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導語:哈羅德·弗萊的人生旅程是用心靈和回憶丈量的,看看《一個人的朝圣》感悟如何接納命運,如何珍愛他人,如何追求心中所愛。
“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愛的地方! 讀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這句話。想了想,這句話又太過糾結。試著問自己,如果沒有愛呢?忘記曾經愛過呢?又想了想,接著問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還是生活的旁觀者?于是就進入了哲學的冥想,答案萬千,問題萬千。
哈羅德·弗萊令人羨慕,在夕陽西下的生命里,他終于把人生的角色拋棄活了一回自己。而故事之外的我,還在尋找人生的角色里,哪個是真實的`自己。
生活很多時候像一架老水車,吱呀、吱呀的隨流翻轉。人們生活在慣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著。就算旅游,也很難松弛下來,扶老攜幼,牽妻領夫一路狂奔。所有的歷經,痛苦或者歡樂,都被當成生活天然的,理所應當的答案,順著生逆著活。哈羅德·弗萊如果再年輕20歲呢?他會如此不顧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嗎?
讀老頭兒年輕時候的經歷,讀著讀著不禁會心一笑。仿佛一個自己從書中走出來,給你著重演繹曾經自己的乏味?缮钅鼐褪沁@樣,誰不乏味呢?或許電影的節奏才是理想的生活。可那樣活著,心臟可能就會受不了,時間長了會心律不齊。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態?乏味的幸福?還是幸福的乏味?
揪著心跟著老頭兒的步伐往前走,一個一個的郵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這樣被投遞出去。當老頭兒上路,又想起路邊蜷縮的老年無家可歸者,直到老頭兒終于不站在別人的視覺看自己,才釋然得輕松下來。雖然老頭破繭的有點晚,可破了。多少人一輩子作繭自縛的活著,臨死也沒明白生活究竟是為了什么。
為了愛,一定是為了愛。當生活中愛變少了,其實心中的那份愛正濃。在遠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愛,歲月積淀生活發酵就會濃烈起來。而這濃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騰塊地接著發酵。
生活就是一場朝圣。佛云:放下既是得?珊芏鄷r候,我們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著是源于麻木,源于活著的慣性。哪怕大聲的歌一回,竄上墻頭看看院子外面的風景,都會躊躇半天,然后在左顧右盼中坐回到椅子上想象。你的渴望呢?理想呢?心中忽然唱響了一首歌:佛光穿過無邊的蒼涼/有一個聲音幸福安詳/清晨我揮動白云的翅膀/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生靈順從雅魯藏布江流淌/時光在布達拉宮越拉越長……
你、還有我要去哪里?那就上路吧。跟著哈羅德老頭兒的步伐。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相關文章: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03-24
《一個人的朝圣》的讀后感05-21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08-09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06-21
《一個人的朝圣》優秀讀后感07-04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模板04-05
小說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04-05
《一個人的朝圣》大學讀后感07-04
《一個人的朝圣》精選讀后感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