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教案推薦
張衡傳教案推薦
張衡傳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張衡一生在科學、文學、政治等方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專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文化常識。
(3)掌握敘述、說明的方法及詳略得當的處理方法。
2、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準確朗讀,從而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2)結合語境分析語句,從而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語境意識。
(3)對人物進行概括評價,從中體會傳記記人敘事詳略安排得當的寫法。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意識。
(2)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專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分析語句積累重點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2、分析評價張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學策略】
1、設計藝術:以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全面發展”的人為切入點
2、重難點突破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計劃】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以誦讀法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整體感知本文的內容和結構,初步了解張衡的品格及文學才能liuxue86.第二課時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礎上認識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熟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認識張衡的品格及文學才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從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和郭沫若在張衡基碑上的題詞說起。 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陳列著候風地動儀的模型。早在 1800 年前,張衡發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候風地動儀。這個儀器早已毀于西晉戰亂之中,現在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是現代科學家王振鐸等人根據《張衡傳》中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說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 年黨和政府重修張衡墓時,郭沫若在墓碑上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見。”
二、解題
1、“傳”:傳記 . 記述的內容是一個人的生平事跡。傳記要突出傳主的特點。
范曄(398-445)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浙川東)人。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后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的《后漢書》,起于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于漢獻帝禪位于曹丕,詳載了東漢195年的歷史,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盛行于世。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2、范曄(398-445)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浙川東)人。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后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的《后漢書》,起于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于漢獻帝禪位于曹丕,詳載了東漢195年的歷史,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盛行于世。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3、 文史專名
(1)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2) 六藝:
①禮、樂、射、御、書、數。 ( 學問和技能 )
②《詩》《書》《禮》《義》《樂》《春秋》(說經的經文和傳文)
(3)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4)經、舒心:“經”批儒家的經典著作;“傳”指注釋、解說儒家經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6)史漢:《史記》、《漢書》。
(7)《漢書》:紀傳體、斷代史。
(8)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例如:《史記》;《資治通鑒》;《戰國策》)
(9)通史;斷代史。(例如:《史記》;《漢書》)
(10)《兩都賦》和《二京賦》:《兩都賦》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賦》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
三、誦讀課文
1、自讀
要求:讀準字音、句讀、圈畫誦讀疑難點。
2、范讀
正音:善屬文(zhǔ) 連辟公府(bì) 鄧騭(zhì) 璇璣(xuán) 算罔論(wǎng)
傍行(páng) 河間相(jiān) 乞骸骨(hái)
四、問題設置
1、郭沫若曾評價張衡:“如此全面發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見”,為什么說他是“全面發展的”?
討論明確:(1)品格(2)文學(3)科學(4)政治
2、理清提綱:
明確:
第一部分(1節):介紹張衡品格和文學才能。
第二部分(2-4節):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
第三部分(5、6節):介紹張衡的政治才干。
3、學生結合注釋梳理文句(第一段)
4、質疑、點撥
實詞: 屬、貫、辟、奇、就
虛詞 : 乃 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句式 :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
5、分析評價
結合語句,分析張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確:雖才高于世,而無矯尚之情。
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討
認識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成就,這對你有哪些啟示?
(1)、廣泛學習
(2)、不要驕傲自滿
(3)、從容淡靜
(答案多元,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熟讀了這篇傳記,對文章內容做了整體感知,初步認識到張衡的“全面發展”,重點研讀了第一段,充分認識張衡的品格和才能,并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示。
七、作業
以“人性與才華”為題寫一段議論性文字
八、板書設計
張衡傳
一、品格、文學(1節)
二、科學成就(2-4節)
三、政治才干(5、6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重點文言詞句,認識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理清了課文結構,了解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才能,這節課我們繼續了解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和政治才干。
二、問題設置
1、張衡在科學上有哪些成就?
討論明確:
(1)作渾天儀。
(2)著《靈憲》《算罔論》。
(3)鑄造地動儀。
2、默讀課文3-5段,思考作者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時,寫作方法有何不同?
