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最后一課的讀后感
《最后一課》曾經在中學教材中就有出現,如今再次閱讀,是以不同的眼光再次閱讀。所得到的體會感受與認知與小學時學到的截然不同。閱讀的過程中更加關心《最后一課》當時所發生的背景。《最后一課》作為阿爾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說是在1912年被首次翻譯到中國的,它被長期的選為中國的中學語文教材,它是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它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是都德的代名詞。
。《最后一課》的背景是在普法戰爭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而描述的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的事件,都德選擇一個調皮的小男孩為主人公,從小說中可以看出這個小男孩他不喜歡學法語,不喜歡分詞,他喜歡到外面玩耍,可是當那天他來到學校班級時他感覺到了一切與平常的不一樣,班級周
圍是那么的寂靜,沒有平常同學們的吵鬧聲與嬉戲聲,遲到了原以為會被韓麥爾教訓受罰,可是卻沒有,小弗朗士才注意到韓麥爾先生今天穿著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在之后聽到韓麥爾先生說到這是他為我們上的最后一堂法語課時小弗朗士為從前的荒廢學習而悔恨。
在以前的學習這一篇短文時還記得老師的一些對我現在閱讀這篇短文有利的分析。小說在藝術上有兩個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敘述視角,作品的主題十分嚴肅,但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一個巧妙的角度,以一個調皮淘氣的小男孩的無知稚氣的口吻及其心理變化間接地寫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通過生動的人物、場景、細節、心理描寫表現出了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這種帶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著,影響著,這種合力形成了一種民族集體意識,讀者也深深被其感動。
都德的這一短篇小說無疑是成功的,它成為文學史上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它吸引著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眼球并得到他們的喜愛,愛國主義精神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所歌頌,都德將這一小說創作提到了另一個新的高度,小說中無不透露著高漲的愛國主義情懷,而這也成為讀者喜愛它的原因之一,其次它為高度精煉的范例以平易樸素的語言表現出來,至今對我們仍有借鑒學習意義。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最后一課》讀后感01-03
最后一課讀后感04-21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05-02
最后一課讀后感07-29
《最后一課》的讀后感范文07-13
《最后一課》小學讀后感07-04
讀最后一課的讀后感03-29
《最后一課》讀后感范文精選01-17
最后一課的作者-讀后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