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的教學設計范文
《回聲》的教學設計范文
【目標】
學生方面,一回顧和.總結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方法和任務,二了解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和方法。教師方面,一表誠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務,五點方法,六激信心。
【設想】
以師生共同探討《回聲》的啟示貫課堂始終。
【步驟】
一、詮釋名字,自我介紹
教師導入:李清照有詞《漁家傲》云:“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最喜歡這首詞,首先是因為這首詞所展現的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境界令人心馳神往,所表達的對理想的執著精神使我引為同道,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句“天接云濤連曉霧”喚起我親切的感受,因為這里包含著我的名字。我姓金名曉濤,是你們的語文科任老師。同學們,你能否用文學筆法來詮釋自己的名字?
學生活動:用詩句或格言對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詮釋,或描述一個情景來說明自己的名字的內涵。
教師.總結:我們在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氛圍中彼此認識;在以后的學習中,你們會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語文是美麗的。
二、一談《回聲》的啟示——表誠意,提要求
教師點撥:我們已經共享了姓名的樂趣,接下來我們來共享思想。
老師給大家講一個童年里的故事。在一個春暖花開的 日子里,我和小伙伴結伴同游一座深山。小伙伴十分頑皮,跟大山開了一個玩笑。他先問候大山:“你好!”只聽得大山也友善的回答:“你好!”他接著又喊:“你是個壞蛋!”只聽得大山也生氣地說:“你是個壞蛋!”在旁邊的我十分不解,山與人為什么會有如此對話?今天我與大家一樣都明白是“回聲”的作用,但對童年的這段趣事,卻有著更加豐富深刻的感受。同學們是不是也從中獲得啟發?
學生活動:談聽故事后的感受。如談到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文學創作中作家人品與文品的關系等等。
教師點撥:我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也是一對回聲關系。臺灣女作家、大學教授龍應臺在《機器人中學》《幼稚園大學》等文章中敘述了耳聞目睹的令人唏噓感慨的事情,如學生能閱讀而不會分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實,不只是在臺灣,我們中國的學校也正在上演這一幕。同學們,出現“機器人中學”,“幼稚園大學”的原因何在?你們會不會成為不會思考不敢思考的一代?
學生活動:討論原因。有學生提出比較深刻的認識,如“出現以上的問題顯然不能單怪學生。如果刨根想一想,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要求孩子們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認為是‘異端’,受到排擠。長大后顯然很難不成為‘機器人’”。
教師小結:培養出怎樣的受教育者,這當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以教師的觀點為絕對權威,認為書本上的定是最標準的說法,那么學生就會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備跨世紀一代所應有的創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學的理念來教育人的話,那就會出現令人振奮的局面。我認為,作為一個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義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養,這是前提,否則無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則需要有思考、有判斷、有創新,否則也不可能成為出類拔的新一代。
“盡信書不如無書”,“沒有絕對的真理”,同學們應習慣于自己讀書、思考、做人。語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傾聽多少,而在于自己領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們進入高中的第一堂語文課,老師借這回聲的故事,向同學們表達美好的誠意——我愿意做一個愛護、尊重你們的好老師,同時也對同學們提出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學們做一個有思想的學生。這樣我們師生之間就形成了理想的“回聲”關系。
三、再談《回聲》的啟示——回顧與展望
教師點撥:同學們,請回顧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去尋尋覓覓,嘗試發現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所存在的回聲現象。
學生活動:討論。一致認為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著回聲關系。
教師點撥: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語文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養成學習語文的習慣。這為高中語文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著更重要的任務,對同學們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你們認為要提高這幾方面的能力有哪些辦法?
學生活動:討論。一致認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濃郁的學習興趣是提高以上幾種能力的良方。
教師點撥: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濃郁的學習興趣,的確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學們對學習習慣和方法的認識還只限于初中接觸的幾種,我再介紹幾種語文學習的習慣。如在閱讀方面,堅持讀名篇名作,制作讀書卡片,寫讀書札記;在鑒賞方面,反復涵詠,探究深入語境,體味語言之美;在.寫作方面,藝術構思框架,反復修改作文;在口語交際方面,要謹慎思考,大膽開口。這些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會有步驟地安排訓練。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視的是要有問題意識,要學會在聽說讀寫中思考,在思考中聽說讀寫閱讀。
最后,請同學們要一句話概括,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所存在的回聲現象。
學生活動:討論。一致認為語文方法語文學習和問題意識與語文能力之間是回聲關系。
教師.總結:不想不知道,“回聲”原來如此奇妙。同學們是剛跨進高中語文課堂的高一新生,但你們已經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題。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讓我們充滿自信地同行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
四、三談《回聲》的啟示——寫《給金老師的一封信》
布置作業:給老師寫一封信,談談自己對這堂語文課,或對語文學習的想法。
【反思】
這是堂起始課,我所確定的目標十分明確。但是怎樣實施教學,達成目標,我不想重蹈覆轍,一個人唱獨角戲,口若懸河地在講臺上說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決心從第一堂課開始就致力于語文教學的創新嘗試。經過反復考慮,對比幾個方案,最后選擇了認為這種設計。由于它具備以下三個特點,在實施教學時比較成功。
一、構思巧妙,一線串珠。以上海高考題的材料《回聲》為引子,談《回聲》給我的啟示,串起三個內容:一表示對新生的誠意,二表示對新世紀一代的期望,三在語文學習上指導目標與方法。
二、辨證處理開放與限制的關系。由于選擇的《回聲》故事比較淺顯,第一個討論題目的設計比較開放;但這個故事值得挖掘的東西比較多,而我這堂課有自己的目標,因此第二、三個討論初中高中語文學習中的“回聲”現象的設計就有明顯的限制性。從開放到限制是一個由淺到深的過程:開放是為了啟發思維,活躍氣氛,激發動機;限制是為了縱深思考,探究語文學習的途徑。
三、給自己和學生一個合適的位置。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給教師和學生都做了精心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活動,實現了目標。我作為整個課堂教學.計劃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管理者,圍繞主題,通過廣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漸具體化,最后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沒有把講臺變成自己的舞臺,而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結。
【《回聲》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回聲》語文教案03-19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