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分享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分享
在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中,我欣賞到了一節節精彩紛層的課,也讓選擇在靠后時間上課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參后的實錄,又上網欣賞了一些優秀課例,我終于確定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痛失父親”部分的語句。圍繞著教學目標我詳細設計了教學過程,可臨上課了,我卻總覺得沒底,于是請謝老師和組里老師幫我聽了一遍。課剛上下來,謝老師問了我一句:“你第二課時準備上什么呀?好像第一課時都上完了?”其實新課標一直強調課時目標的設定問題,而我為了體現教學的連貫性和所謂的“精彩”,我還是身陷囫圇,無法明晰自己該做的。
回到辦公室,又和錢老師聊了好一會,對于“第一課時該上什么”,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后,我重新審視教材,明確了兩個課時的目標,“忍痛割愛”將第一課時的目標就定位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痛失父親’”部分。這樣的一個目標設定,反而讓我有了“撥云見日”的明朗。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樣將兒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為后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為了指導學生感悟雷利“痛失父親”的巨痛。在朗讀指導方面,我通過“想象相聚畫面——痛失父親”“回憶父親為人——痛失父親”“想象父親有所作為——痛失父親”,通過這樣一步步的指導,次次的回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感人至深。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么悲傷啊!黑色蠟燭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當時的場景,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鉆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結題部分沒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分享】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