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教學設計范文
《電磁波》教學設計范文
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人教版(3-4)教材的第十四章《電磁波》,在整個高中物理內容中屬于“非主干”的知識,在考試大綱中只有兩個Ⅰ級考點,要求較低。教材共有5節:電磁波的發現、電磁振蕩、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電磁波與信息社會、電磁波譜。這部分教材編寫具有以下特點:1.史學性。生動的介紹了電磁波發現的物理學史;
2.可閱讀性。教材編寫從介紹物理學史開始至電磁波與信息社會和電磁波譜結束,貼近生活、可閱讀強;
3.抽象性。電磁波的產生機理——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和電磁振蕩過程具有很強的抽象性,不易理解和想象;
4.可拓展性。電磁波與生活密切相關,使得這部分知識具有極強生活基礎,可以引申出很多課本知識以外的拓展。
難點: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電磁振蕩
重點:電磁場理論、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電磁波譜。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從學習的動機水平高低來講,學習者是高二的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關于電磁波的知識,但大多是表層的結論和具體的應用,所以他們渴望對電磁波進行本質層面的探究。
從學習者的能力來講,高二的學生已經具有了相當的邏輯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實驗能力和網上學習技能。
三.教學設計:
針對以上特點,可以將這部分知識重新整合成兩大板塊:第一塊圍繞什么是電磁波展開,包括電磁波的發現、電磁波與信息社會、電磁波譜三部分內容,主要弄清什么是電磁波及其主要應用,屬理論層面;第二塊圍繞電磁振蕩和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展開,屬技術層面;經這樣分塊處理后,不僅把兩個抽象知識點(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和電磁振蕩)分開,而且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針對第一板塊知識,可以設計一個以學為中心的課案。
1.學習目標:建構較為完整的有關電磁波的知識。包括:物理學史、電磁場理論、電磁波譜及應用等。
2.教與學方法:實驗法、討論法、Flash動畫演示、閱讀法、網絡學習法
3.教學環節:
(1)布置課前觀察思考任務,尋找身邊的電磁波。
(2)利用實驗及實例,組織學生討論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從本質上認識電磁波。
(3)學生設計實驗,捕捉電磁波。
(4)學生閱讀課本,自學并總結電磁波譜的組成及電磁波的應用。
(5)上搜索電磁波的相關知識,互相交流,豐富對電磁波的認識理解。
(6)學生總結形成關于電磁波知識結構。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走進電磁波、認識電磁波、捕捉電磁波、漫話電磁波
第一環節:走進電磁波
播放視頻:宇宙飛船與地面的“天地”對話。
師:“天地”對話借助什么進行的?
生:電磁波。
師:電磁波跟我們生活聯系很近,無所不在,同學們可否舉出與電磁波有關的例子?
生1:接收電視信號
生2:手機
生3:微波爐
生4:雷達
生5:食堂里的紫外線消毒
……
師:電磁波到底是什么?
【《電磁波》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