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學設計
《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第2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樣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方法。通過探究結果,總結出物體在水中沉浮規律。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式,討論并運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變化,能用語言表述整個過程,能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質疑,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物體在水中沉浮規律的探究,使學生獲得關于物體沉浮和物體大小、輕重關系的認識,能在觀察研究活動中自己解決有關沉浮的一些問題,能在小組或班級里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解釋物體在水中發生沉浮變化的原因,發展和保持學生探究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能在觀察研究中自己有關沉浮的一些問題,能在小組或班級里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解釋物體在水中發生沉浮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學態度。
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和浮”的第二課。它由四部分組成:一、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二、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潛水艇的原理。本課教材編在《物體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課之后,目的在于加深、鞏固學生對物體沉浮和物體的輕重、大小之間的關系的認識。
2、學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是學生生活中很常見的,也是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飲料瓶沉浮的活動與帶橡皮泥的筆帽沉浮都是模仿潛水艇的沉浮,而且前者對學生來說不是很有挑戰性,且本課內容較多,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將此部分活動略去。重點讓學生去探究多種物體的沉浮的原因及改變沉浮的活動。
3、設計理念:“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和手腳,為學生準備了充足的教具和學具,并通過課前的魔術導入、課中的玩的活動、課后的探究等環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品味科學探究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教學準備:小石塊,泡沫塑料塊,橡皮泥,干凈的粗沙一包,帶蓋玻璃瓶,浮標,易拉罐,帶蓋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前,將實驗器材發放給學生并在小組選一組長和記錄員。這樣,有助于組織教學。
2、一上課就出示( 課件)潛水艇的游戲,讓學生觀察,然后提出問題“你們都看到了什么現象?”(復習“沉浮的現象”,導入本課課題。)
3、出示課題(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二、操作演示,探究方法。
1.探究改變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教師演示:
①“這是一個蓋緊的空瓶,把它放在水里觀察沉浮現象。”
(學生觀察,看到浮上來了)
②“這是一個同樣大小的瓶子(瓶內裝滿沙子蓋緊蓋不讓學生發現),放入水中觀察現象”(同學匯報,看到沉下了。)
③提問“為什么同樣大小的瓶子,在水中會出現不同的現象呢?”
(前排的同學很容易發現,第二個瓶子里有東西。學生會說“第二個瓶子里有東西重,就沉下去,第一個瓶子輕就浮起來。”)
④“請你把‘沉’的瓶子取出來,檢驗你的回答是不是正確。”
(發現瓶里裝滿沙子)
⑤提出“大家想:有什么方法,把這個沉下去的瓶子讓它浮上來?”(學生能想出:“把沙子倒掉”的方法。)
⑥為什么要這樣做?
(減輕重量使物體“變”輕,上浮)
2、用不同方法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變化。
(1)講明實驗要求——“在我們每組實驗臺上有一些物體,(出示:小石塊,泡沫塑料塊,橡皮泥,干凈的粗沙一包,帶蓋玻璃瓶,浮標,易拉罐,帶蓋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這些物體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你們可以借鑒改變玻璃瓶的沉浮方法,使沉在水中物體浮上來;浮上來的要想方法讓它沉下去;
(2)開展探究活動——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①布置活動:出示《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②提出小組活動規則(排好輪流操作次序,大家想方法,每次1-2人操作,互相合作)
③分組開展活動:(教師巡視,進行指導,在巡視中重點指導學生用沙子改變玻璃瓶和浮標的沉浮;用橡皮筋把重的物體與泡沫捆扎,增加物體的體積,就會浮起來。啟示把橡皮泥的形狀變成船形。)
④控制活動時間,適時轉入研討階段
三、交流成果,形成結論。
1.整理活動資料:(填在缺項表格中)
(1)問題:“說一說我們怎樣改變了物體沉浮?”
①學生說出具體的操作方法時,要提示:“這樣做對××物體會有什么影響?”(增加或減少了物體的重量,體積大小)
②學生如果沒有用沉浮關系說明現象時,要追問:“你根據什么要這樣做?”
③適時針對“方法”把缺項(“增加減小物體的重量”“增加減少物體體積”)填充在表格中
(2)學生填寫課本中的表格
2.研討資料 解決問題
問題:
①“說一說,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②“說一說用什么方法改變潛水艇的沉浮?”
四、激發興趣,創新思維。
探究活動——(我們來做一個“潛水艇”)
1、學生利用自帶吸管和空易拉罐,分小組操作,然后學生在講臺上演示。
2、活動后研討:易拉罐做成的“潛水艇”與真的潛水艇相比較,它們的沉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進水增加重量,下沉,排水減少重量上浮。)
五、探究小結,拓展延伸。
1、讓我們學會做一個沉浮自如的“潛水艇”
2、介紹材料,講解制作方法,要求(如課本內容及插圖)
3、教師先演示,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也試一試。思考:擠壓瓶子與“潛水艇”的下沉有什么關系?(擠沉,松浮)
六、作業
1、潛水艇自由沉浮的秘密是( ),把橡皮泥浮在水上的方法是( )。
A、改變自身大小來實現 B、改變自身重量來實現 C、改變水的浮力來實現
(本問題是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考核)
2、用兩種以上的辦法把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上來。
(本問題是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考核)
3、怎樣應用沉浮知識幫助農民伯伯選擇優良飽滿的稻種?
(本問題是對學生運用科學情感態度的考核)
4、課外做一個“沉浮自如的潛水艇”
板書設計:
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材料
【《沉浮與什么因素》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教學設計08-16
什么時間的小班教學活動設計(精選12篇)03-02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