(1)質疑、點撥:
實詞: 雅、征、再、遷、員、尊、發、制、方面、怪、征
虛詞 : 以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
句式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②.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④.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2)明確:第二段寫張衡善機巧,拜郎中,遷太史令,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以記敘為主。
第四段從時間、名稱、質地、大小、形狀、功用、驗證等方面介紹候風地動儀,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這樣詳略得當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3、 默讀課文6、7段,疏通文句,思考文中通過哪兩件事表現張衡的政治才干的?
(1)質疑、點撥
實詞: 損、疾、目、出、不軌、下車、乞骸骨
虛詞: 為 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句式: 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2)明確:
一是《思玄賦》的由來——“政事漸損,上疏陳事,諷議左右,閹豎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表現了張衡憂國憂民、小心謹慎的形象。
二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作斗爭一事。“治威嚴,整法度”表現其治理嚴厲,“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表現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其卓然政績。
4、選擇恰當的詞語對張衡的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給予評價。
明確:(板書)
(可貴的)品格 (輝煌的)科學成就 (卓越的)文學才能 (杰出的)政治才干
三、深入探討
本文寫了張衡的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四個方面的內容,它們之間有何聯系?這對我們有何啟示?
1、首先,“才高于世”方能“舉孝廉”“連辟公府”,“作《二京賦》”方能“鄧騭奇其才,累召”,“善機巧”“善術學” 方能“拜郎中,遷為太史令” 方能“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其特長與其官職二者互為因果。
另外,其科學發明、理論著作也與其“無驕尚之情”“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這種性情利于潛心科研 。
又如:“才高于世”方能“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著《靈憲》、《算罔論》”方能將從政的感觸“宣寄”而作《思玄賦》。
2、從全面發展的,提高綜合素質的角度談,言之成理即可。
四、課堂小結
本文用錘煉的語言,從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四個方面介紹了張衡,重點突出他科技方面的成就與貢獻,層次清晰,從中讓我們充分認識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我們學大專家為大家準備的這份張衡傳教案,希望大家能多加的復習一下,相信大家對張衡傳這篇文言文會理解的更加透徹。
張衡傳教案(二)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張衡一生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二)掌握常用文言實詞,弄懂一些專指詞語,疏理文言否定詞。
(三)學習記敘和說明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難詞難句解釋。
(1)從容淡靜:從容,舉止行動,《禮記緇衣》:“衣服不貳,從容有常。”孔穎達疏:“謂舉動有其常度。”《楚辭九章》:“孰知余之從容。”王逸注:“從容,舉動也。”不能作舒緩、不急迫來講。淡靜,淡泊嫻靜。全句:(他)平時舉止淡泊嫻靜。
(2)衡不慕當世:當世,是當世之人,即當時的掌權者。
(3)自去史職,五載復還:張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遷尚書侍郎,115年遷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遷公車司馬令,126年(順帝永建元年)再復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載”,即公元121年辭太史令,拜公車司馬令,到126年又復為太史令的“五載”。
(4)咸怪其無征:征,是應驗、征驗、效驗的意思,不宜作“證據”講。
(5)“舉孝廉”、“辟公府”、“累召不應”、“公車特征”:舉,推薦。辟,征召。召,呼喚,特指上對下的呼喚,引申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舉、辟”二字在這里都表被動。
(6)“拜郎中”、“遷為太史令”、“積年不徙”、“再轉復為太史令”:拜,授予官職。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左遷”才是貶官。徙,表一般的調職,有時也用以表示降職,本文指前者。轉,遷調官職。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區別。
(7)關于“璇機”的解釋:一說是玉飾的測天儀器。一說,“機”即“璣”,“璇機”是兩顆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璣”。從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說為宜。用“璇”“璣”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進而指代天文,“妙盡璇機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把“璇機”指代天文,可參見王力《古代漢語》下冊第一分冊第787頁)
(二)作為傳記,它的一般寫法是怎樣的?本文是怎樣寫的?
