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汕頭的導游詞集錦
作為一名專門引導游客、助人為樂的導游,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游詞,借助導游詞可以更好地宣傳景點,引導游客觀光游覽。那么導游詞應該怎么寫才更有條理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汕頭的導游詞集錦,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汕頭的導游詞集錦1
汕頭位于廣東省東部,瀕臨南海。西南往廣州、深圳,東北往福建省,都有高速公路相通;西北部有鐵路通往江西省、湖南省;汕頭空港和香港、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國內40多個城市通航;汕頭與香港的海上距離僅195海里,與臺灣相距僅214海里,交通非常便利。
汕頭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部是桑浦山,西南為大南山。韓江、榕江和練江中下游流經市境,從汕頭港匯入南海。三江匯合所處的汕頭港,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內海。全市海岸線長289公里,有大小島嶼40個,其中的南澳島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北回歸線從市區北部穿過,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長冬短,也可以說無冬季,四季的區分不明顯。每年的5月到10月為夏季,夏季最高溫度為33-35℃,但高溫天氣持續時間很短,往往是兩三天高溫,就有熱帶風暴或臺風帶來降雨,天氣又涼爽起來。11月至次年2月進入冬季。雖說是冬季,最低氣溫也在0℃以上,且經常保持在10-15℃之間。可謂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
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加上刻苦耐勞、心靈手巧的人口素質,使從京城貶到潮州當通判的陳堯佐就贊潮汕為“海濱鄒魯”。從潮汕稍有點文化的人普遍喜弄琴、棋、書、畫的現象,也不難看出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痕跡。近代,大量潮人乘紅頭船移民海外,汕頭成為著名的僑鄉,本土與海外的交流漸漸多起來。加上汕頭開埠,西方文化進入汕頭,中西文化交融,形成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并存,既傳統又開放的獨特的地方文化。比如,寧多勿缺的諸神崇拜,形式獨特的鬧元宵活動:賽大豬、賽大鵝、拖神、搶龍頭等等,無不散發著濃濃的海洋文化氣息。而細膩如潮劇、潮州音樂、民間工藝(木雕、抽紗、剪紙、嵌瓷);粗獷如潮州大鑼鼓、英歌舞、布馬舞以及獨特的潮汕方言,又分明烙上中原古文化深深的烙印。
一個地方的名字,大都反映了這一方水土的地理或者歷史淵源,汕頭也不例外。“汕”字在現代,漢語意義比較單一。在古漢語,意指一種捕魚的工具。而當地人則認為“汕”字是指海沙堆積而成的沙脊,那么,“汕頭”也就是沙脊的頂部。汕頭市還有一個別稱,叫做“鮀島”,這個“鮀”字也非常生僻,它是這里盛產的一種淺海魚的古代名稱。看來,說“汕頭”也好,道“鮀島”也罷,都離不開海,都道出汕頭的來歷,她是建立在海灘上的一個年輕城市,更是潮汕歷史向現代發展的里程碑式的城市。
早在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評價中國沿海口岸時就指出,汕頭口岸是中國“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汕頭列為對外通商口岸。1861年,汕頭市正式開埠,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先后有英、美、日、德、法、荷、挪、丹等八個國家在這里設立領事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汕頭港最繁榮的時期。當時,汕頭港的貨物吞吐量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上海和廣州。大量貨
物的進出口,帶旺了本地的商業經濟,汕頭商業經濟最鼎盛時期,曾位居全國第七位。從旅館業的發展更見證了汕頭曾經的輝煌,1934年至1937年僅4年間,汕頭旅館的數量便從46家發展到130余家,汕頭埠的繁華可見一斑。
新中國建立以后,汕頭一直是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繼1992年之后,1997年汕頭市再次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2001年全市實現GDP460.99億元,從1981年至2001年的20年間,GDP年均增長幅度為16.7%。超聲電子、紡織服裝、玩具、機械、印刷、食品、醫藥等行業不斷壯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一市兩城”現代化港口城市格局初步形成。汕頭已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稱號。目前,汕頭市繼續推進“重建信用、重塑形象”新世紀生命工程。按照“應對入世挑戰,打造信用汕頭,創立名牌產品,發展特色經濟”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推動汕頭經濟向前發展。
