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范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 1
【教學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培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并從中學習如何與人交流和相處。
2、引導學生關注家鄉,了解家鄉,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方法。
【教學活動重點】:
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民間故事、民間藝術和美食小吃、特產等內容
【教學活動難點】: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本節教學目標】
1、學生利用各種展示匯報方式進行總結、交流,增進對家鄉的了解。
2、在活動中鍛煉、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分享、交流意識,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活動成果展示材料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親愛的同學們,家鄉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根,是我們世世代代生命不息的源頭。我們生在安陽,長在安陽,為了讓大家對家鄉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自九月底起我們開展了了解家鄉、我愛家鄉美實踐活動。(板題:我愛家鄉美)
我們的活動經歷了選擇專題、成立小組,制定方案、小組調查,分析整理幾個階段,今天終于迎來了最后的成果匯報展示。首先請一句話概況,你們在前面的`活動中通過什么方式了解了家鄉哪些方面的美呢?屏幕示同學們活動的照片(板:歷史文化? 風景名勝? 特色藝術)
家鄉這么美,下面就請大家做小小宣傳員,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家鄉吧!
二、活動要求:
1、各小組匯報展示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方式自定;
2、匯報展示時,其他同學要學會傾聽,尊重匯報的同學。
三、活動開始
(一)歷史文化小組匯報展示
愛家鄉,一定要先了解家鄉的歷史,就從歷史文化小組開始吧!
歷史文化小組匯報展示內容:
家鄉名字由來、歷史概況、甲骨文、安陽廟會來歷、歷史名人故事(仁義巷的故事、婦好的故事)、唱豫劇
展示方式:圖片講解、講故事、手抄報
(二)風景名勝小組匯報展示
從剛才同學們對家鄉歷史和文化知識的講述,我感受到了安陽歷史文化的悠久、厚重,更感受到了你們學習的熱情。歷史已成過去。一代又一代的安陽人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建設著家鄉,使我們安陽越來越美好。相信風景名勝組的同學會給我們呈上一場視覺盛宴。讓我們歡迎他們小組為大家展示!
風景名勝小組匯報展示內容:
風景名勝概況(媒體播放視頻)、小導游帶您游安陽、爭當小小志愿者活動、? 風景畫、小組收集資料編制《紅旗渠精神伴我行》宣傳冊
(三)特色藝術小組匯報展示
大家剛剛游覽了家鄉的美景,現在肚子一定咕咕叫了吧? 有請特色藝術小組的同學先帶大家去品嘗家鄉的美食。
特色藝術小組匯報展示內容:
家鄉特色美食、家鄉特產、老藝人杜兆山剪紙作品、
工藝美術大師、書法家趙乾民伯伯的甲骨文書法作品、同學們的手抄?
報、剪紙作品
(四)童謠展示
是啊,家鄉不僅景美人也美!這種美也融入了大家創編的童謠中,請各組選出一首為大家展示。
1、歷史文化組
錦繡安陽好地方,歷史悠久好風光。
紅旗渠水流域廣,洹河滾滾向遠方。
東有文字博物館,西有殷墟美名揚。
岳飛廟宇有聲望,文峰塔內佛像藏。
林慮山上常青樹,桃花谷里霧茫茫。
袁林古色又古香,羑里城中禁文王。
太行平湖風景秀,大峽谷美旅游旺。
中外游客來安陽,稱贊安陽好地方。
2、特色藝術組
我的家鄉在安陽,安陽是個好地方,
文峰塔,羑里城,殷墟美名天下揚,
粉漿飯、炸血糕、生煎皮渣格外香,
林州栗、內黃棗、道口燒雞賣四方,
請你有空來觀光,就會發現她更棒!
3、風景名勝組
安陽安陽真偉大,名勝古跡頂呱呱,
殷墟甲骨驚天下,歷經百年文峰塔,
珍珠泉水美勝畫,紅旗渠精神傳佳話。
建設家鄉責任大,加倍努力學文化。
爭做家鄉小主人,美好未來靠大家!