分析:按照傳記的體例,開頭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柳敬亭傳》都是。本文也是開頭介紹姓名、籍貫,結尾寫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傳記體例的寫法來寫的。
(三)傳記是記述一個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著事無巨細都要寫進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樣處理人物的材料的?列出它的結構提綱。
分析:傳記記述一個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巨細都寫進文章去,而只能記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時顯示出這個人的品格特點。
本文先介紹了張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學才能;重點寫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輝煌的科學成就,而在科學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創的候風地動儀,最后介紹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這樣處理材料,就使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結構提綱——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
(1)張衡的潛心科研
(2)張衡的不慕名利
(3)張衡的重大發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介紹張衡杰出的政治才干。
(四)張衡有哪些可貴的品格?
分析:他的可貴品格可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他不慕名利,先是“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累召不應”,以后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也無所謂,由此反復說明了張衡的高潔。不僅如此,他還“不好交接俗人”,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風氣,經十年苦心構思寫成《二京賦》用以諷諫;一上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整法度”,將圖謀不軌的“奸黨”“一時收禽”,都反映了他對當時奢靡庸俗風尚的不滿和對不軌行動的斗爭。這是他從容淡靜、不尚虛浮的品德。
二是“無驕尚之情”。他年少時便“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全面發展,甚至“才高于世”,卻始終“無驕尚之情”,這確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不尚虛浮而又謙遜踏實的品德,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撲在科研工作上,在獲得兩次擔任太史令、有機會觀察天象博覽群書的客觀條件之后,渾天儀、《靈憲》、《算罔論》,乃至候風地動儀得以相繼問世。
(五)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是主要通過具體、詳細地介紹他的重大發明地動儀來說明的。文章這部分是怎樣記事狀物的?
分析:文章是按照如下的順序來介紹候風地動儀的。
時間——陽嘉元年
名稱——候風地動儀
材料——以精銅鑄成
外形——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構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蛛,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作用——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評價——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驗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候風地動儀是十分精致靈巧的:都城洛陽與發生地震的隴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動儀竟能及時測報,可見其靈敏準確的程度。文章的這部分的介紹深入細致,清晰扼要,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跌宕多姿,寫得非常精彩。因此,候風地動儀雖已失傳,根據這段文字卻能復制還原。今天讀這篇文章,除了把它作為一般的傳記作品,更可把這段文字看成典范的科學說明文來學習,讓學生讀了以后仿照著寫一段說明文。
(六)本文寫了張衡的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三個方面的內容,卻又并非彼此獨立。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系的?
分析:全文三大段,分別著重寫了一個方面的內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聯系。比如第1段的“從容淡靜”與第2段的“不慕當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諷諫”與第3段出任河間相時的“治威嚴,整法度……稱為政理”。又如第1段的“通五經,貫六藝”“才高于世”與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等等。我們都能看到張衡無論是平時為人還是政治才干,無論是謙遜自處還是潛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貫、渾然一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七)《張衡傳》的原文全面地記敘了張衡在文學上、政治上、科學上的成就,選作課文時刪節較多。課文選材及剪裁特點是什么?
