沒事干的時候又翻了一下,也許是心情比較平靜,沒有很著急地趕著看的原因,這次很有耐心地把它看完了。
如書名所言,圍城,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是啊,得不到的,我們總是覺得那么美好,或許沖進去之后也是一地雞毛呢。我們時常對現在的生活狀態不滿,總覺得要是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我們的生活該有多美好啊,殊不知哪怕選擇不同,只是遇到的事情狀況不一樣,最終都是殊途同歸,該有的荊棘一樣不會少,我們只是習慣性對得不到的東西心存美好。
因為書中的內容都是敘述他們留學回來后所面對的一系列生活問題,很寫實吧,人物刻畫地很細膩,一度覺得這些事情就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但文末有楊絳先生的.附錄,她說書中有真實的成分,但沒有人物的原型,有些也是編造的,更符合文學的創作。看完此書對“方鴻漸”認知比較深刻吧,第一反應就是不能找這種男的,沒啥用還拖后腿,給我的印象就是死要面子,學習不刻苦導致買證回國,做事猶豫不決,沒啥魄力,還容易惱羞成怒......也不知道高學歷有能力的“柔嘉”為何會看上他,或許是那段旅程讓她產生了好感吧,結果婚后一地雞毛,所以說,婚姻問題還是要慎重考慮。
讀這本書,也沒做啥摘錄,只記了兩句:“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但現在仍對書中故事情節記憶深刻,或許有時候不需要做很多的摘錄來證明有所收獲,只要有所思考也是很棒的讀書體驗吧。期待下次翻開這本書,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圍城讀后感 篇3
“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錢鐘書用詼諧的語調寫出了人生中的圍城的悲哀。 主人公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曾經以為已經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仍在外面張望;外表文弱卻攻于心計的孫柔嘉把方鴻漸網入自己的婚姻之城中。三閭大學是事業之城,里面的人明爭暗斗,爾虞我詐令方鴻漸不堪忍受,當他逃出這座城,緊接著投入到擁有封建思想的父母和自私的妯娌還有無情的現實組成的`社會之城。方鴻漸想逃,卻無處可逃,天涯海角都是牢!!!
小說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弱點。方鴻漸是怯懦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他沒有勇氣面對社會的殘酷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熱情和力量,只知道整天和一個女人吵架而不是用理智需求解決的辦法。孫柔嘉更是個甜蜜的圈套,攻于心計,吵起架來是個活脫脫的潑婦,她努力地支配她的婚姻和方鴻漸的幸福,于是拉開了一幕幕捧腹大笑的吵架大劇,堪稱“藝術的爭吵”。他們像兩個不知疲倦的刺猬相互攻擊著,留學生的傲氣致使他們互不相讓!沒有良好的愛情基礎的婚姻早就埋伏了失敗的危機。另外,方鴻漸的媽媽和弟媳也不是等閑的角兒,他們自私狹隘,放言“她孫柔嘉算什么東西”,方鴻漸的弟弟甚至調查孫的嫁妝。人性的丑陋表現得酣暢淋漓。
方鴻漸愛的是唐曉芙,然而在許多次和孫吵架后,他一個人饑餓地走在冰冷的街頭并沒有憶起舊愛的好(事實上一般的小說都會在此刻無限地憶起往昔的愛,悲嘆眼前的傷,這就是《圍城》不一般的成功之處)他明白,換了唐曉芙走進他的婚姻里也是落得個相同的悲劇吧!誰能逃出圍城呢。
生活不是烏托邦,不是伊甸園,而是一座城,一座牢,城里城外的人彷徨著張望著,你站在城墻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城外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圍城讀后感 篇4
讀完了圍城,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讀的經典小說。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這部經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連主要內容都摸不清楚,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去買了這本書。剛開始感覺是看不懂,但是對后面的內容有無限的幻想。所以,懷著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說,十分詫異的發現小說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借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閱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漸鴻的一切遭遇——畢業、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不過是要闡發結婚就如身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漸鴻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可以理解。而錢鐘書先生如果讓他與心上人唐曉芙成為眷屬,婚后再吵架鬧翻,那么“如果取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后發現自己取的總不是意中人”“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不過作者是偏愛唐曉芙的,不愿讓她嫁給方漸鴻。