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白居易語文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感受詩歌的魅力。
2、品味詩歌意像,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3、通過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詩人天涯淪落、憤憤不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解讀詩歌的形象和語言,提高鑒賞水平。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它不像藍天白云、飛禽走獸、山峰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何才能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出來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典范,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一起聆聽這美妙的音樂。
2、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割據作亂,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閑職。
3、作者介紹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4、題目解說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5、層次結構
第1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2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3段:江中自訴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5段:重聞琵琶青衫濕。
6、全文分析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么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②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謫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四、布置作業
1、完成新學案題目;
2、欣賞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動形象的文字描繪其音樂的特點或你聽歌時的感受;
在一種平和安詳中蕩漾開了的是一朵紅蓮,一朵像鮮血一樣的紅蓮。那是原始生命最純樸的吶喊,那是襁褓中的嬰孩對乳汁的渴望,對母親的深情呼喚。像一股直沖天際的氣旋,撕破了云層。陡然一轉,又仿佛是萬千流星隕落,帶著有刺的棱角,循環往復地沖擊著心臟,沖擊著生命每一處神經最敏感的末梢。那音樂燃燒著你的周身,沸騰著你的血液,沖蕩著你的神經,你掙脫不了它從心底的火山噴射,只可與它同渡雪域高原。
3、背誦全文。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語文】相關文章:
《琵琶行》白居易古詩06-11
《蘭亭集序》王羲之原文04-26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03-22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精選11篇)11-24
《送董邵南序》韓愈文言文賞析11-23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
《登高》語文杜甫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