分析:原文比較多的篇幅收錄了張衡的文學創作,節選時都略去了;“永和四年卒”之后還有:“著《周官訓詁》,……凡三十二篇。”綜合介紹張衡的著作和學術上的成就,節選時也略去了,使第5自然段突出了張衡政治上的表現。而原文中有一些政治經歷,因關系較小,也略去了。在寫到他的為人時,詳寫了他積極進取的主導方面,略寫了“上書乞骸骨”歸隱田園的消極方面,節選時又刪去了原在第4、5自然段之間,不敢與閹黨斗爭以及明哲保身等表現的文字。可見,本文是以科學家的傳記這個角度選擇材料加以剪裁組織的。
這樣,它就既全面地仍從文學上、政治上、科學上三方面介紹了張衡一生中的重要表現,又重點突出地詳寫了他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在重點寫他的科學成就時,略寫渾天儀,詳寫地動儀;寫地動儀時,除了具體記述機構、作用以顯示其不平常的科學才能外,還生動描摹了地動儀的形狀雕飾,使所寫事物更為形象;對地動儀不僅寫了它的“靜態”,還寫了它的“動態”,不僅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一語概述了它的靈驗,還用“地震隴西”這一典型事例證明它的神妙。由于剪裁恰當,詳略適宜,使人對他的文學才能、科學成就、政治表現和性格特點有全面的了解,而對他首創的地動儀則印象更為突出鮮明。
(八)本文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寫得那么具體細致、清晰扼要,還由于作者是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并說明事物的特點的。深入理解這部分的文字,有助于學生記事狀物能力的提高。(這一內容,可作為基礎好一點的班級進一步探討之用。)
分析:大體上可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即第一句,點明地動儀制作的時間和名稱。
第二層“以精銅鑄成……周密無際”,寫地動儀的構造。構造寫得井然有序:先寫材料,再從大小、形狀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飾綜述整體的構造,再以“中有都柱”一句從外過渡到內,分述內部構造,然后又回述整體構造,涉及外形的下部。使讀者既看到地動儀完整的形象,又理解內中的機構。這是具體事物說明的關鍵部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按事物本身的內在聯系決定說明的順序。這可算是地動儀的“靜態”。
第三層“如有地動……未之有也”,寫地動儀的功能,或者說是它的“動態”吧。這里用“振”、“吐”、“銜”幾個動詞準確、連貫,說明都柱、龍首、銅丸、蟾蜍的報震功能的靈敏,卻只用了十三個字的一個假設復句,“振聲激揚……”是說功能的自動。“雖一龍發機……”一句說明地動儀八道機關的報震功能的準確。唯其功能靈敏、自動、準確,而且從古未有,所以作者予以稱贊。功能,是具體事物說明必不可少的內容。
構造,要寫得條理清楚、具體精確,功能,要寫得恰如其分、切合實際。
第四層“嘗一龍機發……所從方起”,寫地動儀的驗證。這看似設下的波瀾,以顯示“合契若神”的效果,點出科學史上的重要貢獻,實際更可使讀者領會張衡發明地動儀的重要意義,即從此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架觀察地震的科學儀器。
總之,這段文字除開頭的時間與名稱之外,是從地動儀的外形、構造、功能和驗證幾個角度去觀察并說明事物的特點的,值得好好學習。
(九)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記敘語言非常質樸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應”、“不慕”等句用語非常質樸通俗,毫無雕飾,卻鮮明地表現出了張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說明語言十分準確簡潔。例如,第4段中僅用140多字就將候風地動儀的有關情況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可見用語簡潔;用酒樽描摹儀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見其用語之準確。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結合課題注釋概述文化常識。
《后漢書》是紀傳體東漢史,也是杰出的歷史散文,南北朝時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原定編著百篇,僅完成帝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謀擁護文帝弟劉義康做皇帝而死于獄中。后人將梁代所注的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補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漢書》。
范曄的《后漢書》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均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的《樂羊子妻》,選自《后漢書列女傳》。
(二)指導自讀。
1.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重點,“自讀提示”第二小節已作了說明。自讀課文時,要對照提示想一想,張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刻苦鉆研的精神表現在哪里?他在文學上、科學上的成就是什么?政治上的作為怎么樣?自讀時要適當圈點勾畫。
2.本文敘事按時間順序寫,而且詳略得當。課文是怎樣按時間順序的?寫得最詳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
3.本文語言質樸簡練。試舉例說明。
(三)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以下自讀作業(除翻譯外,可直接做在書上):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
①衡少善屬文( ) ②不好交接俗人( )
③累召不應( ) ④五載復還(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a.游于三輔( )
b.雖才高于世( )
c.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
②a.因入京師,觀太學( )
b.……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
c.伺者因此覺知( )
③a.公車特征拜郎中( )
b.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 )
④a.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
b.以精銅鑄成( )
3.“思考和練習”二。
4.翻譯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語法現象。
