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的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美》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美》的讀后感1
美的本質是什么?怎樣認識美?朱光潛先生認為,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是一個關系到能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解決的美學難題的大問題。這也是這本書的根本問題,到底什么是美學。
我通過讀這本書分析出了三個重點問題:1、美學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同的。2、通過談美,引入了許多治學的問題和很多怎樣做人的問題。3、美學源自于生活,研究個方面美學,要從生活中找到根源。
當美學發展到了21世紀,他并不拘泥于藝術上的美學,而是徹底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也處處有美學,并且,關注自己心靈,精神成長的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研究美學。舉個例子,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了,而房屋裝修更是一門重要的美學學問,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學能為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實用主義,而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他可以讓人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僅僅是生活,在《談美》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了許多只學為人的道理,對于怎樣開展治學工作,他教導說:“我們干的事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擾和阻礙的勇氣。”很顯然作者是很重美學這門學問的。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學呢?如果一個人能將美學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內外兼修,他處理問題又瀟灑的風采,研究問題又有嚴謹的態度,這就是紅樓夢中所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潛先生奉行的“三信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得起,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推延給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談美》的讀后感2
這真是一本獨特的書,講“美”。“美”,我們常常用到的形容詞,但到底什么才是美,我想沒人能夠說得清楚,我也從來沒有去思考過這一關乎哲學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潛,全書從“談美”為“免俗”、“人心凈化”的目標出發,順著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及美的特點這一脈絡層層展開,娓娓道來,抒發了這位美學大師的人格理想、審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即“人生的藝術化”。
此書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篇寫到的.我們對于一棵古樹的三種態度。園里的一棵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想著如何把它做成精美的家具;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想著它是一棵葉為針狀的植物,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如畫師,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以此可知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
朱先生說:“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所以生活中其實從不缺少美,只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驗和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總是會有坎坷和挫折,當我們感到挫敗抑郁時,和不把自己從這種落寞的情境中隔離開來,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問題,說不定能夠發現一個全新的視界,讓你豁然開朗,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
總之,這本書讓我獲益匪淺,讓我學會試著用一種新的思維去看周圍的一切。
【《談美》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談吃的美句11-09
談美讀書筆記(精選10篇)02-09
朱光潛《談美》閱讀練習題及答案08-10
《談時間》讀后感04-18
汪曾祺的談吃讀后感11-09
季羨林談人生的讀后感11-11
《唐詩之美》讀后感11-09
季羨林美優秀讀后感07-04
季羨林談人生的讀后感范文12-13
關于季羨林談人生的讀后感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