汕頭市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服務體系和配套設施完備,具備較高的旅游接待水平。至2001年已擁有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四個省級旅游度假區、一個AAA級旅游區,一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星級酒店38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5家、三星級12家。市委市政府對旅游業十分重視,制定了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確定并大力推介李春洪市長所提出的“海濱鄒魯、美食之鄉”的形象口號,加快景點景區建設步伐。汕頭旅游業將有更大的發展。
汕頭市基本情況
轄區:轄龍湖區、金園區、升平區、達濠區、河浦區,帶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縣級市)
面積:2046平方公里
人口:462萬(2001年)世界各地汕籍人口:約200萬港澳臺同胞:超300萬
民族:漢族為主
語言:潮汕話,部分操客家話主要工業產品:感光材料、超聲電子儀器、紡織服裝、玩具、印刷品、食品、醫藥等
海產品:石斑魚、鰻魚、鯧魚、對蝦、膏蟹、魷魚、牡蠣等
土特產:獅頭鵝、潮州柑、甘蔗、芋頭、林檎、橄欖、包心芥菜
日照:2000—2500小時年平均氣溫:21—22C
降水:1300—1800毫米
海濱長廊
(旅游車行進在海濱路上)
我們的旅游車正行進在海濱路上。有人說這有點像走在杭州的西湖路上,的確差不多。不過這可不是湖,而是海,海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一個城市靠近大海,不僅氣候溫潤,交通方便,而且本
身就是旅游觀光的對象。汕頭是一個既有外海又有內海的城市。大家看到的這片內海就有57平方公里,相當于10個杭州西湖那樣大。這條路從汕頭港開始,一直通到海灣大橋,接上通往深圳的高速公路。
(在品海亭附近下車游覽)
海濱路靠海的一側是綠化公園,從早到晚,游人不斷,是汕頭人最喜歡的休息場所。在這里還經常可以看到潮劇發燒友的表演。站在這里,眺望大海,心胸感到格外開闊。整個汕頭海灣一覽無余。你看,遠處是海灣大橋,橋下是風景區媽嶼島,對面山那邊就是外海,近處是天壇公園和著名的石風景區,石跨海大橋西面是河海交匯的牛田洋。這里有兩個渡口,游人和車輛也可以乘船渡過去。你只要花上一元錢,就可以享受跨海游的樂趣。
大家看,這公園里有許多老樹,根須繁茂,顯得古樸蒼勁,其實這都是近年靠人工移栽的。樹叢中還精心布置了許多石雕,大家可以在你喜歡的動物旁邊留影作為紀念。這里有小猴、駱駝、蝸牛、公雞,還有可愛的娃娃。路北是人民廣場和體育場,中間有音樂噴泉,兩側各有一組表現海趣的藝術雕塑,造型別具一格,是一群孩子,抬著巨大的海螺向海濱走去,水從海螺殼里嘩嘩流出來。
海濱路的另一側布置著許多汕頭的重要建筑。市委、市政府也在這附近。路很長,還是請大家請上車,沿路觀賞吧。
關于汕頭的導游詞集錦2
南澳島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她是由37個大小島嶼所組成,陸地面積130.90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面積128.3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600平方公里,現有7萬多常住人口。
南澳島地處粵東海面,位于高雄——廈門——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點,瀕臨西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南澳島海岸線77公里,大小港灣66處,其中如煙墩灣、長山灣和竹棲肚等多處具備興建深水港,辟建萬噸級碼頭,具備發展海洋遠運事業的優越條件。南澳島的青澳灣是沙質細軟的緩坡海灘,海水清澈,鹽度適中,是天然優良海濱浴場,是廣東省兩個A級沐浴海灘之一。南澳島上文物古跡50多處,寺廟30多處。
南澳島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冬暖夏涼的海洋性氣候十分宜人,年平均氣溫只有21.5℃,且空氣清新,沒有各類污染工業,每立方厘米空氣含負離子4000個,高于一般城市10至20倍。盛夏季節,海風習習,氣候清爽,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每逢夏季,國內外旅游者紛紛來到這里避暑、休憩、游覽、消夏。
南澳島素有“粵東海上明珠”之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海、山、史、廟”文體交叉的.特色。
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是南澳生態旅游的主色調,登海島、住海濱、沐海風、浴海水、品海鮮是各方朋友上島旅游的開心選擇。這里既有被譽為“東方夏威夷”的青澳灣省級旅游度假區,又有“南中國海上天然植物園”之稱的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既有“候鳥天堂”之稱的烏嶼自然保護區,又有亞洲第一大海島風電場,既有歷史悠久、歷158任的總兵府,又有充滿傳奇色彩的南宋古井、太子樓遺址以及眾多國內外頗有影響的文史、古跡、寺廟等,所有這些如同簇簇競相出水的奇葩,構成了一條亮麗的海島風景線。
【汕頭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汕頭南澳導游詞03-27
汕頭的小導游詞03-30
汕頭旅游導游詞02-21
關于導游詞汕頭介紹06-11
汕頭中山公園導游詞11-08
推薦經典的汕頭中山公園導游詞合集08-24
汕頭中山公園導游詞4篇11-08
美麗的汕頭作文09-15
汕頭的冬天作文06-14