盡管這樣,其實《圍城》還是一樣的精彩。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鐘書先生把三十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爭暗斗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其實,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于一個圍城。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里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得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墻,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于一座圍城之中。
最后,我還想說一句讀后感,愿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圍城讀后感 篇5
圍城這本書中,提到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就單從字面,都能讓人有很強的畫面感——農村人都說,城市發達能吃飽;城里人也說,鄉下純樸風景好。其實大家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
圍城這本書里的人物也一樣,每一個人都望著心中的那一座城,但是當他們真正“進城”了之后,卻又嘆息自己,無法逃脫這座“城”給自己帶來的種種束縛。
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就是一座“城”,他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這座令方鴻漸向往的“感情圍城”,最后又因“城”中的無聊而無奈。
當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時,無疑又來到了一座“事業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明爭暗斗,時刻讓人感到壓抑,方鴻漸本性善良可卻十分懦弱,所以他無法忍受,但當他離開那里,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無情的大手掌控著。
細想“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這句話,我覺得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圍城”。成家立業的,羨慕單身人士自由自在,不用為家庭負責。而所謂的單身狗,卻又無不希望有人能在逢年過節時,能陪自己吃一頓飯。
由此可見,每一個人都有種種“圍城”。書中的人物都在試著逃出每一座“城”,但最終都無濟于事,只能在“城市”的束縛中度過一生。我認為這才是錢鐘書想告訴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座大的“圍城”,我們沒有必要逃脫應有的壓力與束縛,只是應當看看,你是否在“圍墻”下活得精彩,活出你“進城”時想要的樣子,假如你始終感嘆“城市”的束縛,想著去沖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像書中的人物一樣,獨守空城,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就如同每件事,都有利與弊,既然選擇做了,就應當看著這件事的利,因為“城市”里,也是有美麗的風景的,即使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但如果一味地想著放棄,那最終只會一事無成。
圍城讀后感 篇6
《圍城》如其他文學作品一樣也有它的主角,如果一定要想如今的電視劇一樣定出個男女主角,男主角肯定是方鴻漸,女主角我想應該是孫柔嘉了。但于我而言,我卻固執地認為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方鴻漸。方鴻漸當然毫無爭議的成為了《圍城》的主角,但出現在他身邊的或者說他曾有意無意的關注過的女人,到底哪一位才是他的“女主角”呢?《圍城》是以怎樣一條線索寫成的呢?
我更愿意認為是以方鴻漸的“愛情”為線索寫成的,因為愛與情永遠是人類的主題。《圍城》所描寫的是以愛情為線索,愛情為主題,涉及愛情的方方面面,諸如戀愛、“結婚”,“離婚”等寫成的當代經典小說。《圍城》是一部以方鴻漸的浪漫逸事,他的愛情經歷,他的許多“女朋友”、“情人”連成線索寫成的。從出場的時間順序來看,可以給與方鴻漸于“愛情”、“女朋友”、“情人”等詞語有關的女人排一下序: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其實以上的排序也不盡正確,如果一定要做個精確的.排序,那倒是頭疼的事。(這算不算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呢?不過我想凡事都不可能太絕對,都是矛盾的復合體。看待某事情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慘雜著自己的主觀意見。我想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書中的女人——與方鴻漸有關系得女人,雖然不算多,但從時間上來說彼此有交錯的地方,所以不好精確地排序。再者,有的女人雖然也出現在書中,雖然也跟方鴻漸沾點邊,有點關系,但我覺一時很難記起她們的名字,諸如在他讀書時就與之訂了婚的點金銀行老板的女兒——周小姐、在他教書時應年輕的汪太太介紹的劉東方的妹子——劉小姐。我和方鴻漸一樣,對周小姐淑女早夭都表示些同情。但對方鴻漸而言,周小姐簡直就是他的恩人,如果沒有周小姐——這位因病早夭的未婚妻,他怎么有機會出國留洋、怎么有機會結識以后他的諸位“女主角”、怎么有機會同已為人未婚妻的鮑小姐風流一宿、怎么有機會遇見令他心動的小女子——唐曉芙