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②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④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四)討論自讀疑難問題。
(五)同桌互相批改自讀作業。
自讀作業參考答案:
1.①sh4o ②h4o ③l7i ④z3i
2.①于,介詞。a.表處所,在;b.表比較;c.表范圍,在……方面;
②因,介詞。a.趁(機會);b.通過、藉;c.因為;
③a.召,動詞;b.征象,證據,名詞。
④a.精心,形容詞;b.純,形容詞。
3.(略)
4.①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他)卻不去應薦,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沒有去就任。——“舉”、“辟”為被動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語“他”,即張衡。“連辟公府”是“連辟于公府”,省略“于”。②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請(他),(他)沒有應召。——“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省略“召”的賓語和“不應”的主語(即兼語)“其”。③用篆字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狀語后置。④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所記”,“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六)根據自讀作業情況,對以上語法現象進行小結。
(七)自讀、理解“思考和練習”三至五。
(八)檢查自讀理解情況。提問:
1.張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聯系上下文說一說,何以見得“才高于世”?其“從容淡靜”又表現在哪里?
2.張衡最杰出的貢獻是什么?課文重點記敘的內容是什么?
3.課文的語言質樸簡練,你是怎樣體會的?
4.和《屈原列傳》相比,這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是什么?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明確: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在:(1)“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寫作上“精思傅會”,科學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貢獻卓越;(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黨。
張衡“才”高于世,表現在:一、“善屬文”,作《二京賦》;二、“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三、“善術學”,著《靈憲》、《算罔論》;四、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張衡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他最杰出的貢獻是研制成功史無前例的候風地動儀。課文重點記敘的是張衡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偉大貢獻,因而對候風地動儀作了詳細的介紹。
課文語言質樸簡練。如“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短短二十三字,就寫出了張衡的學歷、水平和特長。“……不行,……不就,……不應。”充分表現了張衡不慕名利的品德。“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節奏感很強的語言,表現了張衡的態度果斷,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傳》相比,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按時間順序,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選材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最大的區別是在表達方式上,《屈原列傳》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懷,采用了敘議結合的方法,而《張衡傳》為了表現張衡的杰出貢獻,用說明性文字對張衡的發明候風地動儀作了較詳細的介紹。
(九)翻譯課文第4自然段。
(十)小結。
〖小資料〗
(一)重點內容圖示。
(二)張衡的生平和成就。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東漢著名文學家,杰出的科學家。17歲離家,先后到長安、洛陽,拒絕官僚貴族召請,在太學日夜攻讀,博覽群書。28歲任南陽太守鮑德主簿。29歲寫成《東京賦》、《西京賦》。《二京賦》是模擬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班固的《兩都賦》寫成的。34歲為郎中,后又作過尚書郎。太史令、侍中、河間相一類的官。作太史令最久,前后幾次,歷時數年,掌管天象觀測。寫有著名天文著作《靈憲》和《算罔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用銅壺滴漏帶動的渾天儀。
他用肉眼觀測星星,制成星圖。當時他觀察到星星有2500多顆(現代天文學用肉眼能看到3000顆左右)。漢陽嘉元年(132年),又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向的地動儀。他曾上疏要求禁絕當時流行的圖讖迷信。任侍中期間,遭受宦官讒毀,遂作《思玄賦》以宣情述志。59歲離京任河間相,在職之年,“郡中大治,稱為政理”。以后又征召為尚書,不久即去世,終年62歲。有《張河間集》存世。
張衡勤敏樸實。崔瑗說他:“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體性溫良,仁愛篤密,與世無傷”。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里說他是“約己博藝,無堅不鉆”,“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張衡的文學作品主要是辭賦和詩。《東京賦》、《西京賦》描寫洛陽,長安的繁華,諷刺貴族官僚的荒淫無恥,描述了一些民情風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危機四伏的深刻憂慮。他的詩歌以《四愁詩》成就最高。詩分四章,寫他的“所思”在“泰山”、“桂林”,“漢陽”,“雁門”等“遠道”,但都有障礙,而不能致。以一種情詩的形式寄托了政治的懷抱。它是一首七言詩。在它以前,《詩經》和宋玉的《招魂》,荀卿的《成相篇》等有一些七言句。漢代韻文七言句逐漸增多,但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作品,當以這首詩為最早。他也研究過地理學,繪出一幅地形圖,流傳好幾百年。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圖記》卷四里又把他列為后漢時期六大名畫家之一,在數學方面,他對圓周率也很有