4、教師點評童謠
四、活動反思、總結:
我們的家鄉很美,但家鄉未來的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我們人人都應加倍努力!你們雖然小,但在活動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并進行了反思,(媒體示實踐活動記錄表)如歷史傳統組的同學提出歷史上有名的安陽八大景,從史料圖片上看非常美,可惜隨著歷史變遷和環境惡化,只剩“柏門珠沼”是保存最完整的一處,也是目前唯一可見之景;風景名勝組的同學在景區發現了亂扔垃圾、亂刻亂畫、不愛護文物的行為;特色文化組的同學活動中發現有些民間技藝高手都是老人,而現在的青少年幾乎都沒接觸過,他們擔心這些技藝會失傳,呼吁大家學習民間傳統技藝。傳承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本領,認真實踐創新,將來能夠為家鄉歷史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拓展作業:針對活動中發現的問題,試著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寫一份建議書
《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風景畫作品中的情感素描,繪畫作品中的情感表現傾向。
2、運用平行透視或者成角體透視的原理,參考攝影圖片繪制素描風格。
3、掌握表現力的構圖,繪制家鄉風景,體現對家鄉的感受。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拋開色彩,集中精力來學習風景畫的沒有色彩變化的樸素描繪,研究一下風景畫的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掌握構圖,平行透視,成角透視,風景畫的構圖,練掌握。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草原的路》圖片,原作轉化黑白效果,
2、看到這幅作品,你最強烈的感受舍是什么?如果你是這件作品的作者,你畫出這樣的畫面是希望體現什么樣的內心感?
3、集中精力來學習風景畫的沒有色彩變化樸素描風景畫的基礎知識。
4、展示與原作相關的兩張結構示意圖?提問兩張表現的'原作畫面結構的圖,你覺得使畫面產生前后空間感覺的秘密什么?
5、展示《村道》圖片,展示立體平行透視示意圖和基本規律文字通過一張立方體透視變化示意圖,研究平行透視規律。
平行透視相關:視平線,消失點,消失線。
平行透視規律小結: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
6、展示《馬棚》美術作品,立體成角透視,成角透視:視平線,左右消失點,左右消失線。
對照多媒體課件指出《馬棚》里面的視平線,左右消失點分別在哪里?
成角透視小結:左右消失,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
7、展示教材:
“思考·練習”示意圖一組圖片?這是為什么?
多媒體展示四張圖片,圖中景物看起來似乎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景物不一樣嗎?
四、布置作業:
采用線條形式,在多媒體課件上的一組風景攝影作品中,選擇自己喜好一副進行臨摹,重點體現畫面中的透視關系。
五、教學總結:
借助實物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優秀練習作業,在給與積極地評價,與學生一起對存在的透視問題進行修改。
《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 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發現美、表現美,用藝術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2、了解透視知識,學習風景畫的構圖,參考攝影作品改畫風景。運用透視、構圖知識,畫家鄉的風景。
3、通過觀察、討論與講解,了解一幅好的色彩風景畫應該具有的構成因素,懂得如何欣賞,嘗試幾種表現風景畫的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對色彩風景畫的欣賞能力,理解色調對情感的作用,提高動手能力。
教學難點:
用已有的色彩知識,通過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資料等。
學具:各種顏料、畫筆、紙等繪畫工具。
課堂活動案:
一、導入新課。
通過欣賞家鄉風景,激發學生對家鄉的回憶,通過畫家鄉風景畫,表現情感,進而導入表現立體空間關系。
要求學生拿一張白紙,勾畫一幅簡單的家鄉風景畫。 作業評比。
提問:哪一張作業更有空間感? 學生分組討論,并談出自己的感受。 體會如何在平面的二維空間表現出立體效果?
二、新授。
1、風景畫的透視。
(1)欣賞朝戈《草原的路》,這幅畫給你什么感覺?體會作品所表現出的對家鄉的.情感。
(2)分析作品中的透視現象。 水平線:開闊。 斜線:深遠。
(3)思考題:
如果把斜線換成直線,你的感覺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總結:透視的規律。
2、透視知識。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基本方法:平行透視成角透視。
三、通過學生賞析,學會從作品里讀出透視的相關信息,并用語言表述、表現出來。
1、欣賞霍貝瑪《村道》,指出作品中視平線、消失點(心點)、透視線分別在哪里?屬于什么透視?