圍城讀后感 篇7
初讀《圍城》,沒覺得有多大意思。但是作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獨特之處。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接著讀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語言,幾次自己樂得笑出聲來。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里,或曾有過愛慕自己的蘇文紈,或曾有過兩情相悅卻因誤會而分開的唐曉芙。我們對愛情充滿了幻想,想著某天相親相愛、心心相印的兩個人,走進婚姻,也能舉案齊眉、相濡以沫、白頭偕老。
“你的好脾氣、大度量,為什么不留點在家里,給我享受享受?見了外面人,低頭陪笑;回家對我,一句話不投機,就翻臉吵架。”我們曾經或現在,也是這樣,對外人客氣,跟家人生氣。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茍且。以下總結的更有深度: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圍城”。方鴻漸不斷渴望沖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對,老是與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他不想結婚,但父親卻塞給他一個老婆,卻也因“禍”得福,有機會出國留學;他不想得什么學位,在父親和岳父的催促下,才買了一個假的文憑充數;他不愛對自己一片癡情的蘇文紈,愛上了溫柔伶俐的唐曉芙,眼看就成了,卻因為誤會分了手;到了三閭大學,他不愿意在履歷表上填上假學歷,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卻受到同樣是“克萊登大學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韓學愈的排擠;他害怕自己愛上孫小姐,卻糊里糊涂地答應了孫小姐的婚事……有人認為這是一部“探討人的孤立和彼此無法溝通的小說”;也有人認為闡釋了生活是荒謬的這一哲學命題;還有人把人物的命運和現實的斗爭生活結合起來,認為這種荒謬性是由于他們精神上的圍城造成的,只有面對廣闊的生活,才能擺脫各種圍城的束縛。每一種理解都有道理,這也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圍城讀后感 篇8
看完《圍城》后,對生活的理想和現實有了思考,主人公方鴻漸的生活現實就是圍城,而他總想逃出圍城,到達自己理想的生活,可最后卻是進入另一個圍城。
《圍城》的主人公方鴻漸和唐小芙是一對戀人,一個人愛得死去活來,至今仍不明白對方真意,亦有許多誤解,每個人似乎都要經歷這樣一場刻骨銘心而又沒有結局的愛情,回想時總會笑言當時過癡太傻,亦或微微的留戀,得不到的始終是種美好,包括人和回憶。蘇小姐和孫小姐一樣是一個千方百計要得到方鴻漸的人,恰好也有了對比,只可惜蘇小姐的'千方百計里多了一個唐小芙,還有方鴻漸沒有被現實打磨的風華意志,錯誤的時間和主動的投懷送抱,加之鴻漸傾心他人,落得如此結局亦是意料之中。想來女人想要得到一個男人多學學孫小姐的欲語含羞比較好,天時地利人和的概述想是對孫柔嘉水到渠成最好的描述,女人都是心里學家,但女人卻不是最好的思想家。有時候我會在想,孫柔嘉之所以得到了方鴻漸是預謀了很久之后一步一步實施的,欲要男人主動必先讓男人吃醋,欲讓男人承認必先要制造話題,想來讀圍城讀出了追男攻略,不免可笑自己,哈哈。
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呆在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圍城的精華部分在于孫柔嘉與方鴻漸的家庭生活,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家族相關瑣事和柴米油鹽不知惹得多少人后悔的想跳出牢籠。婚姻大抵就是這樣,婚前浪漫二人世界,婚后兩個家庭的彼此你來我往,表面上客套地寒暄,實際上各自懷著自己的想法。女人聽女方家的嘮叨回來與丈夫氣受,丈夫聽父母數落媳婦種種不是而后與妻子大動肝火。如聞著很想的烤紅薯般,到嘴里卻發現自己只喜歡聞著味兒而已。如書中所說,結婚后你才發現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早已換作另外一個。那嫁的人是不是也早已換作另外一個了呢?
小說充滿諷刺和悲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面對愛情,我們曾經認真,給彼此很多承諾,但最后分開,說那是無奈,那是因為心被圍了座城。
圍城讀后感 篇9
錢鐘書先生的《圍城》,除了各色生動形象的人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書中蘇文紈的一句話“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看似簡單,但這何嘗不是人生呢?我們一步步地朝著自己覺得幸福的地方走去,心中是愉悅而歡喜的,但是那讓我們現在覺得欣喜的地方,又何嘗不是一座圍城呢?
