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諫小議》教案
《諷諫小議》教案
【學習目標】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
2.歸納本文使用的論據。
3.學習本文使用的論證方法。
【導入】
蕭春雷的隨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那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理性思辨。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傳統,諷諫為我們所熟悉。然而當我們用現代的價值觀念審視時,它將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呢?
【作者】
蕭春雷,男,福建泰寧人,1964年生。作家,曾用筆名司空小月、十步、圍石等,寫作詩歌、散文、小說、藝評。著有詩集《時光之砂》、隨筆集《文化生靈》、《我們住在皮膚里》,以及文化隨筆集《陽光下的雕花門樓》、《風水林》、《嫁給大海的女人》、《煙路歷程》等。
【分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答:沒有平等便不能分享真理。
2.試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答:首先寫了諫諍制度的由來;然后對“諫”進行解釋,陳明諫的兩面性;接下來論證諫諍可以實現的根本原因是要有明君;最后提出只有平等才有可能產生批評,分享真理。
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據?有什么作用?答:事實和道理論據。很好的證明了沒有平等便不能分享真理這一論點。
4.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答: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舉例論證使得論證過程更形象生動甚至有趣,對比論證能夠突出諍諫惹至殺身之禍的一面,道理論證是對事例很好的理論提升,為證明中心論點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同時也是文章充滿哲思,流溢智慧。
【小結】
本文具有濃重的雜文色彩,舉例講理鞭辟入里,文中處處點綴著深刻的啫喱,讀過之后,回味無窮。
【參考資料】
諷諫具有先天的歷史局限性。為了證明這一點,作者憑借豐富的學養,旁征博引,層層深入展開論證。文章開篇說,權力的頂峰無限孤獨,得到一個偉大的批評者很難,古代君王不得不引入諍諫制度,并援引了齊景公哭晏嬰、唐太宗哭魏征二事以證之。第二段作者分析說,由于君臣關系的本質是統治與服從,這種不平等導致了諍諫制度的存在致命缺陷,不妨把諫看成刀斧手脅迫下的批評。在這段落中,又列舉了比干挖心、史魚尸諫、海瑞備棺等例子,指出犯言直諫的代價是普通人不可承受之重。第三段通過裴矩的轉變,司馬光的議論,指出諷諫是否存在單方面取決于君主的個人態度。第四段談論一個個案,即使歷史上最偉大的諫者魏征向最開明的君主唐太宗進諫也不無風險,進一步論證了諷諫的偶然性與脆弱性。最后一段指出,盡管諷諫王朝重視求諫,但因制度缺陷,無法改變批評稀缺的現象。有意思的是文章最后幾句話,作者突然放棄了從容不迫的邏輯說理,文氣逆轉直上,果斷地過渡到正面立論:只有當社會實現了平等、自由、尊嚴這些現代政治價值,才存在真正的批評。因為引入了另一個更恢宏的的價值體系,文章得到了升華。作者沒有對此展開論證,然而我們也許會注意到,其實文章出處都是關于這一觀點的反證。
【《諷諫小議》教案】相關文章: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茶花賦教案04-06
《什么蟲》教案01-08
《文化苦旅》教案02-27
大學教案的寫法10-05
《認識鐘表》的教案03-19
《沙田山居》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