2、對照透視圖。
3、平行透視規律小結:與畫面平行的無透視變化;其他則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高遠低。
四、袁運甫《馬棚》賞析。
指出作品中視平線、左右消失點、左右透視線分別在哪里? 聯系藝術作品,抓住科學與藝術中的運用,學會分析其透視現象。 通過練習,加深學生理解。
五、學生活動。
家鄉的風景在哪些方面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嘗試運用所學的透視、構圖知識畫一張風景畫。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完成作業之后教師展評。
六、總結與課后整理。
總結本課知識點及學生的表現,鼓勵學生繼續完善。 觀察生活,網上收集資料,完善自己的不足。
《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解風景畫的基本透視現象。
2、了解透視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透視的規律,并能運用于 自己的繪畫中。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分析風景圖片并聯系實際生活,感受在繪畫作品中表 現出的空間感。
2、擴大參與性,在表現中實現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形成初步 的表現與運用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初步理解風景畫中特定的情感表現力。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風景畫中的透視規律。
教學難點: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過作品表現出來。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風景圖片
學生準備:畫具
四、教法、學法:
導學法、并用啟迪、暗示、設疑、點撥、講解示范等方式,展示學習全過程,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出發,努力營造一種民
主氛圍。學法上主要讓學生通過欣賞、感受、觀察、體驗、發現、以及對話、思考、討論、嘗試表現等活動,體會美術學習的樂趣,并逐步把所學的知識一步步內化,最終能熟練的運用于自己的繪畫作品中。
五、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由一組瓜州的風景圖片引入新課。(多媒體課件伴隨著音樂播放學生熟悉的瓜州風景圖片。)
1、師: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欣賞一組美麗的風景圖片。 (教師調撥課件,展示圖片,學生欣賞)
2、師:這是哪兒的美景?生:瓜州。師:對,這是我們美麗的家鄉,瓜州的風景圖片。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一課《畫家鄉的 風景》(出示課題)
(二)分析作品、學習方法:
1、畫作欣賞,激趣。
(1)師:許許多多的畫家都用畫筆表達過對家鄉的熱愛,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作品。
(教師調撥課件,展示風景畫作品)
(2)師:同學們想不想學學風景畫的畫法,在課余時間也用你 們的畫筆描繪我們瓜州的景色呢?
生:想
(3)師:畫好風景畫有很多因素所決定,我們來看看這節課需要解決風景畫的什么問題,請同學們看圖片,仔細觀察,圖片中橋有什么變化?(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小組內迅速交流,并全班反饋) 教師根據學生反饋情況,畫出簡單的示意圖,并加以引導 學生明白他們觀察到的視覺現象叫做透視,可以表現出畫面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引出這節課學習的重點知識——透視。
2、學習透視的概念,了解透視的基本方法。
(1)師:什么是透視?
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第3頁透視的概念,并讓一名同學讀出來。師強調關鍵詞(研究視覺空間變化,解決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空間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學習透視的目的。
(2)師:知道了透視在繪畫中的作用,還要了解透視的基本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多媒體講桌。
(3)師:我們把講桌可以簡單的看成一個長方體,大家都知道長方體是有什么組成的?
(學生會有“面、棱、角”等類似的回答。)
(4)指相應位置的同學回答問題:你正對著的是長方體的什么?(面還是棱)
通過不同位置同學的回答加上教師的講解學生也就知道了什么情況下是平行透視,什么情況下是成角透視(這屬于了解的內容,學生能分辨出來即可)。此時,告訴學生我們是以平行透視來學習畫面空間感的表現的。
2、過渡語:學到這,有些同學肯定要問了:“透視到底在繪畫中怎么表現出來?”我向同學們推薦一位畫家,他生長在蒙古大草原,他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畫了許許多多表現美麗大草原的作品,他就是蒙古畫家朝戈。同學們可以邊欣賞他的作品,邊看看他是怎樣就草原的遼闊、一望無際的感覺畫出來的。
3、分析朝戈的作品《草原的路》(初步理解透視在繪畫中的運用)
(1)教師調撥課件、展示朝戈的作品《草原的路》
小組交流教師提出的問題:朝戈是怎樣表現出草原的遼闊、一望無際的感覺的。
(2)學生反饋交流結果
(3)教師在白板上演示能表現地貌的主要線條的走向,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4)問題交流:將圖示中的斜線改為直線,你的感覺會有什么變化?