書中主人公方鴻漸一出現的時候,是在一艘留洋歸來的船上。此時,方鴻漸便是與船上的鮑小姐產生了糾葛,雖然心中并不愛她,但是卻端著開放的西洋做派,與之娛樂。在這本書中,一步步的情節就是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情感展開,從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再到孫柔嘉,主人公是怯懦的,在起初,他因為怯懦使蘇文紈誤以為他已經愛上了她,又因為怯懦失去了當時心中所愛,再到后來一步步陷入了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中。這是主人公感情的一座圍城,起初主人公十分向往這座圍城,但是在一次次的`經歷后,最終身心都十分疲憊。然而在書中,僅僅是只有一座圍城嗎?答案是否定的。趙新楣愛慕了蘇文紈二十年,卻也踏不進蘇文紈的那座圍城,最終也脫離不開自己的命運。而作為事業的那座圍城,從主人公在岳家的工作,再到三閭大學到后來,都充斥著壓抑和逆來順受,或許這和方鴻漸本來的性格,一種對待事物玩世不恭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但是通過一段段的描寫,我卻看到了他在事業圍城中的徒勞無力,直至走向低谷。那么當時的社會呢?在書中有段描寫:某太太為了祈愿中國戰爭的勝利,天天拜觀音菩薩。這些不經意的刻畫都讓我們看到了民國時期封建思想。主人公捏造自己留洋歸來得到博士學位遭到當地人的追捧甚至請去演講也看到了盲目的崇洋媚外思想。
作者站在一定高度去俯瞰書中點點滴滴,用諷刺的語言批判了人性和社會,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自大,真正闡明的就是:生活本來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不能逃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圍城中過完這一生,任何人都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圍城中過完這一生,任何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正如方鴻漸逃出一座圍城來到另一座圍城一樣,只是從一種壓力逃到了另一種壓力而已。
圍城讀后感 篇10
讀中學的時候,就受當時思潮的影響,不太樂意課本中印象式的文章批評,以為空洞無根。如果說這種批評是旨于免于施萊爾馬赫所言的“誤解”,那么這倒是地地道道的“赫爾默斯之學”。至今我也是這樣看的。
但問題是,十年之后我也未能免于作一個普普通通的讀者,沒有能力超脫出這種批評。而且,對一篇小說作敘事學分析或原型分析或諸如此類的分析,于我又有多大意義呢?恐怕很少有普通讀者愿意在小說這種消遣上花幾年精力,更難接受已經“作為創作”的文學批評。那么印象式的東西也就有它的長處,有它的需求基礎。畢竟,小說的目的和價值不在,首先不在理論的.探求者那里,而在人們下班后沒有麻將和OK廳的晚上。
這就很使我困惑。在當代,寫作完全可以視作作者純個人的事——把文學視為歷史資料的時代已經逝去得太久了。但作者的個人經驗與讀者的個人經驗未必是直接相通的,這種溝通需要對作者進行了解甚至專業一些的分析,所以,如果讀者對作品僅作印象式的,也就是純個人經驗的理解則被認為是不夠的。但如果讀者被迫花些精力去學習現代的專業分析,以與作家擁有共同的“話語”,那么讀者對作品的解讀不僅成為一種負擔,也是一種以他人觀人的詮釋——因為我們的所能獲得的作者資料必是第二手的——所以對作者和作品的體認也并無多大進展。如果世上的人分為作者、批評家和讀者,我們倒還沒有一個原則,一種共同的信心來面對此情此境。
而歸根結底,在小說的理解或說批評上存在的這個分歧與其說是方法上的,還不如說此時此刻世界是破碎和斷裂的。藝術或說情緒體驗的交流中,我們越是直接坦白——更個人化,就越難以在感性上得到普遍認同。那些分析也許有助于我們在“知”上去了解,但對于“識見”、內在體驗的認同有多大作用呢?失去古典時期人類賴以認同族類的東西,難道批評真能解決我們的彼此誤讀嗎?
是不是我們只能呆在自己所據有的這一小塊碎片上?在這上面,分析、論證都有些象水中萍、風中絮。于小說是這樣,人生也大至如此——其實一部《圍城》,最深的感觸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圍城讀后感 篇11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
——錢鐘書《圍城》
志大才疏的方鴻漸,溫柔伶俐的唐曉芙,冷若冰霜的蘇文風,暗藏心機的孫柔嘉……腦海中久久無法平靜,他們用自己的精神澆鑄了一座又一座圍城,卻又不斷渴望跳出圍城,這頗顯矛盾的舉動,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楊絳女士曾說過“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便很好地為世人詮釋了“圍城”心態。
但轉念一想,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在圍城中度過?