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碑題詞)
(摘自沈祺文)
(三)關于渾天儀。
漢時,天文學已經形成體系,分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認為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說法。宣夜派認為天體為元氣構成。渾天說比較進步些,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雖然也不完全正確,但比較接近實際。渾天派最大的代表者和卓越的發明家張衡指出,日有光,月沒有光,月光是由日光照射而來的。所以向日則光盈,背日則光盡。他還推測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結果。他還繪制了一部星圖,叫《靈憲圖》,創制了許多重要的天文儀器。
渾天儀是銅鑄的,內外有幾層圓圈,都可轉動。各層圓圈分別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張衡所知道的天文現象都刻在上面。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己轉動,張衡又設計了一個“滴漏”,作為渾天儀的動力。渾天儀被滴漏帶動,它轉動時恰好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時間完全吻合。可惜這座精巧的渾天儀在西晉戰亂中失傳了。留下來的只有《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份說明書的部分說明。
(四)譯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接著進了京城,在太學學習,于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高于世人,卻沒有驕矜的情緒。(他)常常(顯出)穩重、淡泊、寧靜的情態,不喜歡與庸俗的人交往。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卻不去應薦,多次被公府征召,也沒有去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直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分奢侈的。張衡于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作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駕認為他的才華出眾,屢次召聘(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于器械方面的巧思,尤其用心于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調動官職后,擔任太史令。于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天文、氣象、歷法諸科學問,精妙而透辟地研究出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成渾天儀,著有《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明了。
(漢)順帝初年,(張衡)兩次調動官職,又任太史令之職。張衡不羨慕當代(的達官顯貴),所以,他所擔任的官職,多年得不到提升。自從他離開太史令這一官職,五年之后又恢復原職。
(漢順帝)陽嘉元年,(他)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種候風地動儀)是用純銅鑄成的,直徑八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間隆起,形狀像酒尊,(外面)用篆書文字以及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起來。里面有一根總的銅柱,銅柱的旁邊延伸出八條槽道,并裝置樞紐,用來發動機件,(儀器的)外面雕有八條銅龍,每個龍頭上都銜著一個銅球,龍頭下面又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正可接住銅球。(那些)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都隱藏在“酒尊”中,覆蓋嚴密,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了地震,“酒尊”就震動著銅龍,機件撥動,(龍頭)吐出銅球,蛤蟆銜住它。振動的聲音清脆響亮,看守的人因此知道(發生了地震),雖然一條銅龍撥動機件,而另外七個龍頭不動,循著龍頭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地震的)實際情況來驗證它,完全附合,靈驗如神。
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曾有一次,一個龍頭機件撥動了,而(人們)沒有感覺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怪它不靈驗。過了幾天,驛使來到,果然在隴西一帶發生了地震,于是(人們)都嘆服它的絕妙。從此以后,(朝廷)才命令史官記載地震發生的方位。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門大戶,與河間王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一上任就樹立(自己的)威信與尊嚴,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于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國政治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退職回家,朝廷卻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62歲,于永和四年去世。
【張衡傳教案】相關文章:
《蘇武傳》教案(通用6篇)02-24
《岳飛傳》感想08-22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11-16
《方山子傳》蘇軾賞析10-15
《水滸傳》讀書感想(精選18篇)03-15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茶花賦教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