請同學說出自己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過渡語:現在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透視,也知道了透視的'基本方法,接著我們來學習透視的基本規律。
4、分析霍貝瑪的作品《村道》
(1)師:畫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小路、樹、房屋、田地、人、藍天白云)
(2)師:通過畫面你能感受到什么?(濃郁的生活氣息。)
(3)師:畫面主要描繪了什么?(小路和樹)好,我們來看看小路和樹,從近到遠有什么變化?(小路越來越窄,最后消失于一點)
(4)師:小路消失的點在繪畫中叫心點,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第7頁。
指同學讀心點的概念,并解釋學生難理解的重點詞,同時引出視平線的概念,并幫助學生理解。(學生知道就行,不需要著重強調,關鍵在后面的運用中。)在學生觀察的同時,教師同時在課件上畫出示意圖。
(5)樹發生了什么變化?(近處的高,遠處的低)學生反饋的同時教師在白板上畫示意圖,并引導、點撥學生注意樹干的畫法,以及與畫面的關系。)
(6)師:小組內迅速的將剛才你們觀察到的小路和樹的變化歸納整理以下。哪個小組說一說你們整理的結果。(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教師指出這就是透視規律
(三)看一看、找一找、畫一畫。
1、師:仔細觀察畫面,找一找,畫面中發生了消失變化的線有哪些?
教師調撥課件,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找出畫面的心點、視平線、消失變化的線以及沒有發生變化的線。
2、師:誰來試一試?上來畫一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讓個別學生在白板上演示。
3、讓學生說一說畫面中的透視關系。
4、師:我們的知識學完了,大家剛才也用了,大家現在想一想,在具體繪畫時我們應該首先干什么?(引出畫畫的具體步驟,教師分別作解釋。)
(四)我學我用
1、參照風景圖片,用鉛筆畫一幅風景速寫。要求:透視關系正確,能表現出畫面的空間感。
學生畫,教師巡視指導。(找一名畫得快得同學,在白板畫出簡單的線條圖)
2、以小組為單位推薦優秀作品與大家分享。 小組推薦作品,布置展板。
(五)評一評、說一說。
先讓學生點評、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全班交流分享(主要引導學生點評畫面是否體現了空間感,透視關系是否基本正確,對有創意的點評和對畫面其他方面的點評,教師要及時鼓勵。)
(六)結束語:
同學們,只要你們留心觀察,你會發現你的身邊處處都是美景,讓我們用眼睛發現美,用心靈感受美,用畫筆描繪美麗的家鄉。
六、板書設計
近大遠小、近高遠低、進寬遠窄。
《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 5
課程名稱:
《家鄉風景美如畫》
適用年級:
小學四年級
課時安排:
2課時(每課時45分鐘)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了解家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學會觀察、描述并欣賞家鄉的美。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地考察、資料搜集、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培養環保意識,鼓勵學生為保護家鄉環境貢獻力量。
教學內容
第一部分:家鄉風光初印象
導入:播放一段家鄉風景的視頻或展示一組圖片,引發學生興趣。
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眼中最美的家鄉風景,初步感受家鄉之美。
第二部分:深入探索家鄉美
實地考察: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自然景點或歷史文化遺址,如公園、古跡、河流等,現場觀察并記錄所見所感。
資料搜集:指導學生利用圖書、網絡資源查找關于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的資料,準備分享。
第三部分:家鄉美景我來繪
創作:鼓勵學生根據實地考察和資料搜集的結果,用畫筆或電腦軟件繪制家鄉風景畫,或撰寫一篇關于家鄉美景的小短文。
分享:在班級內展示學生的作品,進行小組交流和全班分享,評選出最具創意和表現力的作品。
第四部分:我為家鄉添光彩
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家鄉環境,如垃圾分類、節約用水、保護動植物等。
行動計劃:制定個人或小組為家鄉環境改善貢獻力量的具體行動計劃。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通過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分組進行實地考察、資料搜集和作品創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評價
過程評價:觀察學生在實地考察、資料搜集、小組討論中的表現,給予及時反饋。
作品評價:根據學生的繪畫作品或小短文,評價其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行動計劃評價:根據學生制定的保護家鄉環境的行動計劃,評估其環保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資源