我們身處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中,繁重的學業是身上不可卸下的沉重包袱。我們不斷地抱怨學業重,壓力大,卻又心甘情愿地奮斗著。這也許可算是典型的圍城心態了吧。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么,是虛榮、名利,亦或是有一份好工作,可以在這社會中生存下去,有一片立足之地。紀伯倫曾經說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致于忘了當初為什么而出發。”便很好地說明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現狀。而在這碌碌的奮斗的過程中,我們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失去的,也許就是早已被你忽視的那一顆童心。英國作家赫胥黎說過:“為什么人類的年齡在延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英國作家菲爾丁說過“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個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著名影片中國合伙人中有一句話:“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這種種的種種,都向世人闡述了童心的重要性。而如今,昔日的童心已被如今的教育,生活所泯滅,所扼殺了。如果讓一個人選擇童心永恒,或是青春硬化,那個人也許便會選擇后者,因為后者更符合現代生活的節奏、方式,而前者,卻已被“幼稚”二字取代。這何嘗又不是座圍城。
“圍城”是人生必經的心理過程,是世俗的壓迫,是現代生活的負面影響,我不禁開始為未來擔憂起來……
圍城讀后感 篇12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并沒有表達什么。到后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里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說: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里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里,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圍城讀后感 篇13
《圍城》是我看的第一部名著,兼第一篇長篇小說。那時(初中)只覺得作者語言運用可謂“隨心所欲”,對人間百態的描寫更稱得上運籌帷幄。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會寫出隨意而不空洞、有趣卻不浮夸、尖刻然不偏激的文章。而這樣的作者,肯定是有一定境界的,其心不為外物左右。
再看《圍城》,已是工作四年。文中語言嬉笑怒罵渾然天成自不必說,劇中人物卻更讓人感慨。中國人一直講內心修為,我們現在講要擺正心態。心態固然重要,但是人的能力、境遇以及憑能力而創造的境遇何嘗不重要?方鴻漸如果不是不學無術也不會處處碰壁做一個“無用之人”;不如此,他也不會整天雞毛蒜皮、牢騷滿腹;更不必心氣不順,時常與老婆吵架,去應驗那“圍城”的`咒語。你看那趙辛楣,同樣是痛苦失戀——或者他被蘇文紈拋棄遠比方鴻漸的追求唐曉芙不成更加嚴重——畢竟趙辛楣追隨了蘇“二十年”!然而趙辛楣卻并無大礙,一是因為他性格更為理性爽快,更重要的是,他才華能力出眾、有一技之長、仕途暢順的緣故。
正所謂“忙碌的蜜蜂沒有時間去苦惱”,同樣,經歷順境的人也沒有必要去感傷。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豈能單純依賴“心態”去一一化解?精神的愉悅是需要現實支撐的,苦中作樂終不是辦法。心里幸福感的產生是有條件的——雖然物質追求絕不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所以人不能唯利是圖,但也絕不可庸常無為;人不能利欲熏心,同時也不必與世無爭。“心態”是自己的精神,“追求”決定自己的物質;精神與物質相輔相成,共同化為“生活”,是為“人生”。畢竟莊子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愿意達到的。
“圍城”圍的是心,而心外難以“無物”。積極奮斗、誠實爭取,校正心態、胸能容物,人生的幸福,應該有資格去索取了。
圍城讀后感 篇14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后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么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里并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后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讀書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學一科愛一科,擁有對學習所執著的精神,有的人頻頻出錯,也很難學習好,他們厭煩念書,老是覺得別人的成績如何如何好,卻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用心學習過,直到成績單發下來的那一刻,才回想起來,自己并沒有用心,努力過。只恨世上沒有后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上學情況來說吧,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有學習好的,也有學習不好的同學。有的同學覺得讀書需要付出努力,長大后才有機會出人頭地。走上工作崗位后,有的會認為來的錢不快,看著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著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里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際關系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下海經商也沒那么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里崩潰時才想起上學時的種種美好的記憶,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還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我們一起歡笑,一起玩耍,一起努力,一起難過。看到這些我不由的想說:同學們,讓我們好好珍惜這些年的學習時光吧,外面的世界要比學校里復雜幾千幾萬倍。切記,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因為,時光從來不等人。
最后,我要用錢鐘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圍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最新《圍城》讀后感 圍城讀后感04-21
圍城的讀后感左右《圍城》讀后感02-06
圍城讀后感_圍城讀書心得06-08
《圍城》觀感02-23
圍城經典段落06-08
圍城精彩片段12-21
圍城經典語錄08-12
《圍城》讀后感08-20
《圍城》經典讀后感02-17
圍城的讀后感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