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江花月夜讀后感1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從內容上來分析
全詩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結情。其中“春”“江”“花”“月”“夜”運用了“發生法”使其出現,又用“消歸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條貫穿性的線索,有它將哲理性思索,將思婦,游子緊緊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情,景,理有機統一的完整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情是升華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開篇詩人用神來之筆給人描繪了一幅奇麗的圖畫后,(全詩以月、水為經緯,以春為質地,以花為圖案,以夜為底色,織就了一幅光彩斑斕的春江月照圖。)轉入了對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詩人在空靈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問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識,表現了對有限,無限,頃刻,永恒的這些奧秘的興趣。同時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說中,又表現了對人生的執著和贊美。詩人在有限,無限,頃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滿意的回答。
2、詩人把對人生意義的滿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戀的情愛上。詩中“白云”“清風浦”分別象征行蹤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別的所在。詩文以深情的筆觸贊頌了純潔的經過升華的男女情愛,創造了神秘,美妙,動人的情,景,理的有機融合境界。
這是一首優美的長篇抒情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結構精妙嚴謹而又自然天成,韻律圓美流轉而又富于變化,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盡管作者留詩只有二首,但僅憑這首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春江花月夜讀后感2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歌行體詩歌。歌行體詩歌最重要的特點有三個,第一是有一個大致的格律。與后來的詞不同,東漢以來流行的歌行體詩的格律規定不很嚴格,詩人還有很多自由空間。事實上,張若虛的這首詩的形式離開傳統的“春江花月夜”體就差距比較大。歌行體詩歌的第二個特征是:題目具有提示性。這類詩歌常常有一篇前人的著名詩歌作為榜樣,那首前人的詩歌采用什么題目,后人作詩也要采用這個題目,而且,題目基本上限制了內容的范圍。第三個特點是:后人的詩歌中的情調——快樂或者悲傷——要與前人的平行,前人的范文是憂傷的,后人的.作品就不應該太明快。鑒于這些成文的與不成文的規矩、習慣,張若虛這首詩從內容、形式、情調上都獲得了很明確的“框架”。
《春江花月夜》開頭的八聯極端精彩,寫景宏偉瑰麗,抒情深遠沉痛,思緒有著明顯的歷史感,而且有創意,語言也很精當,可見作者的確是一位大手筆,很有一點盛唐的味道。但是接下來的部分直到結尾,雖然偶爾有些精彩的語言,但總地來講意象陳舊,沒有真情實感,不能感動人。結尾潦草收場,是明顯的敗筆。總的來說,這首是通過使用七言的形式,通過有規律地換韻,給人婉轉優美、回腸蕩氣的感受,在唐初的詩歌中有不可爭辯的地位。
【春江花月夜讀后感】相關文章:
《春江花月夜》讀后感09-17
《春江花月夜》的讀后感11-05
《春江花月夜》讀后感09-26
春江花月夜讀后感01-01
春江花月夜讀后感09-19
有關《春江花月夜》的讀后感11-11
《春江花月夜》讀后感3篇01-13
《春江花月夜》的讀后感700字12-24
《春江花月夜》讀后感750字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