多媒體設備(如投影儀、電腦)
實地考察所需交通工具和安全裝備
繪畫材料(如紙張、畫筆、顏料)
網絡資源(如家鄉風景圖片、歷史文化資料)
課后作業
完成一篇關于家鄉風景的日記,記錄實地考察的所見所感。
設計一張家鄉環保宣傳海報,倡導大家共同保護家鄉環境。
教學反思
在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情況,包括學生的參與度、教學效果的達成度以及教學方法的適用性,以便在后續教學中不斷優化和改進。
---
此教學設計旨在通過實踐活動和創意表達,讓學生深入了解并欣賞家鄉的美,同時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是一次融合語文、美術、社會實踐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教學活動。
《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了解并描述自己家鄉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特色文化。
掌握基本的攝影、繪畫或文字記錄技巧,用以捕捉和展現家鄉美景。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地考察、資料搜集、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表達的能力。
運用多媒體技術和藝術創作手段,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和創新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增強歸屬感和自豪感。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理解保護家鄉美景的重要性。
二、教學內容
1. 家鄉自然風光的認識:
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山川河流、湖泊草原、森林植被等自然景觀。
觀看家鄉風光圖片或視頻,感受其獨特魅力。
2. 人文景觀與特色文化的探索:
介紹家鄉的歷史遺跡、古建筑、民俗風情、傳統節日等人文景觀。
邀請當地文化名人或歷史學者進行講座,深化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
3. 攝影、繪畫或文字記錄技巧的學習:
教授基本的攝影構圖、色彩搭配、光線運用等技巧。
指導繪畫技巧,如素描、水彩、油畫等,用以描繪家鄉美景。
鼓勵學生用文字記錄家鄉的故事和感受,培養文學素養。
三、教學方法與活動設計
1. 實地考察:
組織學生前往家鄉的`自然風光區和人文景觀地進行實地考察,進行現場教學。
要求學生用相機、畫筆或筆記本記錄所見所感。
2. 小組討論與分享:
分組討論各自觀察到的家鄉美景,分享感受。
每組選擇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和講解他們的作品或發現。
3. 專家講座與互動:
邀請專家進行講座,介紹家鄉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
設立問答環節,鼓勵學生提問,增進對家鄉的了解。
4. 藝術創作與展示: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攝影、繪畫或寫作等方式,創作關于家鄉的作品。
組織作品展覽,邀請家長和社區居民參觀,增強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5. 環保教育:
結合家鄉的美景,開展環保教育活動,如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等。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保護家鄉環境,提出自己的建議。
四、教學評價
1. 過程評價:
觀察學生在實地考察、小組討論、藝術創作等活動中的表現,評估其參與度、合作能力和創造力。
2. 成果評價:
根據學生的作品質量、演講能力和環保建議的合理性,進行綜合評價。
設立優秀作品獎、最佳創意獎等獎項,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3. 自我反思:
鼓勵學生撰寫學習心得,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
五、教學反思與改進
在活動結束后,組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活動亮點和不足之處。
根據學生反饋和教學效果,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優化后續的教學活動設計。
【《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相關文章:
《家鄉風景美如畫》教學活動設計08-18
《故鄉的風景》教學設計09-17
小學《風景寫生》教學設計07-25
《家鄉的冬天》教學設計07-31
《畫家鄉》教學設計08-07
《畫家鄉》經典教學設計10-13
《家鄉的習俗》教學設計09-26
家鄉的夜景的教學設計08-02
《家鄉綠夢》教學設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